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7期   作者:秦方针
[导读]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承担着针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任课教师应进行深度教学研究,为学习成果与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秦方针
        山东技师学院 250200
        摘要:有关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承担着针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任课教师应进行深度教学研究,为学习成果与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对此,本文将立足,简要分析其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及相关教学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国近代史纲要;作用;教学路径;分析
        引言:现阶段,“中国近现代史”属于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这门课程在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历史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也是促进高校学生自身思政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途径,任课教师应与课程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在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虽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我们的爱国精神却未曾消失,一系列爱国行动更是从没停止。无论是虎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还是抗日战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最好的体现,每个阶层、不同地区的中国人均通过自己的形式实施捍卫家园完整;又有多少科学家无视国外提供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新中国,将自己的学识与青春奉献给祖国建设。在内忧外患中中国没有屈服,不仅成立了新中国,而且现在依然屹立于之林,之所以能让中国人紧紧抱在一起,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作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是其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唯有具备此素质才能真正投身于国家建设。而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这种情感宣扬格外重要,而通过近现代史,定能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中唤醒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自觉将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融入兴衰紧密相连[1]。
        第二,引导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理想信念。其实我国的是奋斗和屈辱并存,万千共产党人为将共产主义实现而挥洒青春、浴血奋战,为何可以抵挡敌方的威逼利诱,为何不顾自己荣辱将生死看淡,那是因为坚定而强大的理想信念始终支持着,为将共产主义的种子深植于中国,多少无产阶级革命者甘愿洒热血。青年学子是国家的未来,而能否持有正确且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投身于建设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有来自不同方向良莠不齐的观点围绕着高校学生思想的周围,曾经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学生,因为受到其他观念影响而发生动摇,此时便需要外界力量引导其将理想信念充分坚定,本文认为这股力量就是中国近现代史。在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便会清楚自己的理想信念到底是什么。
        第三,针对未来建设汲取教训与经验[2]。在百年来的历史风云中,国人经历了无数坎坷波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文革十年等,我们应该在历史背后接受教训。通过学生历史,使高校学生能清楚认识到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应该让高校学生清楚为什么“落后会被挨打”;让高校学生认识到肩膀上的重任,让高校学生以经验教训为鉴而不可以重蹈覆辙;在提高其忧患意识的同时,让其铭记中国百年奋斗和荣辱。
二、开展思政教育相关路径
        第一,通过民族斗争史开展爱国教育。自我国近代以来便遭受多次外敌入侵,而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的鼓舞和激励下,为了国家独立而不惧危险前赴后继,将帝国主义的“美好幻想”打碎。例如“五四”运动,罢课的学生、罢工的工人,通过自己的行动予以封建势力、帝国主义最沉痛的打击。我党更是中华民族紧要的危急关头,在爱国情怀的激励下,带领数万中华儿女浴血奋斗并成立了新中国。

钱学森等许多科学家决心归国,在极为简陋的环境下制造属于中国的原子弹,为我国世界影响力提高做出巨大贡献。当前我们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可是爱国主义仍能推动我们发展进步、更是凝聚各族人民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而且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在世界潮流中推动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有效运用近代史中的爱国人士,让其成为思政教育环节中的代表型案例,从而进一步激励与鼓舞高校学生,激起他们心中的爱国情怀,以此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悟,强化无私奉献精神,将自己的满腔赤诚投身于中国的建设。
        第二,以教材学习为基础补充相应史料[3]。教材是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基础。可是教材无法达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应该挖掘课本教材为涉猎的内容。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在教材中针对义和团运动的描述相对有限,应通过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学生一起进行深入学习,需要注意补充史料应有针对性,旨在让学生清楚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以“戊戌变法”为例,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谭嗣同以及康有为会走上这条变法之路,或者是与同时代其他国家展开横向对比,在讲解鸦片战争相关历史时,应讲述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让学生清楚这段历史发生的外因及内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具体学习史实时不会显得突兀,而且能将历史贯穿到一条线上。
        第三,以观点进行历史分析。依托近现代历史开展思政教育,那么首先应让学生正视历史,让学生不要针对实时存有疑惑,当中的问题需进行客观分析。例如,在历史上洋务运动发挥的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起到的作用等。应该引导高校学生通过观点进行问题分析,从而解决这些疑团。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问题应通过观点进行讨论、分析,一方面能够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将唯物主义运用在实践中。此外,还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应鼓励学生有提出个人的看法与观点,发挥教学引导作用而非强制向学生灌输观点。作为任课教师,应该积极总结经验、探寻新的授课方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作用。
        第四,以“侵华史”开展历史责任教育。在近代史中不仅是国家主权遭到破坏、而且国家资产也如数被劫,直接导致中国难以在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学生通过学生这段历史中的救国救民实例,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比如夏明翰的英雄气概,比如王进喜的拼搏精神,旨在不断强化高校学生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封建阶级在明清时期所实行的闭关锁国,致使中国同当时世界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受到阻碍,因此当时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十分落后,这也是难抵西方列强入侵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汲取了历史上的较小,我国提出对外开放。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数十年来,不断吸收与引进国外现代化技术与先进的经验,积极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现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依然要坚持对外开放。通过相应的内容学生,使学生清楚不可以故步自封,而是要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才会更好地顺利时代潮流。
结束语:对于中国近现代史而言,是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好当中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近现代的“过去”和“未来”,进一步强化其爱国情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从而让其能够始终坚持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新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7):227-228+244.
[2]宋春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2):327-328.
[3]王红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3):55-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