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读在历史高考题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7期   作者:刘金燕
[导读] 综合材料题已成为近年历史学科高考的重要题型,其分值高且难以得分是老师和学生公认的。
        刘金燕
        德州市第一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综合材料题已成为近年历史学科高考的重要题型,其分值高且难以得分是老师和学生公认的。要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材料题解题能力,须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来引导学生加强训练,促使学生养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核心素养意识,在回答问题时力求体现相应的核心素养,进而全面提高综合材料题解题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材料题 解题能力 意识 能力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方面核心素养也是学生解答历史综合材料题的依据和指导思想。高中历史综合材料题,涵盖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考试灵活性高,旨在考察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解答历史综合材料题时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回答问题。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须加强材料题的日常训练,以核心素养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材料题解题能力。
1.何为史料
        历史学科在学科是一门研究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重视史料的作用。关于史料的定义,我国学者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也。”[1]
        历史学上关于史料的分类可谓是众说纷纭,根据归纳整理,我们大致将史料进行了以下划分:一是文字史料,即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历史遗存。二是口述史料,即对亲历者的采访记录,调查搜集信息等。三是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各类古迹、遗址、建筑以及碑刻等直观形象的直接历史印证。四是图像史料,将历史文字及实物以图片,影像等形式加以呈现。
2.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史料教学成为了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的首选方法。我国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较早,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历史教育家叶小兵就曾提出:“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是改变过去比较侧重对历史知识的单向传授,和学生的学习主要限于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这种传授历史知识的模式。作者思考的重点在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史料教学中去,在学习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总结了史料教学的几种方法要点,即一是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二是对史料的研习进行应用练习,由教师搜集,编排一些以史料为基础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2]还有的历史教师根据实际对史料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如下概括:“逐句过关,讲清细节 ;适当补充,加深理解;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3]这些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为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3.2020年山东卷高考题分析
        2020 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推陈出新,给大家的复习备考带来新一轮思考。2020 年山东卷第 18 题是典型的史料价值分析题目,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现作以下简要分析,以期寻找复习备考的新方向和思路。
3.1试题之核心价值引领
        从主题立意看,符合时代特色。该题展现了 20 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风貌,符合我国当前改革创新的时代特色、关注农村问题的时代诉求。
        从史料类型看,史料价值较高。苏寺村是中国北方山区村落的社会变迁的见证。本题材料来源于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是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创造者,是研究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题在“改革开放”这一必备知识的基础上,考查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学生历史思维的训练,强调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农村改革,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基本能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这就从心理上扫除了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对于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迷茫和困惑。
3.2试题之思维能力考查
        第 18 题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多重历史思维能力,在求真求实的历史原则下,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史料实证思维
        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史料是历史生命来源,求真求实的原则彰显史料实证意识的重要性。此题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材料对研究历史的价值。题目给出的材料信息是零散的,需要学生整合分类和归纳,结合 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改革内容,可逐步归纳出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然后将该工作笔记中相关的内容分类到以上几个方面。在对工作笔记内容的整理和归纳中,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得到凸显,学生通过试题具备了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进一步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历史解释思维
        历史解释是认识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素养,在解释中才能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将信息分类综合并进一步阐述材料中的史料价值,通过严密有序的语言,将其生成逻辑性的叙述。学生通过对孤立历史事件的整理和解释,从而形成对历史整体上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认识特定时空中的阶段特征。
(三)史料辨析思维
        第 18 题最大的亮点就在于题目选取了一个在农村改革一线工作的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是研究 20世纪 80 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对研究农村变革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史料类型的辨析能力,及认识不同史料具备的不同史料价值。
4.历史教学备考备教导向
        加强材料题的日常训练,高中历史材料题内容繁杂,学生解题能力有效提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持续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4.1 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第一环节,也是提高材料题得分率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出材料的主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为了提高学生材料题的阅读有效性,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材料题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的关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等,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历史材料信息来实证自己的解释,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2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组织答案
        深入阅读材料后,需要学生有技巧地回答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角度组织答案。而“高度”方面,应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展到国家、民族、人民等“家国情怀”的高度,这样引导学生依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来组织答案,才可以准确切中问题的要点,获得较高的分数。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材料题解题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侧重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渗透到材料题的解答过程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组织答案等能力,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综合材料题的解题能力,确保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为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0.12-13.
        [2]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03:12-13.
        [3]范光明.史料教学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7: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