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上海爱尔眼科医院 上海 200336
摘要: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是关系学生在学校能力素质发展的必要体现。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进教学中去,能够保障大学生在面对学习挑战时心理承压能力的增强,从而对大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更专业快速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模式起到了正向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学吸引力;促进策略
前言:大学生心理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大学生心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创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课程的建设,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团队建设,从而确保教学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基础教学起源及现象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而探讨,来解决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策略[1]。
一、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基础教学的起源及现象
自从198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来,由于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多年的自发性低水平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大多数高校中都建立了工作机构或组织,标准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出现。该机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其综合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不平衡。
由于各学院之间的工作开始时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在力量和有效性上存在差距。例如,较早开始工作的大学或具有相关学科支持并且领导者更加重视和重视的学院要比其他学院更好。其次,由于心理科学和相关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特别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因此未能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上有效地应对许多实际问题,加上人员素质的提高要满足所需的合格人员数量问题,就需要逐步进行。因此,工作开展与实际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高标准要求与低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这些失衡严重影响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和深入发展。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好体现,是学生可以认定一个积极目标并很好的实践下去,个人自我认同和自我调节的思想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治的需求,能力的需求和人际关系的需求等得到满足。当学生的自治需要得到满足,他在某项活动中就很可能具有高度的自决能力,可以支配自己的活动,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达到一定水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该活动。不仅如此,大学心理课程也包括关系的处理,每个人都需要周围环境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学生才会拥有归属感,让心理课程很好地把需求与认知结合起来,能够满足学生对情况需求的主观感知和判断,进而提升自身正确的动机和行为[2]。
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需要创新。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许多高校在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仍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很少与现实联系。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传统教学观念存在教学吸引力差、对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学习能力差及教学效果差等问题,阻碍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因此影响了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心理学课程的运用。
2.教学内容需要丰富。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根据教师的研究重点而有所不同。对于学生而言,更关注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对这些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得到深入的介入。同时,调查还表明,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是理论性的,与学生的实践没有紧密结合,它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过多重视技巧教学方式,会造成部分大学学生不健康的学习心理、无法对自身进行心理情绪的疏导,而造成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现象频频发生。因此,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在教师队伍中应被更多人正视,因为学生心理压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对自我认知的评估能力不准确,有些过于自信目中无人,有些则过于自怨自艾社交恐惧,还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为了使心理学课堂更加活跃,必须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的策略
1.提供及时指导和持久动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尽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取得成果,从未间断,但在定量积累和定性高度方面,尤其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发展的要求。研究成果和主要的高层研究成果未能出炉,使得这项工作的发展很难得到科学研究的有力支持,并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结合当前的科学部署,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努力迅速推出一批可以解决当前问题的高水平成果。
(1)指导与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复杂,困难重重。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又有实际的障碍,它不仅必须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研究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及时性和随机性都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统一而彻底的科研计划,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独立的研究课题,有必要鼓励基于各自优势的独立研究,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形成具有关键点、考量核心领导能力和独立战斗能力的研究系统和机制,将大大增强研究能力,从而更快、更好地发布研究成果[2]。
(2)当前与长期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发展,随时面临困难或障碍。因此,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这个阶段,解决眼前的问题尤为紧迫和突出,但是眼前的问题和长期的问题在辩证法上是统一的。
一些眼前的问题可能是过去的长期问题,而解决长期的问题现在意味着将来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因此,应认真研究各种问题,从整体上考虑当前和长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稳定发展。
2.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校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其与普通德育体课程的区别。教师首先要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找到自身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风格与定位,对不同性格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心理技巧与素质,提升教学能力,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除此之外,要正确平等地对待、尊重每个学生能力的高低不同。在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时,要学会提前指导大学生加强彼此间亲密度,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与学生和谐融洽相处,构建良好的交通纽带,积极倡导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大学生多多交流学习以外生活中发生的趣事,但一定要掌握好度,对大学生持有基本的尊重理念,树立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让大学生感到亲切与满足感,增加学生的信服度,推动和谐信任的关系。指导他们进行团结互助,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逃避的态度,并且及时给予他们表扬,促进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评估学生的课程时,不仅应根据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评判,还应注意他们在课堂上的经验、课后的感知、生活阅历以及技能的提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正确认识了解大学院校各自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进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加强实践联系,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知识是人际交往、情绪、自我意识、压力、爱情和性行为等。因此,开展一些集体项目的友谊活动,增强学生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与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密切相关。当同学间互相和谐交流,将成功归功于高能力会产生自豪感,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产生内感,对成功的相对较高的期望也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完成任务,让大学生自我表现,发挥个性、展现自己的技能,他们就会渴望学习和积极学习,设定合理清晰的学习目标。
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推动学生的自主性。对学习意义的不同理解深度将对学习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您仅将学习视为生存的手段,那就是学习就是获得文凭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获得良好的收入并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也符合个人的需求和当前的社会现实。但是,如果对学习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学习将是被动的。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当一个人对自我发展有强烈的渴望时,他将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观点,似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目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仅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为目标,这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然,学习并没有最终排除一些有益的效果,是通过不断地寻求知识和探索而自然获得的。
5.社交活动奖励机制
有效利用奖励机制。在教育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外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尝试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尤其是当学生的活动受内部心理作用驱动时,使内在创造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使用外部奖励时,学生必须清楚地表明奖励是对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肯定,外部奖励的使用应适度,过度使用的学生很容易误会获得奖励是他们学习的目的。
6.宣传心理教育
宣传教育的创新内容和形式,以及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宣传教育工作创造最佳的"软环境"。通过宣传教育,人们熟悉并意识到某件事物的面貌和重要性,从而为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开始和完成提供了最初和持久的动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例如,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媒体或载体,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或形式;最大程度地更新内容,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信息量。在现有模型的集成中,一种是对内容进行集成,以便可以以统一、计划、协调和互补的各种形式显示内容。通过增强原始模型的功能并增加原始模型的影响力,原始模型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建立或完善相对独立的工作制度和监督保障机制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建设,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自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社会组织在促进工作的不断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如下:首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间接改变了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和工作体系,传播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迅速发展;第二,社会团体与学校工作机构或组织相互沟通,工作人员兼职工作,工作体系和机制不断更新。鉴于目前这项工作的发展状况,应该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对这项工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监督的内容来看,可以包括制度设置、系统建设、硬件水平、活动发展和资金使用等方面。从监督形式上看,可以包括检查、调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保证体系,全面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给大学生奠定扎实的学习心理素质,可以多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习课堂及大学生社团,诱发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健康发展,让他们感受学习的魅力及生活的美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心理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行)[EB/OL].(2011-02-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J].医学与社会,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