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大庆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311
摘要: “双高计划”给高职教师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高要求和强保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从困境中突围的路径主要有: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确保职前培养的专业性;营造赋权增能的内外部环境,提升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加强分层分类标准构建,提供专业发展的制度供给;突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建基于专业群的结构化教学团队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教师发展;专业群;结构化;教学团队
“双高计划”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安排。在这一历史阶段高职教育具有的时代性、类型性和创新性特点必然会包含在建设计划中,这就给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理念、高要求和强保障。
1.“双高计划”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要“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要“坚持产教融合”“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这些不但为高职院校发展指明方向,也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第一,中国特色的理念。我国高职教育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要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专业设置的中国经验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国特色。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既要“立德树人”注重高尚师德的养成,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协调发展。第二,世界一流的理念。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我们的高职院校将不再以国内高职院校为参照,而以世界同类院校为参照,瞄准世界一流目标。其最低标准是:地方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最高标准是:地方龙头、行业顶尖、国际一流。第三,协同发展的理念。一方面,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与产业融合发展,就需要教师深度参与行业企业。还要突出教师岗位的专兼融合特征,通过设立“固定岗+流动岗”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师等向学校流动。另一方面,教师的协同发展是建好专业群的关键,要重组形成一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要突出结构化特征,针对专业群课程设置模式,分模块、分类型组建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分工协作开展教学资源开发,实施模块化教学。
2.“双高计划”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强保障
“双高计划”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制度供给和经费投入方面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保障。第一,制度保障。“双高计划”的本质是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改革乃至重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双高计划”提出到2022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上,是要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第二,经费保障。“双高计划”建设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每年中央财政将投入20余亿,省级财政还将进行配套投入。资金将重点投入在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研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另外,要求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围:路径和方法
“双高计划”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突围之路。
3.1 营造赋权增能的内外部环境,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赋权增能被管理界作为一个术语频繁使用。从教育领域来看,“教学专业化”和“教师赋权增能”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响亮的口号。本文中的赋权增能是指高职教育的管理者要赋予教师决策权和自主权。教师在参与管理决策机会时,能提供更多富有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能认识专业发展的问题,激发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赋权增能隐含着高职教师应该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和行动者,而不应该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对象。为了营造赋权增能的环境,需要做好两点,一是高职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高职院校要通过改革学校管理制度,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范围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从而赋予他们基本的权利和责任。参考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可以设立更高的教师入职标准,并通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其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充实,从而达到赋权的目标。
3.2加强分层分类标准构建,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供给
“双高计划”要求高职教师管理要在专业化和精细化上下功夫,要制定和完善符合高职类型特征的专门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需要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研制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高职教师资格制度、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入(兼)职高职院校制度等管理制度,充分体现高职教师的专业性。从高职院校来说,以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为契机,创新高职教师评价评估管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管理。按照“双高计划”要求,“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要注重教学团队的培育和管理,按照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整合结构化教学团队,从制度探索高职教学团队整合和发展的难题。
3.3突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建基于专业群的结构化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以“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专业群的组建。基于专业群的教学与传统基于专业的教学有着最明显的变化,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思路要更加重视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
校结构化教学团队成员既有行业企业的“工匠”和工程师等实践教师,也有本校相关院系或相关专业的教师。基于专业群的结构化教学团队的组建需要多方积极参与: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做好结构化教学团队的政策规划,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双高计划”为我国高职教育指明方向也带来发展动力,将会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内涵的关键内容,必将在“双高计划”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中得到重视,也会为世界同类型教育机构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参考文献:
【1】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
【2】张慧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作者简介:
张颖(1982-),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研究生学历,大庆职业学院职前教学部专业建设管理干事,研究方向: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管理,统计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