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薇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第二中心小学 510980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德育教育受到了更高层次的重视,其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然而,在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仍存在着诸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目标不确定等问题,德育实效性始终未能有所提升。因此,在当前分析和研究小学德育实效性则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小学德育目标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校德育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小学德育低实效性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可以说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是尤为有必要的。
一、小学德育的目标
小学德育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对于小学德育目标,以初步培养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能力、协同帮助他人的能力、集体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二、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学生为主的教育主体
随时新教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师整体队伍上已经开始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地位。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被很多教育工作者所忽视,各大小学教育机构在设立对应的德育教学教学课程时,教师的主动说教,耳提面命式的培养模式,依然存在各终端教育机构中。学生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有效的德育教学方式,依旧是处于被动接受和批量记忆的形式当中,整个的德育教学活动缺少创新、活力与主动人格塑造的特点。其德育教育形式有待提高。
(二)德育教学活动的重心不够明确。
在德智德美劳的教育活动中,人格品质的塑造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价值认同以及国家向心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整体的教学活动中,德育关系到社会与国家的人才塑造需要,也涉及到学生个体成长的导向和精神保障。但是,受到教育资源总量的限制,小学群体在升学过程压力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家长等监护人群体也对小学生的文化成绩提出时了更高的要求,“重分轻德”的现象时常发生。同时,德育活动也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为给文化成绩提高更高的练习时间,对于德育教育的课程实践进行了压缩,对于课外的德育活动一律取消。德育在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效能愈发堪忧。
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与思考
(一)德育与文化知识相结合
鉴于德育与文化知识的交互点,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德育教学工作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丰富德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办法。在文化知识的课程中,进行德育教学活动的植入尤为的必要。好比在语文课程的爱国文章学习过程中,对于爱国人物的介绍以及爱国事件的普及,能有效提升学生德育中爱国教育中的部分内容。
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课文学习,教师先行介绍周总理的生平革命经理,让学成对于周总理的实际有所了解;而后在结合课文的散发的使命感,解读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会再从读书的具体意义上出发,让学习充分认识到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敢于突破,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课文需要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培养良好的精神品德。此外,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加入红色歌曲的学习,有利于主题思想的导入。在劳动课程中,号召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集体团结精神的锻炼。因此,校园要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扬校本课程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在其他课程中注入德育教学的思想,能让小学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营造德育环境
利于小学生好奇好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德育课程教育中加大情景教学的成分,让德育教育脱离生硬和枯燥,提升德育教学的吸收效果。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培养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兴趣,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德育教育的素材。在德育教育课程之前,为学生提供一段家庭尊老爱幼的视频,开启家庭和谐的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以“孝”为本的精神情操。同时通过场景的切换,导入父母关爱孩子,引发学生共鸣的视频。例如在关于“孟母三迁”的视频情景中,在学生津津有味的欣赏完整的视频之后,教师变开始思想教育的渗透,形成学生对于感恩意识的道德教育,让其深刻认识到父母为子女前途的辛勤努力与付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基础。长期坚持情境教育的创建,通过不同的情景的表现形式,创建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德育工作的深化提供基础。
(三)增加实践活动进行德育
任何教育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的体验和强化,对于德育教学活动而言,在教师对于德育活动的精神进行课程宣贯之后,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行为和语言严格的要求,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同样在“孟母三迁”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在进行合理的德育思想导入之后,为了巩固德育的成果,教师可以安排手工课程,让学生自己为父母准备一张感谢的贺卡,书写“妈妈,您辛苦了”之类的充满爱心的话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又比如在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普及中,教师通过视频以及交通规则的解读,明确的要求学生要明白过马路时候的基本要求,在每天放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安全人员的协助下,不断的加强学生的德育教学体验,让全员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意识,为“集体意识”与“社会公德”等德育概念的植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强化德育的成果。
(四)注重鼓励触动学生心灵
德育教学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需要在小学的教学过程对于心灵予以镌刻,才能达到德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师在德育教学中,需要市场鼓励学生的正向行为,强化学生心灵的触动。比如,学校提倡拾金不昧的精神,有小学生拾取到金钱,不管面值的大小,教师对需要对这样的行为予以强化刺激。通过学校通报以及教师在学生群体面前的鼓励行为,树立德育教育的榜样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整体受到正确的德育指引。
结语:总而言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通过将德育与文化知识相结合、创设情境营造德育环境、增加实践活动进行德育等方式,不断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为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文华.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20).
[2] 方吉庭.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9(33).
[3]王文凤,高俊云,王丽红.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