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乡村班主任的一座富矿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7期   作者:刘君妍
[导读] 随意城市化的发展,乡村教师和乡村存在“精神隔离”,家访能融入乡村生活;乡村学生有劳动的好习惯,从劳动习惯的养成,转移到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有实践路径的;

        刘君妍
        江苏省宜兴市范道中学  江苏宜兴214200
        【摘要】随意城市化的发展,乡村教师和乡村存在“精神隔离”,家访能融入乡村生活;乡村学生有劳动的好习惯,从劳动习惯的养成,转移到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有实践路径的;家庭的变故、爱的缺失,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定期家访,走进孩子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中,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每次家访,都能受到极大的感染,教育更有激情,思想工作有了源头活水。
        【关键词】家访;乡村          
        乡村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日常照顾不周,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少;乡村家长文化程度低,从事苦力活,希望孩子不要像他们那样,表面上对教育不重视,其实,内心更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生活,所以,在乡村初中开展家访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工作第二年,单身一人住在学校,家访的时间宽裕,我利用没课的半天时间或晚上,甚至双休日进行家访,做到了每生必访,每户必到,加深了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班级管理得心应手,无论学业成绩,还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均较平行班级突出,家访,对于初来乍道的班主任,受益非浅。
        家访,是融入“乡味”的富矿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不是两张皮,而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乡村教育“生活化”、“田野化”理应成为乡村教育活动的最大亮点。
        随意城市化的发展,苏南乡村老师绝大部分居住城市,乡村是他们上班地点,不是生活的地方,早出晚归,各种培训活动都在城市,乡村教师和乡村存在“精神隔离”。乡村学校受师资、生源等影响,教学质量低于城区学校,为此,乡村学校一直向城市学校学习,乡村教育城市化,渐渐失去乡村的“底色”,学校成为乡村的一座“孤岛”。
        家访,是融入乡村生活的过程,深入家庭,了解学生真实生活风貌,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顺应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找寻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
        农村学校有着家访的优势条件。农村有“窜门”的习惯,老师来访很自然,不严肃,不紧张;农村由自然村构成,学生家庭好找,且进出方便;农村有“跟风”习俗,家访了一家,村上其他的学生家长就等着老师来访,很热情;农村人讲话随意,话题多,一路上看到的,屋前屋后的都是话题,不冷场,如“最近有什么农活,忙不忙?”、“今年水稻亩产估计有多少?”、“一亩水稻成本要投入多少?”,家长细细算成本:种子、机械、化肥、农药等。如一位老师所说,开展家访,在学生家里坐坐,哪怕只有10分钟,认了家,见了面,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感情渐渐加深。
        家访,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富矿
        家庭是培育青少学生的良好习惯的主阵地,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从生活习惯入手,从生活自理到合乎成长与健康的作息,从分担家务到与家长互助与助力,点点滴滴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有这样的好习惯,才有好的生活能力,而生活能力正是一切能力的起点与基础。
         我班共35名学生,有半数学生能分担家长的家务活,劳动习惯养成上,基于农村从事体力活的氛围、加上家庭生活的压力,自然而然养成了,而学习习惯,家长因文化程度低,把学习习惯的养成看成高深莫测,而放任自流,从劳动习惯的养成,转移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可借鉴的,是有实践路径的。


        小成,一个阳光帅气、热爱集体的小男生,可惜,作业经常丢三落四、 书写更是不堪入目。于是,我和有同样困惑的政治、历史老师一起到他家家访。当大家聊起孩子的书写时,爸爸告诉我们,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就上培训班专门练过二年硬笔书法,怕我们不信,还递给我们一张孩子的练字作品,我们看了都大吃一惊,第一感觉居然认为这不应该是孩子的字。看到我们一脸不可思议的样子,爸爸满脸苦涩的告诉我们,孩子进入七年级后,作业多了,书写质量急剧退化,大人们很是无奈,提醒过、激励过,都不管用。作为老师,我们知道,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质量一般是不会受作业量影响的。交流中,爸爸又不无自豪地说:“我们从小就奉行‘放养’式教育,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一向尊重孩子的选择,从不刻意、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从而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听到这儿,我想,孩子的书写质量下降应该和爸爸所谓的“放养”式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吧!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一向反对专制和功利,反感对孩子情绪的不管不顾、对孩子合理需求的不理不睬;从这个角度讲,我主张教育要“放”,“放”下架子和忧虑,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放”飞孩子的心情和思绪,去亲近自然和社会;“放”的是孩子思维,去拥抱知识和生活。但在涉及孩子习惯养成问题上,我们做家长必须狠下心来,“养”的是孩子的习惯,绝不放任孩子顺其自然。
        家访,更能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校学生中,单亲、重组家庭占22%;属外来务工子女占35%;隔代照看占29%,这三组数据,说明农村家庭结构较复杂,家庭的变故、家庭爱的缺失,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小茜,去年休学的,她的休学期限将结束,我和校长、德育处主任,对因病休学在家的学生回访。小茜是患抑郁休学,这样年轻的孩子,为什么抑郁? 小茜早在幼儿园的时候,母亲就弃她而走了,据说爸爸受了刺激,天天躲在在房间里,工作丢弃了,也不和任何人见面和说话。小茜从懂事起就只有爷爷奶奶照顾她,可爷爷每天要到厂里上班,奶奶是卖小菜的,也忙得很,只要爷爷奶奶不在家,小茜就只能自己和自己玩,虽然知道楼上的一个房间里有爸爸,但她不敢找他。渐渐长大了, 她越来越不快乐,也越来越恨抛弃家庭的妈妈,甚至恨上了自己。
        小茜抑郁的根就在于家庭的变故,让她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让她时不时处于害怕、孤独之中;小茜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陪不了她多久,爸爸虽在,但他自己都要人照料,妈妈虽有,但早已是模糊的过去,对于一个刚刚十二岁的女孩,家庭哪有幸福?美好的未来又是多么渺茫!
        这次关于休学学生的回访,也告诫我们,班主任在接班之前就要尽可能了解清楚,这个介入学段越早越好,我们要不定期的大家访,走进孩子的家,在孩子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中,去触碰孩子的心灵、去叩开孩子的心扉。也只有通过多次家访,拉近老师与家长间的距离,学生和家长才会把我们当成朋友,肯说真话,引导家长不信“迷信”信科学,不错过最佳治疗期。
        家访,是助力教育激情的富矿
        每次家访,我都受到极大的感染,对学生的爱更深沉,教育更有激情,时间长了,家访成了工作习惯。当我感到与学生之间,话不多时,或总是这几句话时,我就去家访;当教育激情被时间消磨时,我就去家访;当学生出现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我坚定家访。看到家长眉宇间布满的皱纹、粗糙的双手,同情心油然而生;家长想让孩子通过读书改变生活,有想法,苦于没办法,无可奈何,家长眼下的困难,在我身上产生了动力;临别时,隔代照顾的祖辈,送我到村头,紧紧握着我的手,殷切期盼的眼神,似有千言万语要说,他们把我当成亲人了,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挑子,倍增教育激情。每次回来,我有了新题材,由感而发,总想写点东西;每次回来,我把家访感受讲给学生听,学生集体低头沉默,陷入沉思。乡村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思想工作要与时俱进,家访就有源头活水。
        经常有效的家访,能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期望等情况,与家长密切配合,找到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家访,坚定了我扎根乡村的信念,我要默默坚守,与农村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刘君妍,江苏省宜兴市范道中学(江苏宜兴214200)少先队辅导员,中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