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蔚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其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一旦出现问题,将对自身以及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影响。其影响因素多,有自己特有的特点,存在个体差异。面对后新冠疫情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研究问题成因,帮助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对“后新冠疫情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进行总结,期望能够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方法和启发。
关键词 心理健康服务;后新冠疫情时期。
一、“后新冠疫情时期”相关概念界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体是指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于2020年3月1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的德塞宣布为全球大流行。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全球风险级别为“非常高”等级。
我们以变化程度为标志,借由新型冠状病毒来划分历史时期(人类安全与后SARS时期,1991)。查尔斯等(2002)指出,阶段化划分可以解释基本机制、历史趋势以及一个时期区别于另一个时期的组织必要性的知识义务。后新冠疫情时期既指前一个时期——新冠疫情时期的结束,又意味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因此,具有连续性和断裂性。后新冠疫情时期的心理危机与新冠疫情时期心理危机的模式并不必然相关,但仍有一定参考的行为模式可遵循。
二、“后新冠疫情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必要性
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重要的,有研究表明SARS疫情结束一年后个体的自杀率远高于疫情发生前(Cheung et al. , 2008),并未随着疫情结束下降到疫情结束前的水平,意味着在流行病爆发后公众的心理健康恢复滞后于经济恢复。
后新冠疫情前后,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学术研究主要着眼于高校,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相关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有研究指出大学生发生心理疾患的人数出现增加趋势(卫萍,许成武,刘燕 & 郭缨,2017);且根据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22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王世平,2007)。同时,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非预期性(张冬梅,2016)。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机制中,社会危机事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导火索(汪家杰 & 王自强,2016)。而新冠疫情作为全球化社会危机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易产生影响。
三、“后新冠疫情时期”常见的心理危机
急性应激障碍(Schnyder et al. , 2008)、创伤后应激障碍(Galea et al. , 2005)、抑郁症(Person et al. , 2006)及自杀。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主要包括紧急事件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眼动脱敏和信息再加工治疗(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精神动力治疗等(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曹日芳 & 傅素芬,2009)。
有研究表明,提供心理社会支持这一心理危机干预举措,在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结束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取得了出色的成果(Rogers et al. , 2018)。
在我国,SARS疫情结束后,采用“太极拳”这一具有自我实践性和自我指导性的举措,提高个体的积极的参与和控制意识,进一步达到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Siu, 2016)。
针对后新冠疫情时期的大学生个体而言,应对策略指导和社会资源支持系统(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曹日芳 & 傅素芬,2009)的构建同样重要。
四、提供的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方式
(一) 社会支持
普遍认为社会支持可通过提高个体对现实刺激的应付功能和顺应有效性以缓冲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社会和家长都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尊重大学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高校也应积极地展开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认同感,提升学习兴趣,缓解心理压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遇到问题时也要及时与同学、教师、辅导员或家人沟通,缓解不良情绪。
(二) 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机构
心理健康的人,其学习和活动效率必胜于不健康者。心理治疗能帮助大学生更愉快、更有效地学习和活动,学校应积极创造良好条件、配备相关设施,建立规范、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治疗室,配足大学生心理导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关键在于心理导师的素质,因此一定要选择专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当前师资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择优选拔高素质的教师接受心理健康的专业培训后再上岗。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导师在工作中要善于研究心理问题案例、勤于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与咨询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教师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尽快摆脱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 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调整并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大学生群体层次较高,适宜从个体角度入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有显著影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积极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应对策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 压力管理训练
压力管理训练主要是指采取一些方法来增强个体应对压力情境或压力事件和由此引起的负性情绪的能力。接受压力管理训练的大学生更多的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且心理健康水平高,接受压力管理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新冠疫情作为一件社会压力事件,对大学生进行压力训练管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和新咯健康水平。
五、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启示
在“后新冠疫情时期”,高校要想提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就要从学校、家庭、教师和设施等全方面考虑,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
从制度上,要求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落实相关的政策,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高校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讲座或咨询服务,在“后新冠疫情时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干预,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调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疑虑,定时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约谈,关心关注其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心理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查尔斯?J?福克斯, 休?T?米勒, CharlesJ. Fox, HughT. Miller, 福克斯, & Fox等. (2002). 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3.
王文增 & 魏忠凤. (2014). 团体心理辅导对教师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5),29-29.
许崇涛.(1997).社会支持、人格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2), . doi:.
赵国秋, 汪永光, 王义强, 曹日芳 & 傅素芬. (2009).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17(3),48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