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柳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市 530000
摘要: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广西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具有12个世居民族和众多村落,本文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更高效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 传统村落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是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乡村产业正在跳出传统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衍生出一大批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与文化、康养等重组,形成农业+态势,由此催生出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如体验式农业、智慧农业等。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推进农文融合,充分发挥农业+文化衍生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广西目前有 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延续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也是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更是民族历史发展的最好见证。纵观历史,广西先民留下了一大批文化遗产,如战国时期左江沿岸崖壁画的创作,汉代前干栏式建筑创造及大铜鼓的创造,明代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及真武阁的建造等等。这些以古镇古村、历史遗存、重要史迹等实物保留下来的物质文化构成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根”;而壮族歌圩“三月三”、瑶族达努节、苗族踩花山、京族哈节、仫佬族依饭节等传统民俗和节庆活动,以及各少数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方言、说唱艺术、民族服饰、风俗习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构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魂”。只有将静态的物质形态与动态文化内核相贯通, 把实物保留的物质文化遗产“根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灵魂”进行有效融合, 真正做到形神兼备、动静相接, 不断营建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 才能保持和彰显民族、区域的文化特色。
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存在问题
(一)现代化的盲目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记忆遗失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下,广西乡村建设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与此同时,在建设发展的浪潮中,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也收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个别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村落建设,盲目倡导形式上的“焕然一新”,大拆大建,或者任由村民无规划自发随意改造,这种表面的现代化建设,却摧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灵魂”,“千村一面”等现象使传统村落的建筑出现了华而不实的现象,失去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地域特色。过度的开发及一味追求赚钱,在利益驱动下缺乏统一科学规划,对传统村落进行破坏及妄加改造,而忽略了少数民族村落历史文化发挥其文化的精神功能和文化魅力而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出现严重失衡。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弱化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广播、电视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抖音、短视频等的普遍使用,铺天盖地的外来城市文化涌入乡村,丰富了大部分村民的对世界的认知,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传统观念。在巨大经济落差面前,乡土自信、民族自信极易崩塌,致使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和使用、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广西著名作家、全国人大代表樊一平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建议,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他表示,熟知自己的语言是对自身民族最重要的认同方式之一。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在城市出生已经有90%的的壮族都不会讲壮语了,只能听懂。就连很多壮族聚集的乡村,多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少年儿童也出现了不会说壮语现象。新形势、新文化以及新思潮的冲击,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流失的速度加快,少数民族村民保护母语的意识淡薄,忽视语言文字对于文化传承重要的作用。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存及传承举步维艰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爆炸及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冲击,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行为模式都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存及传承举步维艰。如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服饰及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民族工艺日趋消竭;民族民间艺术传播渠道狭窄,后继乏人关注,濒临失传;少数民族歌圩、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等民族传统习俗受到现代生活方式观念的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另外一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随之进入老龄化和衰亡的高峰期。而大部分传承人生活在经济比较落后、交通较为闭塞、生活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乡村的医疗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巨大。传承人在患病时得不到及时治疗,身体健康堪忧。年龄的老龄化,传承人所能记忆和传授的民族文化活动逐渐减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比如上林县流传着的渡河公民俗文化,是壮族本土风俗的缩影,但随着外来习俗的融入,新潮流的流行,曾经经常见到的万人沿河踏歌场面很难再现,而且制作渡河公这一民间绝技的手艺正在失传。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瑶寨具有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面临濒临失传危险。如座歌堂、哭嫁歌、马王庙歌至今已无人吟唱。此类情况不胜枚举,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着力于文化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党的十九大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怎样落实好中央这一决策部署?关键就是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文化,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一)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及自信
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认同并热爱才能保护传承给下一代,保护好传统村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表现。要想在发展中保持、保留民族特色,就必须唤醒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让少数民族认识到自己的文化的内涵,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文化,建立文化自觉,在自觉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
