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舒
华电西港发电有限公司 北京100000
摘要:煤炭自燃是复杂渐进的演变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煤场自燃的防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大量的基础工作来支撑。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火电厂煤场自燃的形成特征及防控方法。
关键词:火电厂;燃煤;自燃;防控方法
煤炭占火电厂发电成本的近80%,储煤是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旦发生自燃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了解煤场自燃机理,分析影响自燃的诸多因素,结合电厂实际情况,全面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煤的自燃原因
煤在无需外火源加热,而受其自身氧化作用所产生的积蓄热引起的着火就称为煤的自燃。煤是在常温下会发生缓慢氧化的物料,它受空气中氧的作用而被氧化产生的热量聚集在煤堆内部,而温度的升高又会加速煤的氧化,当温度升高到60℃后,煤堆温度会加速上升,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发生煤堆自燃。
二、煤场自燃的形成特征
1、煤质
1)高硫分煤质。高硫煤是自燃煤的一种。在潮湿环境中,高硫煤中的硫与O2和H2O反应生成硫酸并析热:
4S-+2H20+702→2S042-+2H2S04
随着热量的积累,煤的氧化反应加剧,进一步蓄热,充足的蓄热与O2的持续供给是致使煤自燃的重要条件。高硫分、高全水分的煤特别易自燃,即使是高硫分无烟煤,其自燃概率也远高于其它品质无烟煤。
2)高水分煤。水分是煤自燃的催化剂。在水分存在时,黄铁矿被氧化生成稀硫酸及硫酸盐,而SO2发生以下反应:
2S02+02+2H20→2H2S04+268kJ
上式放热反应产生的热量使水蒸发形成热汽。在自燃炉内,热汽在煤粒间隙和孔道间扩散,扩大了煤的高热区。在更大范围内,热汽与黄铁矿和SO2的析热反应加剧了自燃进程。此外,煤碳颗粒的毛细微孔隙吸附了较多水分。随着热量积聚和温度的升高,煤颗粒中的水分蒸发形成中空多孔粒子,水被O2置换,内部抗氧化性降低,氧化表面积增加。
3)高挥发分煤。高挥发分煤具有较强的挥发分活性,易着火自燃。煤受热时会释放挥发分,挥发分和氧气自燃产生的热量再点燃煤中的固定碳,直到固定碳被烧尽。若煤中灰分含量增加,会阻碍挥发分的析出,影响自燃速率。灰分在煤燃烧中吸热,自燃核发展为自燃疽后,形成更多的灰分。由于灰分吸热和向外空间的散热,阻碍了自燃的蔓延,自燃疽扩展速度变慢。
4)粉末状煤质。粉末状煤质。因这种煤粉末细,在180℃左右开始迅速氧化,形成大量蓄热,导致煤炭阴燃或明火。因而,此类煤炭采取防爆燃的安全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2、区域
1)煤堆底部易自燃。当煤落到地面时,由于离析,煤中80%的块状物集中在煤堆底层。除少量煤块外,块状物主要为含10%~30%黄铁矿的煤矸石。因此,煤堆底层周围易形成自燃高发区。
2)煤堆交汇处易自燃。煤堆交汇处,或煤堆与其它长期存放的残存煤堆交汇处,也是自燃的高发区,特别是不同煤种的交汇,自燃概率增大,自燃趋势更明显。煤堆交汇处是大块离析后的集中区域,由于该区聚煤厚度浅,煤层压力低,煤块和矸石聚集区易形成高孔隙率的空洞,由于空洞中含有丰富的氧和硫,易形成自燃核。
3)煤堆向风面易自燃。储煤后,由于组堆方向、煤场朝向和风向等综合因素,致使部分煤的向风面受风力较大或处于自然形成的风道走廊区域,处于氧化蓄热期。较高的风压使更多的氧气渗透到氧化中心,氧化速率增加,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氧化热。风压使煤层内外产生压差,防止积聚热向外扩散,形成局部氧化反应循环。若向风面的自燃在初期不能及时处理,风助火势会引起更大面积的自燃。
4)过水区域易自燃。由于下雨或浇水,煤场过水区的煤粒发生归集下沉,较小的粉煤颗粒沿着煤颗粒的间隙下沉,导致煤的上、中层孔隙较多。
