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梅
云南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0
[摘要] 治国之要,首在制度。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一路向前,领导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享发展成果,赢得辉煌成绩。在党领导的兴边富民行动推动下,云岭大地边疆民族奏响了奋进强音,彰显了强大的制度优势。本文阐述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管用,并探寻新时代强化制度执行力的科学途径。
[关键词] 党的领导 边疆民族 制度优势 路径
众所周知,“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 。衡量一种制度的优越与否,关键就在于这种制度在具体践行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而中国共产党在云南边疆治理实践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则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一方面,云南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定位”重要指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民生福祉实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在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社会长期和谐稳定,边疆民族得以安居乐业,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质言之,这两方面伟大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优势的具体彰显。
一、党领导云南边疆民族取得的辉煌成就
云南省边疆民族在党中央的领导帮扶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边疆民族生活、消费水平均有很大程度提升,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一张“发展快、边疆稳、生活好”的多彩云南画卷正在精彩呈现。
(一)坚持人民至上,多措并举惠民富民
兴边富民政策实施20多年来,云南以利民为根本,更实作风“落子”民生,自始至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加快民生领域改革、增强创新动力,推动边境地区惠民实事项目高效有序实施,各族群众抵边居住生产的内生动力日益提高,民生保障力度显著提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云南省共投入资金近3000亿元,传统农畜业、边贸互市商品落地加工、跨境和边境旅游等一批惠及边疆民族群众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均GDP同比增长8.9%。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边境县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澜沧景迈机场、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澜沧江对外开放航道全线贯通,边疆民族群众交通出行更通畅便利。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得到切实改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双语教育普及率稳固提高、教学硬件设施配备完善。边疆民族健康工程进展顺利,“四重保障”兜底更牢靠。边民生活补助2020年达到年人均2520元,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二)坚持围绕“三个定位”新使命,沿边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三个定位”重要指示,为云南不断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擘画蓝图。云南充分利用党中央赋予边疆民族的特殊政策,先后设立了瑞丽、勐腊(磨憨)沿边开放试验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分步推进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加快边疆民族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20年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达290.7亿元,边境贸易额从1979年到2020年,增长了4300多倍[2]。云南还利用与周边国家高层常态化互访和交流合作机制,依托“一核三线三圈”构建“做强滇中、搞活沿边”的产业格局,创新外贸竞争模式,打造沿边对外合作新高地。
(三)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绿色边疆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处怒江、红河等水系上游,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生态系统复杂,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坚持绿色发展基调是提升边疆民族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牢记习近平“两山”思想要求,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助推产业转型发展,逐步形成生态环境多元治理体系。“森林云南”建设工作和生态修复工作正有序推进,2020年边境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70.4%。“全域防治、全民共治”的保护治理模式加快形成,边疆民族群众守护生命绿色、民生绿色的思想自觉不断强化,宜居宜业宜游的瑰丽边疆已然成形。
截至2020年底,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累计建成9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了31多个集独特地域风貌、多彩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安全屏障牢固建立。
(四)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巩固边疆稳定大局
云南边疆民族群众肩负着守边强边重任。长期以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理边疆方略,按照党中央“强边固防、促进发展”的重要指示,坚持党建引领,在边疆治理上重点发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大党委”功效,倾力打造边疆党建“风景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各机构聚智凝力、齐抓共管,边疆治理水平稳步提升。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等活动,实施以“四边一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工作机制,使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维稳控边能力进一步强化,各类破坏活动及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防范和打击,确保了边境和谐稳定。
此外,云南边疆地区还大力实施“边境党旗红”工程,续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活动,增进边疆民族“五个认同”,党与边疆民族的血肉联系更为牢固,“民族团结、同心筑梦”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辉煌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
