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的报纸编辑创新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第3期   作者:杨媛媛
[导读]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例,讲述了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环境下,报纸编辑应通过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可视化效果、报纸与新媒体互补融合等方式进行编辑创新。
        杨媛媛
        乌鲁木齐晚报社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与实例,讲述了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环境下,报纸编辑应通过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可视化效果、报纸与新媒体互补融合等方式进行编辑创新。
        关键词:内容为王  可视化效果、报纸与App融合
        近年来,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已经由过去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发展成为手机客户端、视频号等等、在这些新媒体的占有率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传统报纸如何留住读者、特别是如何运用编辑手段的创新,让报纸焕发生机活力,令人深思。
         作为新闻产品二次创作的过程,编辑工作涉及稿件挑选、修改、版式制作等环节,所展示出的是报纸媒体的态度和风格。本文从编辑内容判断、可视化效果、报纸与App融合等方面探讨编辑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坚持内容为王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人践行新闻理想的“48”字方针,其中的高举旗帜、引领方向说就是,做好编辑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编辑的选稿、版面的语言代表一个媒体对一个事件的态度。这就要求编辑在选稿环节要慎之又慎,既要选取方向正确的稿件、又要选取有内容、有故事的好新闻。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想要牢牢站住舆论阵地,必须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真正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稀缺性的内容产品。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中,同质化信息过度泛滥,只有在编辑环节,下功夫挖掘更深层次的、对受众具有无可替代的引导力量的信息,才能吸引住读者,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是编辑环节今后应着重打造的新闻内容。
        2020年5月10日乌鲁木齐晚报03版,以头题并占据版面三分之二的版面报道了《普通杏的起源与传播根源在新疆》,这个版面朴实无华,单从视觉上看,无任何出奇之处,但读者阅读文章就会知道,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文章以权威杂志《园林研究》刊登的论文为切入点,揭示了普通杏的起源与传播路径。辅以新疆目前杏品种数量、分布情况等背景,凸显研究价值。专家解读《为何说杏从新疆来?》专访了课题组主要成员,细致介绍研究过程,围绕关键词基因,解读这项研究的方向和依据,明确阐释了该成果的深远意义。
        编辑在拿到这篇稿子,明确判断出这篇稿件的重要性,给出了相当的版面,并以消息+专家解读+图片的形式,全方位凸显稿件的重要性,报纸发出后,因为版面安排得当,这篇深度报道在众多资讯类消息中,显得非常突出。
                         可视化表达、让报纸更好看
          报纸与当今的新媒体相比,缺乏时效性、互动性,这就要求报纸在编辑环节通过可视化表达,吸引读者。
        今天,我们主要从标题、图片、制图等几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我们版面的颜值。        
一、一个好标题
        在飞速阅读的时代,我们发现,很多读者在阅读时并不是逐字逐句去读去看,而是选取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那些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往往会让读者聚焦。
        直接引语做标题。一篇文章,能打动人的除了内容和故事外,往往是其中人物一句直抵人心的话语,2021年5月,一场生命接力在新疆和田和乌鲁木齐进行,为救助和田7岁断臂男孩小麦,航空公司叫停了马上就要起飞的飞机,两地医护人员、航空公司、机组人员、机上乘客共同发起争分夺秒的接力,2021年5月8日,新疆日报02版刊发稿件“我们都是你的城池营垒”。这个标题来自一名网友给小麦的留言:“愿孩子早日康复、我们都是你的城池营垒!”这句话出自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你是我的城池营垒》,这个标题放在全社会都在牵挂小麦的背景下,恰如其分。
        再看新疆日报2021年5月9日03版,“我要将新疆棉的可爱和柔软带回去”一稿,这是今年消博会新疆馆举办新疆日活动的一篇见闻,标题也是一句直接引语。


        前段时间,一些外国企业污蔑新疆棉花生产存在“强迫劳动”,抵制新疆的棉花,在消博会上,各企业争相订购、使用新疆棉花,给了这些外国企业有力的回击,订购企业的这句话“我要将新疆棉的可爱和柔软带回去”一语道出了新疆棉花的优势和特点,非常给力。
        中文对仗之美,在于平衡与对称,好的对仗标题,反映的是编辑的概括水平和语言气质。新疆日报2021年5月2日影像版标题为 《一半翠绿 一半火焰》,灵感来源于王朔的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简明扼要的标题不仅兼具美感,还概括出了新疆吐鲁番“热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平衡。
        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标题《早莺争暖树 春水起微澜 》、新疆日报2021年5月14日标题《田间人影稀 只闻马达声》、新疆日报5月14日03版《拍摄三维照、文物可“把玩”》等标题也同样兼具对称之美。
                 二、 挖掘图文报道 精彩图片烘托主题
         研究表明:读者拿到一张报纸时,最先看到的是图片,然后是标题,下来才是信息图表,最后看到的才是文章。在读图时代,一副好的图片,一个新闻事件定格的瞬间,有时候胜过千言万语。
        近年来,乌鲁木齐晚报编辑部特别重视图片应用,版面尽量多放图,放好图,除此之外,遇到重大题材,还会适时推出图片版。
        如2019年10月本报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版,每个版面是不同的主题,标题统一使用了红色字体,统一为四个字,每个版面都有一副通栏主图,很好地形成视觉焦点。配图的应用与主图主题辉映。
        这组报道因为成组使用图片,引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19年12月31日,本报推出《图说2019——乌鲁木齐奋斗画卷》特刊,在年末总结时,以“奋斗”作题,画卷依次围绕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铺成,鼓劲、提气。画卷用8个图片版来记录,定格时光。镜头下的乌鲁木齐,一年的工作圆满收官,一年的酸甜苦辣唤起读者共同的记忆与情感共鸣;特刊文字凝练、形式统一、制作精细,形成了整体强势传播。
                              三、制图丰富版面语言
可视化不仅表现在图片的使用,还体现在制图。
近年来,为了使稿件内容更为丰富的呈现,方便读者阅读,为读者梳理事件脉络,编辑工作越来越多使用到制图。
从目前的呈现来看,可以分为数据可视化类型、文字可视化类型、以及数字、文字、图片交互式类型。当前,针对一些大型会议,大型事件,经常会用到制图这种方式。
        
               报纸与APP端互为补充
         报纸与App端互为补充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创新举措,报纸在呈现新闻事件的同时,将版面无法承载的新闻用二维码的方式呈现,读者扫描二维码,可以在有限的版面中,获取最大化的新闻资讯,报纸的承载量得到有效的扩大。
        如2021年3月21日乌鲁木齐晚报04版《综艺热潮带动“剧本杀”市场》,稿件详细介绍了剧本杀这一新兴娱乐项目在乌鲁木齐的兴起的原因、现状,稿件配发了二维码,链接了剧本杀的现场活动,这无疑对不了解剧本杀的读者有了最为直观的认识。
        这样,读者因为报纸看到了App端延伸的新闻产品。而App端的有效推广,又再一次传播了乌鲁木齐晚报的品牌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对于传统的纸媒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为新闻产品二次加工的编辑环节,应该去探索出一些全新的发展思路,以促进行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王向令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新闻传媒阅评》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杨媛媛 女  汉族 新疆乌鲁木齐人 1978年生  大学  从事编辑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