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7期   作者:陈晓燕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型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陈晓燕
        广西北流市隆盛镇平坡小学   53741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型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它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集体协作意识的产生,增强生生间的交互协作,而且显著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学习自主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能。本文基于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的现实意义展开了简要的论述,进而又对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希冀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应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意义
        1.转变教师角色,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的角色为引导和组织者,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还可以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以便在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师将学习主动权放手于学生,同时为学生搭建了表现的契机。
        2.通过亲身探究,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明确学习导向性,如拟定合作学习主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的探讨,这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将激活了课堂氛围。如在学习小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这节课,学生翻阅课文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文中的第一句"钱塘江大潮,自古天下奇观",请大家找寻文中以多视角描述钱塘江浪潮波澜壮阔的句子,并进行深入分析。这样使学生阅读学习更具针对性。在阅读和探讨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进行归纳总结,每组派出代表作汇报。该小组合作模式不但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意识,还使他们在亲身探究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调动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能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有效积累了语文学习活动的经验,使课堂学习气氛更为浓郁。如在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的学习中,教师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内协调分配文中角色:武松、店家、大虫(虎)和旁白等,学生分角色进行配音,让学生熟悉课文知识,同时体会书本上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有足够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按小组顺序上台直接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对书本上的文字有更生动形象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活泼,营造更热烈的教学气氛,同时又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能。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导学生合作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改要求教师将学生主权归还学生,在课堂体现学生主体价值。这种“生本”主体是无可替代的自主学习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教育家陶行知提倡"解放孩子的双眼和头脑,让他们去看去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习想学习的东西。"为此,教师应放下“主宰”课堂主权,在转变自身的职能角色的同时,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地去引导、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内中的求知欲望,将教育的外在因素变成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以小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学生们读完课文后,饶有兴趣地提议尝试话剧表演形式,我立即同意,并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同学开展排演,而暂停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随后,让不同组的学生上台表演,同时学生们又当观众和评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思考、演说、评价、再阅读,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渴望行使学习的主动权。


        2.做到各司其职,合理分工探索
        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阅读课文,教师应注重合理分工协作与探索。如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课文相关背景素材,有的学生负责归纳生僻知识点,还有的学生负责理清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疑惑和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记录下来,再统一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总结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再统一分析。这样,每个组成员各司其职,同时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以小学部编三年级上册《不懂就问》教学为例,阅读本文时,为了让学生以很好的状态投入有效学习,教师可精心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如“课文中有哪些生字词,它们的含义和运用方式是什么?文章的主人翁处于何种社会地位?如何理解他的贡献?整篇课文的核心观点?……”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则由他们自行分配。都是由小组内的学生自己安排。这种方式不仅高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也让每个组成员都有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尽管他们在探索中会碰到诸多问题,但在后继群策群力的互动探讨,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下,就可以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长此以往,这种学习方式会间接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易于就某一问题产生争议。为此,我们必须及时加以制止,并采取合理的方法使合作继续下去。
        3.巧设生活情境,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教材中的文章虽被描写得生动形象,但对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而言,还是以较为抽象的文本和简单的图画呈现。我们知道,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更易于他们细腻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内涵,而这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积累了写作素材。为此,教师在提出思考问题前,可引导学生联想实际生活,通过小组交流和探讨,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以小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分组方式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此时可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方式来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生生间互动交流,深化课本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展示心中的钱塘江大潮,引导他们:“如果去钱塘江大潮游览,你需要做什么?"让学生以小组报告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在汇报的准备中,有些学生要做的是收集、整理材料,组织答案,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到积极的讨论中,学生既可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又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设置小组学习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门扉
        提问环节是教学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提问环节,课堂设计要与本班学生实际相结合,这样精心设置的提问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一,题目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如果题目太简单,则设的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学生想一想就能答出来;同时,题目也不能太复杂,如果题目太复杂,学生绞尽脑汁也答不出来,很可能会打击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使其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第二,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保证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锻炼思维能力。
        例如:以小学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秋雨有何特点,它与其他季节的雨有何不同。在学生完成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对文章中的一些知识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最终,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对秋雨的态度,喜不喜欢,并说明理由,借秋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操作简单,却能产生良好成效。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交还于学生的手中,充当好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讨学习给予必要的支持、指导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发掘其学习潜力,促进其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冬梅.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1, (10)
        [2]陈琼, 刘婧. 关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1, (3)
        [3]林洁萍.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新智慧, 2020, (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