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娟
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职学校必须在日常教育中打造完善的核心素养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使学生兼具团队合作能力、外语能力等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国制造行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转变。基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的工匠精神培养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核心素养 工匠精神 含义 框架 路径
作为职业核心素养,工匠精神是当代社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可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从中职教学入手,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所谓工匠精神,原本是指工匠通过不断更新手艺、消除瑕疵的方式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努力将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发展至今,工匠精神通常代指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之中,便是要求各行各业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坚持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赶超时代的创新精神,贯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不断精进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通过利用、调动心理社会资源的方式,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境、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便是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在2016年的“两会”期间,我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明确提出:“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是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从教育抓起,先抓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作为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中职学校责任重大,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行业人才素质的高低,为此,中职学校理应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总的来说,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即是打造“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包括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工匠精神、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外语能力、职业规划发展能力、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八大核心素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始终保持活力和生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核心素养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现阶段,国际制造业正处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学校以及学生必须通力合作,以核心素养为基本框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学风、个人意识等方面入手,全力锻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培育学生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1.政府加强对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引导
政府有力的支持可使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事半功倍。为此,政府应当加强对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引导,首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将中职学生核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具体化,运用法律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其次,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基本框架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之中,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明确方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神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
十九大报告指出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职业教育中的立德树人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在公共学科课程体系中深化德育教育。要加强典型工匠宣传,以成功工匠案例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同时,完美的人文品格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要大力推行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的“人”而非单向度的、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和心灵的沉潜宁静。
要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文化基础,以人文教育多学科知识的交汇贯通,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人文教育来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塑造完整健全的人。
3.学校积极推行中职教育综合改革
作为中职教学的载体,学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推行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能够完整体现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一般情况下,可从课程是否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课程能否建立起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实质性链接以及课程能否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服务三方面来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考察。纵观我国中职教育现状,在打造中职学校在建立展现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具体的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其次,建立不同的学科内容标准,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门别类;最后,构建质量评价标准,保证各项教育措施得到贯彻和落实。
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方式较其他发达国家仍较落后,教师仍是以课堂教学主体的身份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展现,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此,我国中职院校在重新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时,应当尽量做到课程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相匹配,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营造乐观、开放的文化氛围,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都能得到相应发展。此外,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建设,既要树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要积极转变自身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工作中突出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当加强校园学风建设,为校园文化的生根打造良好载体,具体来说:第一、通过在校内墙壁、专栏张贴中职学生八大核心素养内容以及在校报上刊登有关核心素养的文章等方式积极宣传中职学生八大核心素养,塑造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校园人文环境;第二、通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文化获得宣传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丰富学生对于核心素养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自身核心素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学生树立核心素养培养意识
学生作为培养的主体,只有其自身对核心素养培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时,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开展顺利进行。另外,工匠精神的打造是以学生自身的知识视野、知识体系为根基的,倘若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不够丰厚,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学生就很难站在一个正确的立场、一个必要的制高点去对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进行理解,受此影响,学生自然难以用一个高标准去要求自己,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不达标、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为此,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工匠精神培养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核心素养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只有通过终身不断的学习,才能在21世纪的社会竞争中获取一席发展之地,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相关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毕业之前所获得的知识仅为之后所需知识量的10%-25%左右,剩下的75%-90%的知识往往需要毕业后的继续学习来获取,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5.以工匠成长为根本,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学校要引导学生对所从事行业的一种自发的兴趣和自主的追求,由此而来的是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清晰规划,和为了实现这一规划所作出的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兴趣、规划、坚持是工匠成长的基础。“匠心,主要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对作品近乎完美的追求,和在追求过程中锤炼而成的独特的意志品格和专注于一的良好心态”,工匠的养成需要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和长期坚持。职业教育中尤其是中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匠心孕育的第一步。在充分掌握学生的职业兴趣、爱好、特长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其性格、能力、特点和内外部环境因素,结合所学专业及知识技能结构,以帮助实现个人发展成就最大化为目的,作出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
6.实行开放式办学,推动产教研融合发展
实行开放式办学,实现与政府、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提高学生与前沿学科理论的接触。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以技能传授为主,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转化和专业技能的获得。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开展工匠进校园活动,引进大师工作室,提供学生与工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完善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基地、产教研融合基地,推动产教研融合发展。
7.以持续发展为动力,实现教育的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