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干部人事处师资科科长 重庆 401524
摘要:目前,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双创导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双创师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提高。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开展双创师资培训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双创师资培训;双创教育;专创融合
引言
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的成果离不开教师的正面引导和专业训练。“教师是教育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拥有一支能“教好书,育好人”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打造一支能“引导创新,指导创业”的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是当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培养创新创业者的重要前提,也是“双创”工作的中心任务。
1地方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2010年5月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推行,标志着“双创”教育全面推进。由此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被逐渐尝试。“双创教育既要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现在或将来的岗位上创造性工作或服务、创造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我意识。以国务院“双创平台”上政策为据,2012年至2017年中央层面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文件共达317个。教育部2016年先后出台多个文件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进教材等要求。截止2016年上半年,全国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8%的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活动场地。作为在我国高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地方高校数量庞大各具特色和优势,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双创”教育的课程、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双创师资培训对专创融合促进作用的研究
2.1职能整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
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设有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而当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分散在各个部门,不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因此,建议高职院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整合教育、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职能。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专业特色,精准培训师资。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展全员培训,引导全体教师依托专业挖掘教学中的双创元素,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等素质融入教学中,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双创教育改革。
2.2加强教师系统专业化的培训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的水平普遍不高,教师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高校虽然有相关的师资培训,但次数少,机会不多,教师的覆盖面不广,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构建系统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学校应加大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努力做到培训的全员覆盖,保证培训质量。如若条件允许,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学习交流,毕竟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成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二,立足于校内,开展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如借鉴北京中关村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五创”路径思路,设计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培训内容。积极聘请校外优秀企业人才来校举办讲座,分享创业经历。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逐步提升教师双创理论水平。总之,高校相关部门应着力推进双创师资专业化培训,逐步提升专业化水平。
2.3调整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实力
对于高校“双创”师资结构不合理,建议高校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管理机构,对教师实行统一培育和管理,增强教师归属感。目前,高校“双创”师资结构是,专职师资少,任务繁重;校内兼职多,精力投入不够;社会企业人士名义兼职多,实际指导少。改善师资结构,首先要增加专职师资数量。实施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双创”教育,需要较多数量的师资,教师要教授创新创业类课程,还要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生师比过低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小班额授课和提高生师比都要求增加“双创”师资的投入。另外,在提升校内专职师资比例的情况下,减少校内兼职,引入社会企业家、创业者、企业高管等兼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的闭门造车型教育,它需要社会和产业界的支持和参与,是开放式的。因此,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眼光不能仅仅放在校内,还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师资结构合理,才能够建设成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提高队伍实力。
2.4扩充教师数量,建构教师教学共同体
“双创”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和多融合的特点,这就要求需要具复合性知识的教师,而目前地方性高校紧缺的情况下,首先,高校应该通过公开招聘具有双创教育背景的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其次,与校外企业联合,让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研究表明,教学经历、职业自我是影响教师个人知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教师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探索,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经验,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自身对于“双创”教育理论知识的吸收;最后,在全校范围结合各专业的发展情况,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课堂是教师传播“双创”教育理念,进行自我提升,知识转化的主要场所,因此需要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课堂为研究对象,逐步完善教学技能,融入“双创”教学理念,把自己的学科知识与双创教育理念相结合,生产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知识,教师在这种氛围中可以不断反思自己,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及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而悟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升双创教学能力。
2.5构建科学的培训评估模型,保障培训长效机制
不管是外训还是内训,培训评估都很容易被忽视,培训基本上都遵循“培训—拿证—工作”的模式,而培训后的具体实效如何却无人跟踪与评估。“健全高校师资培训评估机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是高校组织开展师资培训的关键。”首先,高校应建立专门机构牵头负责教师培训的考核评估工作。例如,培训后一定周期(三个月或一年等)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可根据不同培训内容从学生评价、培养效果、教学效果、授课技巧、启发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估。其次,在个人科研上,与双创教育相关的论文著作、横向纵向课题的立项、研发的数量质量,都是培训评估的重点。最后,高校可通过项目化、导师制、思维竞赛等方式检验实践成果。在设立标准及实施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在参与自觉性和成果实力上都将有大幅度提升,可以改变被动评估、纸上评估甚至不评估的状态。
3 结语
在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双创”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学生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双创”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通过扩充数量、建构教学共同体提升“双创”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扩充教师的“双创”教育理论,保证“双创”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最后完善培训体系,从整体上为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华鑫,郭亚杰,王振军,等.创新创业师资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与长效运行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21-22.
[2]陶蕊,农秋娟,杨宇,等.专创融合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J].科技创业月刊,2018(9):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