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媛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办学层次。而基于本科人才素养提升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应改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人为本,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
关键词: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体系建构
一、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背景
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等若干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设置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匹配与之相对应的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专业特点,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很多学生“毕业即失业”,学校所学知识“不落地”,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据此,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整合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以便做到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教授课程,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经济社会需求。2、公共基础课程导向以服务需求、就业向导为主。公共基础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要与专业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如,很多学生毕业后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或者处理很多新的问题以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这种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在大学建立起来的。公共基础课程应涉及相关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3、利用公共基础课程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如,现很多毕业生并未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那如何在未知领域迅速成长,并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公共基础课程就为此类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角度和视野。
二、基于本科人才素养提升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缺乏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近年来,很多教师遵循“公共基础课程应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宗旨开展教学活动,但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①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故跨领域、跨学科开发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的能力较弱,很多时候需要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才能完成。同时因师资力量不足,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不同教学活动、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分层教学也受到一定的制约。②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程界限不明确。往往开发的课程仅是按照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作一些简单的压缩、删减,或是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简化,如将《高级英语口译》和《服装设计基础》进行合并、删减后简单设置了《服装英语》课程。内容相对粗糙,且缺乏系统框架。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育人活动孤立存在,缺乏系统设置。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要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各高职院校一方面通过开设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通过组建各类社团、俱乐部等为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但理论课程教学和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多是没有衔接、孤立存在的,且没有衔接化的手段将其联系起来。导致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也缺乏科学地、有计划地指导。
三、本科层次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1、确立符合发展规划、行业需求和基本规律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构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为国家培养人才,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严把政治关,抓好教育培训,用好价值导向,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添砖加瓦。①牢记“要爱才惜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有关部署。紧密全国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相关要求,议相关要求。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健全培养体系,促进人才队伍提质增量;结合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工作部署,追求“质”的标准,也要有“量”的基础贯穿整个学院办学和专业建设过程。②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层面,以当前的社会需求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努力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结构,全面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水平,积极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遵循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紧跟时代发展,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更新教育理念,建设好人才教育的主阵地。
3、确立与本科层次相对应的导向原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标准。基于本科人才素养提升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其培养的人才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师既不能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的简单拉长或叠加,更不能与学术型本科层次一样走相同的单路,而是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本科层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布局。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课程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由此在本科层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上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岗位的职业需求,合理优化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结构。根据山东省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未来本科人才队伍需求结构及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变化。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行业需求相匹配。
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而形成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内化成一种长久且稳定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不会随着工作的变动和改变,一旦形成,可陪伴学生终生。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可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可持续动力,为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才素质全面提升为指引提高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水平。公共基础课程的普适性决定了每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都有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作用。公共基础课程中各门课程所形成的合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明达,杨多海.“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学 生隐性 职 业 素 养 培 养 浅 论[J]. 职 业 教 育 研 究,2015 ( 6) : 15-17.
[2]史娟荣.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21-2.
[3]刘冉昕.基于综合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观察,2019(11):82-83.
[4]褚 强,李 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1):83-87.
作者简介:王雪媛(1991.2),女,山东省烟台市,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2014级硕士 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度课题《契合职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QGHZW202009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