广西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景观,被称为“崖壁画的自然展览宫”“断崖上的敦煌”的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骆越人2000多年前留下的文化瑰宝。桂林甑皮岩古人类遗址、三江侗族古建筑群、广西少数民族先民流传下的大量的传统歌谣,如壮族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侗族大歌等,这些充分展示了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尤其2014年广西“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所以自2014年开始,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在全区范围内放假。每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开展1000多项少数民族欢庆活动。在“三月三”民族假期里,壮、汉、瑶、苗等各少数民族以各自民族独具特色的方式欢庆节日,其中民族特色最鲜明、氛围最为隆重的是壮族赶歌圩文化。“壮族三月三”盛会,让广西各少数民族展现各自民族的文化魅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极大的得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推崇欢迎。另外,对于我们还可以根据世居民族各自民族文化,深入挖掘每个古村落的保留的民族文化特色,开展具有各自村落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如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等地部分村落根据各自古村落的特点,曾开展文物展览和家训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村民了解古村的历史文化,充分认识文化价值,强化村民对古村民俗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二)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及传承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有别于一般村落的重要特征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文化是由诸多要素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既能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又能够让当地的少数民族通过民族文化获益。可以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把民族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让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保存,同时也让当地经济得到发展。比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贺州黄姚古镇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把大力推广传播民族文化,将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进行了有效融合。2019年贺州市人民政府与广西区文化和旅游厅双方在进行有效沟通后签订框架协议,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双方合作致力黄姚古镇打造文化艺术精品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拉动旅游消费,打响黄姚古镇品牌。黄姚古镇文旅产业的策划、规划、推介、引资及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得到了上级部门广西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文艺演出、文化交流、文化赛事、文化节事等,每年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并协助将贺州市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向全国推广进行旅游开发,一举多得。如2021年中国首部百家姓主题旅游演艺《寻根黄姚》引发游客和网友热议,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旅游演艺市场复苏的首个现象级爆款,其中传播的姓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成为了最接地气的文化。这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对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三、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融入民族文化因素
让少数民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民族文化,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如可以让少数民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也穿少数民族服饰,让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有深入的了解,这样也能很好的把民族文化保存下来。向来以行走的“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著称的少数民族服饰,大多古朴典雅、风情多姿,如隆林的苗族服饰,多数苗族服饰上都绣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图案、每条花边折褶都浓缩了苗族人悠久的历史变迁,通过艳丽的色彩及丰富的图案表达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又被专家学者们喻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随着经济和时代不断的发展,少数民族服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服饰上时尚元素开始出现,随之的“传统+时尚”的双元素开始糅合在一起,无论是在材质、色彩少数民族服饰更加绚丽,图案更加丰富丰满,材质出现多样化。我们应鼓励少数民族将民族史迹“写”在身上,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鼓励一些民族服饰传承人薪火相传接棒,让民族服饰成为不朽民族文化符号和永远记忆。同时可以在乡村建设中设立民族服装展示厅、民族服饰歌舞表演室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工作。
四、宣传工作助力民族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使“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重视强调“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同时在内蒙古考察谈文化保护与传承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地处我国西南的广西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让文化遗产“重生”,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不仅符合数字经济时代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要求,而且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发展思路。数字化保存文化遗产以防流失。十八大以来,广西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广西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民间经书没有进行系统收集整理,未能形成系统的保护。以河池市的民间经书为例,民间存有1000多册,现有的各单位没有哪家保存有,缺乏第一手原始资料。水族民间古籍流散存放民间,没有一个图书馆收藏,流失到贵州,甚至被日本人高价收购偷运出国。现今河池地区的南丹县、宜州区、环江县等县区民间还收藏有部分水族古籍。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消失。因此,先数字化保存,给子孙后代一个交代。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可以通过建设各个少数民族博物馆,把民族文物、文献进行收藏整理,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把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保存。通过实物、图片、音像等形式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的得到保存和传承。
四、结语
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繁荣的中华文化作为支撑。让我们守住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遗余力做好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让宝贵文化遗产在新形势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丰富充实新内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深沉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美、陈兴贵,传统村落“整体活化”理路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
【2】卢念华,关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J].《文化产业》,2020.10
【3】朱玉福、廉潘红,论传统文化在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西藏边陲南伊珞巴民族文化为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95-101
【4】王彩棉,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现状与路径[J].《乡村科技》,2020.11
【5】吴雪,贵州省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J].《乡村发展》,2020.12
【6】潘松刚、杨立春.少数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人口科学》,2018(5):120-125
作者简介:韦柳,(1979一),女,瑶,广西南宁人,公共管理硕士,副教授,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