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明
大庆职业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1
摘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式大发展时期,尤其是“双高计划”的实施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进入高质量创新性特色发展的新纪元。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重要保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总结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反思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未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专业标准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在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包含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再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未来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教师个人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要建章立制,加强培养与大力引进相结合,通过对现有队伍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升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打造一支支撑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性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1.建立标准: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和准入制度不仅为高职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指南,同时也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和高质量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高职教师和应用型本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严重影响到职教教师的入口控制,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整个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和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教师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第一,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标准是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师知识、能力、品德与人格的最低要求,也是对教师进行培养、准入、培训、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内容方面,注重教师教学的实践性、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的发展能力和对学生的创造性及未来发展的考虑等;在分层方面,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区分高职专科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分别制定专业标准;在分类方面,坚持基本标准和具体标准相结合。基本标准是高职教师普遍的专业标准,是所有从事或欲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都要遵从的基本标准;具体标准可从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进行分类。
第二,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准入制度为进入高职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源头的质量控制。在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前提下,完善教师准入流程和考核周期,且对教师资格证的时效性做
出规定。鉴于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多元性,可实行多样化的准入规定。对于职业师范类院校
的毕业生,随着国家有序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认定教师资格,办学质量的审核权交给师范类培
养院校,这类毕业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论和专业理论能力由培养学校把
关,高职院校在招聘时只需要考核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和实践教学能力,或者了解是否已
经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于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引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或行业专家,
则通过入职培训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达到教师准入要求。对于教师资
格的有效期进行定期考核,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高职教师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考核
要求,培训考核不合格应进行换岗或者淘汰,引导教师培养并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2.培引并重:多措并举扩大教师数量、优化结构。培养与引进并重,在弥补高职教师数量不足的同时,优化师资结构,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完善、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第一,强化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培养主体的院校建设,加大培养规模。首先,在国家层面加大对该类院校的投入力度和管理规范,甚至高于对普通师范类院校的投入,对该类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前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形成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水平工科大学共同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局面。其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社会急需或需求大的领域设置专业,制定兼具师范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的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后,设立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学科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双重特色,尤其是利用高水平工科大学培养职教师资的优势,设置专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培养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培养的层次。
第二,大力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优化师资结构。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引进一大批具有丰富企业经历的企业高技能人才,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高水平创新型教师团队的重要基础。首先,职业院校尽快完善落实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方式,按照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灵活的高技术人才引进办法,甚至做到“一人一策”,通过提升待遇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所得收入按照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作的方式,吸引行业企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其次,创建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转换过渡机制。由于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发展目标、工作方式、职业要求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不同,对行业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职业角色认识、定位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政府和高职院校携手研发相关的项目,制定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和转换流程,为行业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向高职院校教师过渡提供桥梁作用。最后,建立健全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制度和方法,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构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打造“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3.协同培训: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培养新格局。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是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有机合作、协同共建。高职教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类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重要模式创新体现在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师发展中心两方面。
4.倡导治理: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职业情怀。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
的职业投入和职业价值感,当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长期缺乏对教师群
体运行规律和制度设计的研究。当行政管理和市场激励都无法奏效时,可以尝试倡导教师治理的方式,构建教师个人之间、教师和学校之间多方共赢的新格局。倡导治理并不是放弃原来的行政管理和市场激励的管理方式,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长远规划,需要国家层面、地方教育系统、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协同推进,出台层次分明、覆盖不同专业领域的国家级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增量方面,在参考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形成以在职教师培训为主、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为辅的培养培训体系;存量方面,通过提高职业院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激发现有高职教师积极投身高职教育的热情,多管齐下,切实发挥好高职教师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关键要素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
【2】庄西真.构建新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8.
【3】孙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明明(1980.2.10)女,汉族,辽宁省铁岭市,本科学历,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