赵德石;贾贺香;赵贺玲
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谢乡河东王小学 河南省 漯河市462000
摘要:思维导图利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展现出来,利用人的记忆和思维的规律,充分调动左右脑的机能,开发人脑的潜力。把思维导图运用到习作教学当中,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思路用层级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将学生的思维形象化,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放射性思考,可以辅助学生解决习作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难题问题。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习作教学;优化策略
思维导图利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用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图表示出来。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可以让学习者思路分明、层次清晰。这种总分关系,层层深入,给使用者良好的思维暗示。思维导图可以从任意一点,激发无限的分支,这样我们的头脑将习惯于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并且可以关注到一个问题的多个侧面。思维导图自由、丰富、不混乱,姿态优美、飘逸,同时乱中有章,散中有序。思维导图的这些特征和优势,可以用于解决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结构混乱、细节描写泛泛而谈、作文内容修改效率低下等问题。以下就是结合思维导图的特点和优势提出解决习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遇到部分问题的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审题
学生进行习作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只有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文章内容的选择才能切合题意,如果学生在这个环节没有准确把握题意,即使这篇文章写的再好也会存在偏离题意的问题。学生只有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才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分类的概念进行审题。首先需要进行“切题”,所谓的“切题”就是切割习作题目的文字信息,将一连串的文字信息割裂开来,使题目信息变成一个个较易理解的小片段,方便判读和掌握信息。切割的概念类似于思维导图分类的概念,是思维导图概念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具备清晰的分类概念,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清晰、层次分明。例如,作文题目“我的伙伴”可以切割成“我”和“伙伴”两个信息;“我想对您说”切割成“我”和“对您说”两个信息。切割文字信息,就像是切一块大蛋糕,当蛋糕切成小片,我们才知道从何“吃”起。同样的道理,当长一串文字信息被切割,学生就会更容易掌握文字重点。切割文字信息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会将信息归类。切割题目的文字信息,事实上只需要短短的几十秒,但这个动作却让答题者有了短暂停顿、冷静思考的空间,所以学习切割文字信息是很重要的。
二、利用思维导辅助学生构建创作
学生在写作时作文的结构混乱,段落划分不明晰,出现跑题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的结构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学生在落笔之前对自己写作内容有一个明晰的框架,学生在写作时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学生在具体内容的表达上就会更加通顺、流畅。什么叫做“起承转合”呢?简单来说,起,就是整篇文章的开端,小学习作题目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在文章的开端可以是埋下部分线索、对写作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表述,以便对下文进行更深入的表达;承,是接续开端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转,可以是换一个角度去描述主题,或者转向另一种深层次的探讨;合,则是将前面记叙的情节做总结或呼应。
利用思维导图和文章的架构方式“起承转合”相结合方法,为学生打造思维导图习作框架图,辅助学生进行习作的构思。通过第一步的切题确定习作思维导图框架图的中心词,围绕该中心词,向四周发散衍生出二级标题,把“起承转合”写在二级分支上,学生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架构方式填上二级分支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出如何描述二级分支内容的三级标题,依次不断向外扩展。随着这些分支的不断确定,学生习作内容的框架就搭好了。
紧接着就是在写具体习作内容时,如何安排这些分支的写作。先写什么,紧接着写什么,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自己打造的思维导图习作框架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方式就会使得文章的内容中心集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三、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细节描写
通过问卷和教师访谈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作文难,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在细节描写时总是泛泛而谈,三两句话就把要表达的内容交代完毕。学生中出现的这种问题难道真的是学生缺乏细节描写的练习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其实在小学二年级就有对简短句子进行扩写的扩写句子练习,作为小学的经典题型一直延续到小学六年级。扩写句子的意义在于增加句子的丰富性,使一个简短的句子,变得具体、生动,增加句子的感染力。像这种把一个句子变复杂、变生动的针对性练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作文内容、故事情节进行细节描写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扩写句子的练习一直贯穿于学生小学阶段的整个学习生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练习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通过和教师的交流和对学生考试的试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小学高年段学生对于这种扩句练习的习题,可以说是轻松应答。那么为什么学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却感到无话可说?对习作的主要情节总是泛泛而谈?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学生缺乏细节描写的意识造成的。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来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意识。因此构建了思维导图细节描写的框架图,结合教师的习作课教学,列举典型的习作细节描写事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扩句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进行细节描写的意识和能力。
四、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修改习作
作文的评改是习作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的习作完成后老师收上来,进行集中批改,批改后进行讲评。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审查学生的书写错误、找病句、看结构、下批语等。老师在评改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殊不知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挥汗如雨,到头来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的教育效果却是微乎其微。课标中对高年段学生的习作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型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所以说教师在习作评改环节中应该把习作的评改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评改自己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习作修改的主动意识和质疑问题的习惯。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在写作完成后缺乏修改自己习作的意识和方法。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和习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习作评价框架图。这样学生在进行自评和同学互评时有一个清晰的评价思路,避免学生在进行评价时思维混乱,不知如何入手的问题发生。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已经存在于人们生活和工作无意识的行为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思维导图有意识地、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习作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卓然,但也让许多教育工作者、学生头疼不己。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喜欢习作、让教师驾驭习作教学势在必行。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不受拘束。思维导图不是纯文字的表现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图像和色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像是在纸上玩放飞思想、自由表达的绘画游戏,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和快乐。思维导中心明确、层次清晰,有利于教师从宏观上把握习作教学的整体框架,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炳霞.思维导图辅助解决小学作文教学难题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刘垚.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3]李云锋.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9(02):117-118.
[4]姜小云.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19(28):122.
课题信息: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小学习作教学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YB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