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探讨——课堂“引路人”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第3期   作者:吴丽婷
[导读]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在累积两年多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教师不只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者,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吴丽婷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高专组      广东 广州   511300
        摘要: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在累积两年多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教师不只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者,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课堂也不一定只是局限于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教学形式也不仅仅是“我说你听”。我们的角色应该是课堂“引路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多样化学习形式条件。本文主要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高校教学的教师应如何转变角色,做课堂“引路人”进行探讨,并分享一些教学形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 课堂 引路人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不仅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应用型知识的学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实操能力,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直接负责人,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号召广大教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以下将从我所累积的教学经验中的四种不同的教学形式设计,来探讨课堂“引路人”的角色。        
一、“反客为主”,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是特别的缘分,让我从企业走进了学校这个平台,成为了三尺讲台上的一名教师。曾以为在企业给同事们做培训,和到讲台上给学生授课,方法应该是一致的。但这一想法,很快就被现实扑灭了。我主要的授课内容为管理类与旅游类,而学生的知识层面与企业员工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他们从未接触过企业运营体系,也未有过任何的社会经验,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计划、组织架构、控制等,等同于听语文的名词解释,而不明白其实际用途。
        在我讲授《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关于决策树模型知识点时,我提供了一些案例让学生们采用决策树模型进行计算,最终确定决策方案。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出了质疑,认为案例上所提供的各种方案均不能得到利益最大化。面对这样的质疑,我反而欣喜至极。学生曾经的知识体系里,都是解题应在题目条件中得出,而这部分的学生,竟能跳出条件以外来思考,这显得很难得,这也是他们从高中固化式思维到高校的开放式思维转变的信号。此时,我马上改变了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们来讨论如何让该企业得到利益最大化。一下子,整个课堂不再是安安静静的低头计算,而是脑洞大开的各抒己见,而我继续引导他们把想到的方案,逐个条件来评价与测算,直到得出他们所认为的利益最大化,让他们心满意足的收获这一印象深刻的知识点。虽然授课过程没按教案一步一步的落实,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呢。管理学中也时常提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要学生能掌握知识点,能学会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那么,这节课程就是成功的。
        因而,与其让学生学语文,倒不如让学生自主讨论,挖掘知识内涵,学会实际运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教师,不应该只是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我们要做的是引路。
        
二、“走出去”,课堂不只是在教室里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它更注重的是产教结合,与社会职业需求相结合,强调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因而,我认为教学不应局限于三尺讲台,而应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课堂。我们要学会把课堂搬离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
        “走出去”,是我在《旅游景点综合实训》课程中设想到的教学形式。我们学校的旅游实训室建设处于初期,部分设施设备还不完善,在旅游景点实训课程中,我们只能通过视频与图片等形式来了解我国的旅游景点。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枯燥,又缺乏真实性,对知识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我对学校周边环境的了解,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类别齐全,与课程内容需求相符合,包括博物馆类、生态旅游类、森林公园类、红色旅游类及文化小镇等。在与学校沟通申请及与相关旅游景点联系后,我把课堂搬到了真实旅游景点,并给学生安排了相关课题,引导学生在真实景点中进行学习,并进行旅游资源的类型及不同旅游景点的经营特点等方面的讨论。

例如,在广州市增城区城市博物馆课堂学习时,给学生安排了一场展馆导游专业讲解,让学生体验导游服务,了解导游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讲解的相关要求等,同时,让学生即场模拟导游讲解,加深印象;也安排了学生与展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会,了解展馆划分与分布规律及现今博物馆设备应用情况等。再如,在莲塘生态旅游区课堂学习时,布置一个关于开放式生态旅游景区旅游游览图的线路设计项目,让学生自由组队完成,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景区的布局和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现状等,还考验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走出去”课堂,更能进行产教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后续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因而,我们的课堂,不一定只有教室,我们要为学生铺好路,指好道,带他们走向校外的课堂。

三、“授之以渔”,课堂不只有课本与理论
        作为教师,我们也常常听到这两句彦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我也时常给学生强调,教材不一定都是对的,只能参考;理论不一定都是真的,只有自己操作一遍才知道是否行得通。因为时代在发展,教材在改革,我们也应与时俱进。
        我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解关于街头拦截访问调查方法时,课本罗列了很多可能会出现的拒绝情况及对应解决方法。考虑到这种调查方法,使用率高,学生普遍有了解过,或者被调查过,因而,在该节内容教学设置上,我把传统的课堂讲述,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我给学生们设置了一个项目,即让学生设置一份关于学生学习情况方面的问卷,以手机作为录音设备,在校园内选择调查对象,进行一场真实的街头拦截访问调查。结果,学生调查结束回来后,一个个抱怨说课本的应对方法都是骗人的。他们都把课本上一些应对拒绝的话术都给背下来了,结果在遇到时,一字不落的说出来后,发现结果不如人意,还是被拒绝了。这一情况,也在我意料之内,因为活人不会按你的剧本演,同时,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面部表情展示,甚至是个人声音都会影响调查结果。基于上述情况,我让学生自行总结经验,把大家得来的新情况一一汇总,再结合他们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形成他们的新教材,用于以后的调查。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真真切切的体验了一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教给高职高专的学生,不应该只有课本上的文字与理论,更应是理论联系实际。让他们从实际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经验与学习方法,这也是“渔”的重要性,毕竟,他们总有一天要在社会上独立工作与生活。
        
四、“以赛促学”,竞赛也是学习途径
        教育厅每年均会组织各类专业的竞赛,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较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已成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本人也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与竞赛相融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型竞赛,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结合营销学与旅游学的相关知识,设计了一场关于“地方特产营销推广竞赛”,接受各专业学生报名,让学生自行组队与寻找指导老师,自行准备特产实物,及相关展示资料。在该场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展示给了我无限惊喜。学生们的创意,打破了传统的枯燥讲述推广模式。他们中,一支营销专业的队伍自导自演了一段关于珍香大米特产的广告视频,人物表情丰富,产品效果突出,很好的结合了广告学的知识;另一支营销专业的队伍在牛肉丸推广过程中演示了现场捶打牛肉,突出产品爽滑的原因,现场感实足;还有一支旅游专业的队伍在一边讲解特产杏仁饼时,一边开展试吃与买送促销活动,充分应用了自己导游讲解的优势,并结合了促销方法的使用。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知识是潜藏的,他们需要一个平台,才能把潜藏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在竞赛过程中,他们也能看到自己哪方面知识运用得心应手,哪方面知识缺失,要进行后补,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扬长补短。
        我们的教学,可结合竞赛,从竞赛实践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扬长补短,这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途径。

五、结束语
        课堂“引路人”,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转换的角色,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特征已从初高中时期的“你说我听”,转变为有个人独立思考。我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这一群体。除了课前认真备课,课堂认真授课,课后认真反思,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与不详尽之处,我们可共同探讨与分享。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 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 办越好〔EB/OL).(2016-09-09)〔2019-09-22)
[2]彬彬 孔凡哲,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四个引路人" 的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导刊2020(5):5-11
[3]李文秀,以学生为中心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索 [J]高教与成才研究2020(3):14-15
[4]潘春辉,“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探究[J].大庆 社会学,201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