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机译对源语言翻译的局限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7期   作者:邱梦瑶 王傲男 李慧欣 孟凡茂指导老师
[导读]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机器翻译也蓬勃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给翻译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机译取代人译的言论也层出不穷。

        邱梦瑶 王傲男 李慧欣 孟凡茂指导老师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9级英语专业免师4班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5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机器翻译也蓬勃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给翻译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机译取代人译的言论也层出不穷。然而在机器翻译的热潮下也应该有一些客观理性的“冷思考”。本文将从不同语境、不同类型源语言翻译的局限性以及翻译策略使用方面来分析机器翻译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关键词:机器翻译;语境;源语言;翻译策略;局限性
        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通常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由于它能够代替人类去完成大量机械性的简单任务,极大地解放人类的双手,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翻译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人工翻译成本较高,耗时较长,机器翻译日益兴起。机器翻译(简称机译)是计算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机器翻译的研究经历了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三个阶段的发展。新一代机译,已走出实验室作为商品化的软件投入实际应用,由于翻译速度快和方便携带等优点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机译取代人译,翻译职业的前景受冲击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机译的译文往往言不达意,更达不到“信、达、雅”的标准。这是因为语言的翻译并非简单的基于语料库和规则的源语言向目标语言的转化,在不同语境下,面对不同的源语言,我们需要理解的过程、情感的加工和地道的表达,这些都是机译在现阶段达不到的。
1. 不同语境下机器翻译的局限性
        众所公认,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并且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正如我们理解一篇文章某句话的意思,则需要回到文章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同样,要想明白说话者某一句话的意思,我们需要根据当时的场合和说话者的前言后语来理解。机器翻译则做不到根据语境来理解某句话的意思,只是简单地将源语言放入双语语料库,再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重组,最后转换成目标语言。然而语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绝不是在语料库中简单地查找、替代和重组。在不同语境下,同一句话可能表达意思不同,将某一语境中的表达用于其他语境也势必造成误解。说话的语气也是影响机器翻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1.1不同情境下机译的局限性
   情境不同、场合不同以及说话者的心情不同,即使是同一句话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比如“Come on”一词,如果在观看比赛时,此时表达的意思无疑是“加油”。然而,当上课马上就要迟到了,同伴还在慢悠悠地吃饭,此时,“Come on”表达的就是一种不耐烦,可翻译为“快点”而不是“加油”。机器翻译做不到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而只是机械地翻译成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加油”。然而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常见翻译不一定适合于当时的语境。
1.2不同语调下机译的局限性
        不同的语调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问句是“Mike, can you bring me my English book?”答句是“Sorry”,如果“Sorry”是升调“Sorry?”则表达的意思是“Pardon?”表明没有听清,请再重复一遍;而如果是降调“Sorry.”则表达拒绝。机器翻译往往体会不到语调的不同,直接把“Sorry”译成“对不起”从而造成误解。又如“I live in the city.”如果“I”重读,则强调是我住在城里,而不是在场的其他人;如果“live”重读,则可能强调我只是住在城里,不一定工作也在城里;如果“city”重读,则强调我住在城市里,而不是乡村或其它地方。机器翻译时只会机械地以平调译成“我住在城里。”强调的部分无法体现,更无法突出,从而使得表意不准确,没有译出说话者想表达的重点。
1.3一词多义下机译的局限性
语言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英语词汇的词义和用法也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这无疑给机器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例如“Mike saw a kid with a telescope.”这句看似很简单的句子怎么理解?“with”作为介词既有“用”的意思又有“有,带有”的意思,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意思。这里翻译为“迈克用望远镜看到了一个孩子。”还是“迈克看到一个拿着望远镜的孩子。”这两种翻译都符合原句的含义,但翻译时两种译文意义不同就会产生歧义,怎么理解还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机器翻译比较机械刻板,往往做不到联系语境做出准确理解,因此会对源语言的理解产生误区。即使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且相对先进的有道神经网络翻译也机械地将其译为第二种。由此可见,在一词多义且两种译文都说得通的情况下,脱离语境的机器翻译的译文往往会产生歧义。


