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罗王镇张寨小学,河南省 开封市 475104
摘要:根据当下新课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来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当在原有基础上加入更多元素以丰富课堂。特别是语文这样和学生们日常生活及其相关的学科,可以在原有条件下加入生活资源,让课堂更加“生活化”,更好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通过生活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本文就在语文课堂上活用生活资源展开叙述,浅析活用生活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生活资源;课堂优化;语文教学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靠。就好比古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也就是说语文学科其实就是生活的表达和表述。语文课堂也绝不能仅限于书本,不能让学生变成只是一味囿于书本知识的“书呆子”。语文的学习永远都不仅仅是书上所谓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是将书本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关联,让学生在书本上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语文。更进一步来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都是在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学生应当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经历。在这样一个阶段中,教师就应当扮演一个领导者,带领学生开发更多的潜能和看到更旷阔的世界。
一、语文课堂与生活资源的相关性
(一)实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活动
新课标课程要求下,不论是语文学科还是其他学科,都越来越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应当更加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相互联系。定期地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或是参与性活动,让学生都可以参与进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发现自我的问题和发现相互之间的学习问题。
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讲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再带入感情,学习者朗诵这篇课文,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学习完课文之后,还可以给学生们布置“感恩母亲”的活动作业。让学生多和母亲交流,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自己母亲之间的感情,也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们体会到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二)语文与生活的密切相关
语文是一门离不开生活实际的学科。学习了文字可以掌握基本的常识,学习语言可以和人沟通,学习古文是穿越之古代感受古时的人文情怀[1]。总之,语文是一门离生活近且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学科。生活资源走进语文课堂,也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将生活中的事和物带进课堂,不仅仅是对课堂内容上的丰富,也是对学生思想和文化知识的补充添色。
二、小学语文课堂活用生活资源具体途径
(一)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语文学科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慢慢的都开始“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在这样的大情况下,让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将生活带入课堂。从认字、到语法、到真正的沟通,学生都可以进行到一定程度的锻炼[2]。课堂上的老师只有讲台上的一位教师,生活中,他们会遇到许多的老师。这样的学习方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形象的、亲切的,因而也就会是学生乐于去接受的。
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的痕迹,街道上的标语,社区张贴的横幅,春节时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都可以看到语文的影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也学习语文。看到街道上标语有标点或是语序错误,可以大胆地向商家提出;春节时家家户户的春联,也可以提醒同学们记下来,进行解释和学习。
(二)感悟生活,引发学生共鸣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完全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就已经很不容易,再加上对于生活的理解带入课堂,可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对于生活的感悟是一个人独特的内心体验,取决于这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期待[3]。小学生想要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一是需要教学的催化;二是需要转变成主体,提高认识高度。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有意无意的引起学生对生活事物的感悟。
生活中的景、物、人,都可以在某些细节点上引发共鸣和感悟。例如在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和地震中的感人事件进行渲染,让学生更有“设身处地”之感。体味和感受生死来临之前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伟大亲情,也可以通过课文让学生联想自己和父母亲之间的情感如何。
(三)陶冶情操,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小学教学中主要以简单诗歌为主,教师可通过诗歌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带领学生们开展有关诗歌的活动,让学生们回想一下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诗歌和自己课外了解到的诗歌,积累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在诗歌中更好的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实现语文课堂活用生活资源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学生角色互换,建立学生课堂主体概念
课堂上老师如果一直站在一个传授者的角度,会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例如选择简单的文章诗篇让学生准备,上台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选择性加入生活元素,也可以让他们拥有课堂主体地位,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堂。
(二)结合问题导学法,引入生活资源进课堂
问题导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带动课堂效果和课后回顾质量。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假如生活元素会让学科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往生活实际上代入,引起学生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一类诗歌时,可以让学生们课后多多观察风景,尝试切身体会诗歌中的萧瑟风景。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将生活中的景和物带入课堂,有了实物的课堂,会更加生动趣味。
(三)创立生活情境,搭建新型课堂
生活资源除了生活中的事物和景色之外,更有特点的应当就是我们日常设身处地的情景。课堂上同学们会想当然的将自己的情境设为处于学校状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展开想象,设想自己正身处于现实生活之中。创立生活情境,让学生们担任“演员”,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总结:
总的来说,一篇有意思的古文或是文章很难让学生们喜欢语文;真正认识和喜欢语文,需要学生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就像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审美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体味语文。在课堂上用生活实例拉近学生们与语文的距离,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何海浪.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模式构建[J].学周刊,2021(12):17-18.
[2]杨全喜.生活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山西教育(教学),2020(12):33-34.
[3]王春丹.生活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