云南边疆民族创造的发展奇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党的领导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党的领导是保证民族工作成功的关键 [3]。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边疆民族群众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带领下紧随党中央决策步伐,全力推动党中央治疆方略落地生根,把准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推进边疆建设迈上新台阶。建国初期,党中央为云南制定了“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宗旨,云南省委重点强化对边疆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边疆群众站稳政治立场,迅速稳定了社会局势,保障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后,云南毫不动摇执行党的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理论政策[3],因地开发、一族一策,抓住边疆发展战略机遇期,竭力帮扶边疆地区发展生产,确保边疆民族不掉队;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要求云南健全民族事务治理体制机制,增强边疆群众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实施精准脱贫,助力边疆人民致富,使其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云南边疆民族群众利益所系的制度秘钥。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充足“硬核”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获得更多实惠的同时也被激发出创造活力,发挥着社会主体作用。在云南边疆地区发展过程中,这一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为国家依法保障边疆民众的切身利益,着力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紧密团结和依靠边疆民族群众,把他们作为统筹各方资源、全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硬核”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党的血脉之源,唯有与人民同心同德、患难与共、致力民生才能实现伟大梦想,成就伟大事业。党为云南边疆民族所制定出台的大政方针,无一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政府所有工作无一不是以“人民满不满意”为标尺服务群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立场和本质要求,也是制度优势的重要根源。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保障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调动和激发92.8万边疆儿女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用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担当起兴边固边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边疆建设,让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更为强大的活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广泛凝聚共识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才能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完成防灾救灾、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重要部署;集中资源,才能做好物资调配,在落后条件下进行广泛社会动员,实现全面小康。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立足当地实际,调动各方积极性,汇合力量协同攻关,使脱贫攻坚工作跨越层层障碍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这一制度优势具体体现在政令畅通、全域动员,对贫困人口实施精确识别和管理的强大组织能力上,体现在华能、大唐等大型企业集团对边疆人口较少民族进行整族帮扶以及沪滇、粤滇东西部扶贫协作上,体现在督导检查、挂牌督战、全社会参与合力攻坚各环节上。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绝对不会如期完成全面脱贫目标任务。
事实充分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保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法宝。它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要求,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效进行整合,广泛凝聚共识、汇聚民智,把太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云南边疆减贫奇迹。
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执行力的科学途径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一定意义上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制度效能才是最终目标,因而要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执行力建设。
(一)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制度认同感和能动性
领导干部对制度的认同态度、履行意愿、综合素质决定了制度执行的成效。当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领导干部首先要增强制度执行意识,率先垂范,严格按规则办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避免制度成为“橡皮筋”。其次,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责任意识,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执行制度,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再次,领导干部要唤醒制度创新意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边疆资源条件,既要坚持上情与实情相结合、又要调动边疆地方积极性;既保证制度充满活力,又保证制度运行安定有序;既讲原则又注重创造性。最后,领导干部要提升综合素质,防止因能力不足导致制度执行弱化,甚至流于形式。领导干部要领会制度精髓,做好制度阐释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本事,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新任务要求。
(二)积极促进边疆民族群众对制度的理解与支持
制度执行离不开制度执行客体的理解与拥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地缘环境等的因素限制,导致边疆民族群众对制度的了解存在滞后性,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切实困难。应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牢记使命守初心、脱贫致富谢党恩”“赤子书写边疆情、感恩奋进奔小康”等主题社会活动,策划以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和党史教育为核心的红色专题旅游项目,增强边疆民族群众的家国意识以及对党中央制度的认同度,夯实制度执行的群众基础[4]。
(三)营造制度执行环境,保障制度落实落细
尽管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已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用,但我们也要正视一些具体制度的短板和执行上的偏差,努力构建更加科学、成熟的制度体系,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培育执行沃土。一是要健全执行机制,构建全方位监管“防护网”,探索落实领导干部奖惩制度,提高其执行意愿和动力。二是营造执行文化,鼓励干部依法推动制度执行,营造守制度、强意识的文化氛围和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三是要强化执行保障。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以互联网思维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使制度执行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保障制度执行到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33 页.
[2]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年 云南:绘就民族团结和谐美丽边疆新画卷[EB/OL](2020-9-23) https://www.sohu.com/a/420390451_222811.
[3]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9-28(2).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5]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昆明全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N].云南日报,2020-01-07(1).
作者简介:付梅,云南普洱人,云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授。
基金项目: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滇西南跨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18KYJJ070)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