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7期   作者:马娟妮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推行,现代小学教育体系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马娟妮
        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新园小学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推行,现代小学教育体系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各学科教师纷纷基于新的教学需求,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展开优化与完善。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对学生未来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而预习作为一种有着巨大应用价值的自主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地提升。如何引导学生养成更加健康的预习习惯,已经成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教研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预习习惯        
        引言
        核心素养本质上是指人们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而小学数学素养更多地是集中在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上。无论是推理和抽象思维还是空间观念与数据分析观念,都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意识的成长。而预习作为一种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自主学习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预习习惯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巨大价值,才能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预习习惯,最终实现学生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价值
        1.1有效提升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预习工作对学生最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上。一方面来说,小学生自身还没有养成健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一些新的数学知识点时常常会出现理解能力不足的情况。而预习工作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教学内容,并且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存在疑惑的知识点记录下来,然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来解答自己的疑惑。这样就可以显著解决学生的学习精力,从而实现学生课堂上学习效率的增长。另一方面,学生一旦养成了健康的预习习惯,自身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也能得到一定的成长与进步。这样学生在对待数学知识点时,也能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在这种主观意识的鼓励下,学生会更主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从而在降低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
        1.2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预习意味着学生要更多依靠自身的思维方式完成对数学知识点的分析与内化,而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预习方式,进而使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准确而高效。除此之外,学生如果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自己的预习成果,这种成就感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激励,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变得更加认真。
        2.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2.1丰富预习素材提升学生实际预习质量
        想要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预习工作的指导。以往学生在课前开展预习工作时,大多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预习。虽然这种预习也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却不适合现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教师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预习不仅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要借助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来引导学生拓展自身的数学知识视野。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预习对即将接触的数学知识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地建立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
        因此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预习资源。一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通过适当的筛选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较为有趣的微课视频。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自制用于学生预习工作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即将接触的知识点与以往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借助对旧知识点的认识来学习新知识点,最终加快学生的预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将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部分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去超市完成部分的预习工作。

学生对商品重量表的观察,就能加深对重量单位的认识,从而在提升学生预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的数感与数据分析观念素养也能得到稳定的提升。
        2.2优化教学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预习手段
        在为学生带去更加丰富的预习素材之后,教师就可以从预习方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预习手段。小学生自身年龄相对较小,还没有积累较多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预习方式来开展预习工作。首先,由于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很容易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字眼分散注意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抓重点”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时建立起清晰的知识脉络。例如在学习概念性较强的“倒数”、“质数”等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彩色的笔在教材上将重点知识圈点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避免受到其他内容的混淆,从而对相应数学知识点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其次,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法来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点展开实验探究。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本节课的预习重心在于对长方体及正方体每条棱与每个面关系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拿出一个小楷本,然后通过在小楷本上绘制边框线的方式,探究正方体展开图的几种形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完善自身的数学抽象思维,从而实现学生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增长。
        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也可以基于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了解,按照“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学生在遇到一些不解的内容时就可以借助集体力量来解决,一些没有掌握正确预习方式的学生也可以在交流中逐渐掌握这些正确的预习手段。
        2.3引入家庭力量构建完善学生预习监督体系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监督体系的完善,实现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培养。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监督,教师自己是无法完全做到的,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监护人的沟通,借助学生家长的力量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监督。从实际情况角度出发,很多家长本身在日常生活中要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可以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向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基于预习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家长通过有效提问来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
        而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预习工作的检查则变得更加重要。一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群等方式,让学生在预习结束后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进而基于学生的预习体验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学生预习工作的互补。教师也要重点关注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从而通过课堂教学的补足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目标,从而使学生的预习动力得到长久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预习不仅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渠道。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了解,这样才能通过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高效地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最终在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培英. 小学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2):74-79.
        [2]连桂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26.
        [3]李西蔼.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J]. 中国农村教育,2020(02):104-105.
        [4]杨素娥.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 学周刊,2015(1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