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与教师指导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第3期   作者:刘淑娟
[导读]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不菲成效,尤其易地扶贫搬迁的社会反响非常好。
        刘淑娟
        贵州省赫章县第六小学   553201
        摘要: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不菲成效,尤其易地扶贫搬迁的社会反响非常好。但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涉及了教育的变化,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进入新的环境之后,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日益暴露,不仅影响了学习与生活,对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充分重视。本文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几点教师指导建议,期望能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教育工作提供积极借鉴。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不良行为习惯; 形成原因; 教师指导
        伴随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各地陆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政策号召,积极构建新型城镇化,加速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与此同时,为了落实“扶贫教育全覆盖,攻坚克难拔穷根”的新目标,来自各地贫困村镇的贫困户子女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近读书,而此时最突出的问题无疑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如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出口成脏”、顶撞老师和家长、沉迷手机、缺乏自律等等。普遍来说,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偏低,有针对性地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纠正错误思想与行为,对学生自身发展以及整个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都有深远意义。
一、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分析
        基于在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多年经验,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大多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这些学生有留守儿童、有单亲家庭,并且隔代教育长期疏忽孩子的内心情感,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我约束力,形成了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家庭原因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而且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实际上,隔代教育有很多的弊端,如“重智轻育”,过于溺爱,不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等。而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整体社会风气较差,长辈的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家长对孩子引导不足,发现错误动辄打骂,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的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根深蒂固。
(二)学校原因
        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完全以“应试”为指挥棒,只关注考试成绩,却忽略了习惯养成及道德品行教育。为了向家长“交差”,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任务,农村学校的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精力用于教好文化课,学生却逐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约束。


(三)社会原因
        “人之初,性本善”,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原本如同一张“白纸”,他们内心是纯洁的,但是由于年龄较小,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再加上难免处于自私自利、崇洋媚外、金钱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熏陶下,由浅入深地腐蚀他们的思想,严重阻碍内心健康,造成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二、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教师指导对策
(一)抓全面,落实多项措施
        矫正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离不开教师正确指导、长期训练,要从多方面着手,落实多项指导措施。首先,抓好文明习惯建设。良好的文明习惯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必备素养,在学校里,学生必然要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我们还在班级组织了“星星少年”评比活动,遵照各项条款,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要自觉规范行为,言行一致,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破坏公物,奠定良好的个性品德基础。其次,抓好学习习惯建设。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为他们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我们在班级里提出只要有10次作业字迹工整、页面干净、没有错误,就能奖励一颗五角星,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写作业时格外认真。
(二)重实践,沉浸活动体验
        我们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穿插到日常实践活动中,深受学生的欢迎,悄无声息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生成良好习惯。例如,我校每学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主题月活动,通过征文比赛、小品表演、手抄报展览、讲故事、辩论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如“文明礼仪教育月”,倡导学生发现并制止自己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劳动光荣教育月”,全校上下掀起人人热爱劳动的风气,一起大扫除、一起清理操场垃圾、一起植树,体验劳动的意义,收获劳动的快乐;而在“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月”,大家共享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如爱心公益教育、感恩教育、尊老爱幼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等,突出主题,强化要点,让学生在沉浸活动体验中获得全面且具化的行为习惯教育。
(三)建网络,聚集教育合力
        为了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核心,搭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网络体系。通过召开家长会、上门家访以及开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建立家校合作关系,正确指导家长,意识到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交流教育经验,争取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发挥学校与社会的联动作用,经常举办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讲座或者学习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等等,聚焦教育合力,共同关爱青少年的未来成长。
        总之,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载体,而教育问题则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滴水穿石,功到自然成,经过我校坚持不懈的努力,采取长期抓、反复抓、重点抓、及时抓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源铲除了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文明、人人爱学习”的校风与学风,孩子们将在这里乘风破浪、扬帆起航,这才是我国精准扶贫的初心,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霍玉莲,贾宝成.小学生几种不良学习习惯表现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9,(12):124.
[2]宋静静.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探讨及矫正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19,(47):21.
[3]张志诚.基于精准扶贫的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0):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