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秦飞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主要有繁杂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工程能力不足、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等问题。本文主要探索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推广先进技术和产业、个性化的培养学生能力同时通过竞赛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在信息行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发展下,当今世界正在迎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为特色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的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得信息类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以人工智能为载体带动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信息安全和伦理道德问题,培养过程需要着重强调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信息类人才[1]。
1、传统的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
1)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学生积极性有待提高。信息类的教学内容往往多而杂,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的课程任务很容易失去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程任务繁重,面对枯燥的代码难以获得成就感,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信息类的学习任务中覆盖的面太广,信息化教学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在摇篮里,应该有方法的引导学生在不同角度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的高校设立的培养计划存在不合理之处,学生的本科培养计划学分多达200以上,比一般的高校计划学分多出了约50学分。首先较多的课程难以保证每门课程的质量,老师往往也身兼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导致学生在期末考试时难以应付繁杂的考试任务,并且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一门门的“水课”,存在学生不愿听与老师不愿讲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对学生来说拿到学分似乎成为了这门课程唯一的目的,对老师来说是为了完成工作;所以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下,应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培养环节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2)课程的实践性有待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较弱。传统的信息化教学中由于设备、硬件资源有限,学生的学习主要停留在课本,导致课程的实践性不强,学生的工程能力较弱。相比于国外高校的培养计划,我国的信息类课程培养体系中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的求知欲不强,复杂的理论学习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失去了兴趣,难以培养出能够对世界的信息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高水平人才,国外的教育体系中,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类人才培养计划难以使学生得到足够的锻炼,学生没有创造性思维,随着贸易战的出现,我国在信息行业还有很多方面被“卡脖子”,如何培养工程能力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下一步教育改革的重点。
3)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难以平衡。由于学生的课程任务繁重,高校的师资力量往往难以匹配,而普通高校老师的评价体系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导致老师难以兼顾教学和科研,面对生活压力,热爱教学的老师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岗位,科研工作者也难以做出重大科研贡献,大多数老师都疲于教学和科研的两项评价体系。最终导致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课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们也无心学习;在科研任务上,优秀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老师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投入其中,而由于又有课程任务在身,科研方面往往也很难得到较好的回报,于是老师们大多选择专注于带研究生做横向课题,这样使得高校的科研氛围不浓厚,难以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
2、基于人工智能趋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探索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缺陷,高校教学思维保守,教学方法落后,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目前企业的招聘要求,毕业即意味着失业。探索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目前随着网络的逐渐发达,已经出现了像中国慕课和网易课程等高质量网络教学平台,许多高校名师讲解的一系列课程都可以在网课平台收看,高校教师可以试着在课堂上使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上课,改变以往灌输性的教育方式,老师的作用主要是以讲解重难点为主,让高校学生增强自学能力。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采取个性化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三、应该让学生感觉科技发展的魅力,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课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信息产业中的相关知识,比如运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手写数字、学习目前火热的神经网络模型、运用深度学习来进行目标检测等等,扩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受信息产业发展的科技浪潮,提升学习的积极性[2]。
2)推广先进技术和产业服务平台。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自身的教师资源和国家级或省级建设平台优势,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对高校来说,设立企业导师责任制,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为3+1,即在学校学习时间为三年,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的项目经验,对企业来说,为合作企业提供便利,利用高校自身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打造校企合作的典范,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拓宽学生的就业路径,减少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学校方面还要进一步打造科研平台,建设国家级或省级服务平台,为学校的硬实力保驾护航,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同时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真正的帮助搭建老师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以此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3)通过竞赛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信息类学科作为一门理工科,每年都有大量的教育部或企业举办的比赛,大部分比赛的含金量很高,每年都能够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校选手参赛,比较知名的比赛包括ACM竞赛、数学建模比赛、企业举办的各种软件挑战赛和算法比赛,这些比赛往往奖金丰厚,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高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类竞赛,通过这类比赛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类比赛通常以一个实际任务为载体,让学生们以自己的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实践,又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相比于在课本上学习到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这样的比赛更加充满趣味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3、总结
以人工智能为背景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任重而道远,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当前培养模式的一些弊端以及解决方案。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高校学生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类产业是中国发展的一块短板,许多方面中国仍面临着“卡脖子”的难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我们需要大量的高端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浪潮中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杨运辉,陈刚,张峰.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信管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3):114-118.
[2]时中荣,马云.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产业科技创新,2020,2(12):23-24.
[3]刘海生,罗中良,黄剑锋.大湾区背景下“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