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期   作者:张登建
[导读] 《品德与社会》整合的实施研究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在实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作文素养。
        张登建
        山东省菏泽高新区万福办事处潘刘小学 274000
        【摘要】《品德与社会》整合的实施研究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在实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作文素养。要实现其双向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认真探索两门课的有关理论及其儿童认识、心理等规律,把握住整合的切入点和有效时机,并防止整合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语文素养 作文素养 有效整合 潜移默化 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整合目标的实现,应该在把握住整合的切入点,找准其基准点的基础上,适时开展整合活动,以此提高整合的有效性,避免整合带来的负面效应。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如何进行整合呢?笔者经过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把自己的一些小小的心得写下来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找切入点
        整合的切入点是进行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前提。纵览两门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结合两门学科教学的不同的措施、方法等,其切入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新的课程观不断更新,更多的切入点将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运用。
        1、课程理念的基准点。
        从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致性所在:《品德与社会》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人文性统一是课程基本特点,应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把握实践性强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些纲领性的理论中,可以这么认为,两门课在理念上的基准点:实践性和德育功能很强的两门学科。社会环境、活动关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参与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在实践中得到语文人文内涵和精神领域的感染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为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学习材料的语文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把握这一机遇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因此,整合的理念也必然呼之欲出。
        2、目标的一致性,是整合的基础。
        从品德与社会和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中可以发现,两门课程目标上的一致性。德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品德与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语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两个总目标不谋而合。可以说教学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互用、互利更有利实现两门学科的教学目标。
        3、有效时机是整合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学科外教学资源的机遇频繁,无论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等都可以适时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内容资源辅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语文和思想素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整合语文学习应是在站稳《品德与社会》课立脚点的基础上,在完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无形中为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适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借语文实践活动深化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


        二、把握有效时机
        有效时机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活动后的整合,精彩纷呈:品德与社会课相对语文课,其实践性更强。因此通过其充分的活动,在掌握其丰富的活动素材之后引导学生写简单的叙事、感想等,双向教育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不仅会加强思想渗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生发出更多的智慧和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让学生从中获得愉悦。活动使学生激情涌动,厚积簿发,自然促进写出精彩纷呈的作文。而这些作文也能进一步深化了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是思想的形成。
        2.认识到位后的整合,情满于文。《品德与社会》课中很多内容对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而这些认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喜、怒、哀、乐、恨之情。情感的自然流露之时便是整合的最佳时机。在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认识到位后把握这一有效的时机适时开展抒发情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情满于胸,感露于文,使《品德与社会》与语文教学实现双向的收获,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有效的时机应该是在对时代的、历史的主旋律的把握上,高唱主旋律的激发性教育教学行为,必将把关于民族的、国家的,民众与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共振。
        3.随机整合,即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适时地整合,以此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如:学习《虎门销烟后》根据语文教学中学生易写错销字的现象,及时叫学生听写虎门销烟一词,结果学生还真的把销写错了,经过听写订正,学生不仅记住了重大历史事件还纠正了学生的错别字。这种随机整合,主要要求《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对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视,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视和对历史的负责。
        4.明理后的整合:明理即循循善诱,给学生讲清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道理,教学设计的意图以及对学生未来人生的作用等都是教师教学《品德与社会》中所要明的理。这主要应该在高年级中运用。因为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所以学生在得到教育后,思想上会产生学习《品德与社会》方法和思想的转变,学习积极性也会高涨,还会产生一种向师性。在此情况下安排语文实践活动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5.竞赛式的整合,引导学生写精炼之句。《品德与社会》课竞赛几乎是每个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学习活动。小组式知识竞赛不仅有利于学习此门课知识,更可以培养合作的精神,也是整合语文学习的契机。竞赛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写话式竞赛,如:向妈妈说句心里话、和平年代我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等。虽然竞赛式的简短一句话,也表达了学生的心声,一定程度上是学习《品德与社会》情感方式的延伸。
        6.课堂剧,精彩的演出揭开帷幕:课堂剧是一部分学生乐于开展的活动,而活动的开展又是另一部分学生乐于观赏和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适时安排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堂剧,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学习。《品德与社会》和整合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一般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后或一册教材之后开展这样的活动。因为这样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活动中你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也能锻炼学生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的能力,培养其对话等语文素养和组织协调等能力。通过表演后对人物和演出的评价也可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和分辨是非等能力,从而得到思想的熏陶。
        7.整合时机时时存在着:整合的时机对发挥整合有效性十分重要,整合的时机也是时时存在着的,关键是对两门课程的把握上,也是以教学实际情况为基础,因人、因地、因时而宜。
【参考文献】
【1】《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整合目标》
【2】《浅述<品德与社会>与语文学科有效结合》
【3】《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品德学科的有效整合》  孙海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