孔隙的存在丰富了煤堆过水区的氧含量,扩大了氧化区域,使含硫铁矿的煤矸石相对集中,更利于自燃核的形成。
5)断面疏松区易自燃。在储煤过程中,由于受压力、离析、归集、混堆等的影响,在同一煤堆中,可能形成煤块、矸石等块状疏松区与小粒径煤炭颗粒集中的密实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次密实区域。疏松区具有富氧、富硫的特性,是自燃高发区之一。
6)石子煤铺垫的煤场易自燃。烟煤宜存放在硬化地面,水泥地面最佳。石子煤含有大量的硫,所以用石子煤铺砌的煤场不宜存放烟煤。
7)高灰分、易粘煤不易自燃。煤灰分35%以上、易结块的煤层较密实,不易形成疏松富氧区,抗氧化性能好,适合长期储存,稳定储存期可达6~10个月甚至更长。这种煤堆顶部的煤在雨季易随雨水滑落,表层经长期储存后易泛霜。
3、气候条件。大气温度、大气压力波动、风力风向、雨雪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自燃的发生。秋冬过渡时期是煤堆自燃高发时期,尤其是气温骤降(特别是下降10℃及以上),由于气压和风力的作用,使煤堆内外空气对流加速,容易发生自燃。
三、煤场自燃的防控方法
1、煤场垫层防自燃处理。易自燃煤种直接在煤场堆存后,由于取料机工作面及倒垛翻堆条件限制,底部及周围残煤有长期堆积的可能,特别是当来煤量较大时,残煤来不及处理即被覆盖或交汇,从而埋下了自燃隐患。
实践中,煤场选用稳定性好的煤种进行铺底处理,在最大作业区采用斗轮机平铺,形成厚度约2m的平台。推煤机反复压实,挖掘机在平台周围重点夯实。
单煤是最好的铺底煤,各组分煤质近似的混煤次之。另外,其它自燃煤堆放在铺底平台上,能提高自燃煤的周转效率及一次取净率,降低自燃概率。
2、煤堆底层周围的机械化处理。煤中大量的矸石离析易在煤堆底部引起自燃。可用挖掘机对煤堆底层周围进行夯实,以增加煤堆外层的密实度,挤压有氧空间,减弱内外温差引起的自然对流,延缓氧化过程,破坏可能形成自燃核的疏松区结构。
煤堆底层周围区域的夯实作业周期由煤的自燃趋势强弱决定,淮南、皖北地区自燃趋势弱的煤种每30~45d夯实一次。褐煤、蒙煤、神木煤、印尼煤等自燃趋势强的煤种每3~5d夯实一次,夯实周期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缩短。
对于挥发分、硫分、全水分等含量高,需中长期储存的煤,每铺堆层厚1.5~2m即压实。分层压实导致煤空隙体积减小,通风条件恶化,具有良好的防自燃效果。
3、两种煤的混合储存。在入厂煤计量、煤质分析、取样条件和系统运行方式允许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混煤措施,将稳定性好、低硫低水分、灰分高的煤与自燃危险大的煤同时卸运,这两种煤可在卸煤源头按适当比例混合,然后堆放到煤场,危险煤的贮存稳定期可显著延长。
4、正确使用以水灭火方法。对于自燃煤,特别是高硫煤或厚煤层区,用水浇效果并不明显。实践中发现,浇水后的煤若不及时取用,水到处就会形成富氧区。同时易使煤颗粒归集下沉,形成较大的氧化空间,致使自燃区扩大。此外,明火炙碳遇水有爆裂伤人的风险。
用水灭火方法有:①取煤时,自燃区已有明火,需用水扑灭明火后再取用上仓。②当煤取用中发生明火,应在轮斗或挖掘机作业面进行水喷淋,以抑制因高浓度扬尘可能导致的瞬间尘爆。③因客观条件限制确实不能及时取用的自燃区,对距煤面下1~1.5m的自燃点可采用靶向注水有针对性的灭火处理。
5、合理组堆减少向风面。由于煤堆表面季风风道的对流形成风压差,导致煤堆迎风面自燃着火的概率明显增大。因此,煤场组堆时应尽量减少向风面,并适当减小主导风面侧的煤堆倾角。
在煤场主导风上游侧组堆的煤种要进行适应性选择,优先选用灰分较高、硫分与全水分较低、颗粒均匀性较好的煤种。因其良好的耐储性,对其它自燃煤组堆形成风障,起到阻滞风力作用,减小对流形成的风压差,延缓自燃着火时间。
参考文献:
[1]徐振刚.防止煤堆自燃的试验研究[J].煤质技术,2015(03).
[2]罗胜.火电厂煤场自燃分析及预防[J].企业技术开发,2015(01).
[3]韩宏彬.火电厂煤场白燃的形成特征及防控方法[J].中国电力,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