2. 诗歌、谚语和方言作为源语言时机译的局限性
2.1诗歌机译的局限性
无论在哪种文化中,诗歌都占据了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而且具有词语精炼性、表达隐晦性的特点。中华文化具有极其深厚的底蕴,其诗歌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想要准确达意地将其翻译成英语,不能简单直译,需要将韵律、意境考虑在内,只有在译者对双方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将诗歌译成英语。如许渊冲先生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成“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这种翻译方式无论是在语言还是韵律上,都准确地传达了诗歌的意境。机器翻译是建立在源语言库的基础上的,要想准确地翻译,需要一个十分完备的源语言库。组成诗歌的汉字总数并不是太多,然而一旦这些汉字进行了组合,产生了前后文联系以及韵律,它们所能传达的含义将千变万化,其源语言库的总数是现阶段人类科技难以企及的。源语言库的无穷性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对其机译的根本矛盾,在这方面,人工翻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2谚语和方言作为源语言时的局限性
   谚语和方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区性与独特性,由于其语言的简单性与其含义深刻性的不统一,在机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翻译过于直白而难以准确传达其含义的问题。如“Radish and ginger keep away from doctor.”被机译为“萝卜和姜离医生远。”而要想准确传达其含义,需要译为“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虽然谚语的源语言库相对完善,然而在真正应用中却表现的差强人意。追其原因,是在日常翻译中,由于其翻译的实时性,人工智能难以判断何时该采取何种翻译方式,因而难以对谚语进行及时而准确的翻译。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由于地域性特征鲜明,语料库无法一一统计,因而机译方言更是难上加难。
3. 网络语言中机器翻译的局限性
语言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新月异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因其形式简单、输入便捷、表达内涵确切,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在网络上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如以字母网络语言为代表的“CU”表示“再见”,而机器往往把它译成“控制器Control Unit”或者“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在转化为目标语言时造成对源语言的误解。以数字网络语言为代表的“886”表示“再见”,机器也只会译为“eight eight six”。又如“我稀饭你”是“我喜欢你”的意思,“V587”意为“威武霸气”。这些日新月异的网络语言的翻译对于机器翻译来说,难度非常大,即使是最先进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也难以翻译准确。尽管双语语料库十分庞大,涵盖的语料非常广泛,语料库也可以时时更新,然而语言的发展瞬息万变,机器的发展总是落后于人类的创造力,语料库怎么补充也跟不上当下流行语言变化的步伐。
4. 翻译策略使用的局限性
英语是聚集型语言,英语句子注重形合,注重形式上的完整以及句法的严密,偏向静态描述和被动表达;而汉语是流散型语言,汉语句子注重意合,注重意思的表达,形式上多为松散、并列的流水句和短句,偏向动态描述和主动表达。英语句子繁冗复杂,多带修饰语,经常从句套从句,呈“树式”结构;而汉语句子简短、言简意赅,呈“竹式”结构。怎样把一个长而复杂的英语句子利用意合法,如断句分译、省略等策略翻译成言简意赅、表意功能较强的汉语短句,如何把一个松散的汉语短句利用形合手段,如合译、语法手段、关系连接词和词序调整等手段翻译成形式完整、逻辑严密的英语长句,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还是哪两种策略结合使用是翻译者在做翻译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基于语料库的机译是以直译为主,利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词序的调整将源语言以最直接的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这样的译文能表达清楚意思,却不是一篇优秀的译文。其原因是机译只能做到语料库中两种语言的转化和重组,而做不到使用一定的翻译策略。翻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词组转化和重组的过程,作者、源语言、译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翻译策略的使用以及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机器翻译在当下阶段无法取代的。
结语:不可否认,人工智能背景下蓬勃发展的机器翻译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机译取代人译的言论屡见不鲜。然而很多情况下,机器翻译仍存在很多局限性,如本文提到的不同语境的翻译以及在诗歌、谚语和方言、网络语言方面和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的翻译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亟需突破,机译取代人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机器翻译热的背景下,对于机器翻译需要我们客观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并合适地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 陈星同. 论机器翻译的局限性[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4): 74-75.
[2] 刘淑英, 赵启迪.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J]. 中国翻译, 1993(2): 53-54+61.
[3] 周柳丹, 李学宁, 胡熠. 机器翻译研究中统计方法的局限及翻译范式更迭规律[J]. 英语广场, 2021(4): 43-47.
[4] 翁义明, 王金平. 文学语篇机器翻译的特征与局限——汉语流水句人机英译对比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6): 128-137+2.
[5] 孙洪山, 薛峰峰. 计算机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潜力与局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5): 100-103.

指导老师:孟凡茂,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该文受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语言研究”赞助。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临沂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中段)
邮政编码:276005
联系电话:13206371978(马顺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