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系统可靠性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7期   作者:郭松阳 韩明哲
[导读] 可靠性评价体系是电力企业提高输变电设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
        郭松阳  韩明哲
        山东中茂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可靠性评价体系是电力企业提高输变电设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维修人员明确设备的运行状况,可以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的一些隐患,避免了输变电系统出现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来使可靠性评价体系更好地融入输变电系统中,并增强可靠性评价体系的应用,是当前电力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输变电系统;可靠性;评价体系
        引言
        1998年原电力工业部颁布《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评价规程(暂行)》,经2003、2012年两次修订形成现行的《DLT837-2012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评价规程》。该规程的实施实现了对全行业范围内的输变电设施可靠性统计评价工作的统一、规范管理,促进了电力安全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统计、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1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管理中现存问题
        (1)可靠性人力、物力资源尚未有效整合。随着检修公司资产、设备、人员不断的增加,大检修工作的深入开展,现有的管理体系尚未有效将可靠性管理工作与日常生产工作融合,建立起闭环的,具有自我完善、纠错的能力的闭环网络。现有的各个管理部门、职能中心在涉及到可靠性方面的工作时,相互配合、沟通仍存在滞后的现象,急需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责任,及时纠偏整改。
        (2)各类数据资源尚未有效利用整合,与上级和同级部门的信息沟通有待提高,数据来源较为单一,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上送的基础工作仍很艰巨。急需建立起与检修公司运行模式相适应的,相互补充、验证的多样化信息采集体系,完善基础数据的录入、采集工作,严格掌控数据传输的各个节点,做到数据准确的权威性。
        (3)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仍未能跟上业务变化的需求。随着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不断升级以及运维人员的变动,数据录入维护工作产生了滞后,对系统的统计规则和特点不够清晰,无法及时发现系统中的错误,急需建立起与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体系,及时掌握系统中各种统计规则,运行方式,将系统提供的各类统计、分析数据有效的运用到日常生产工作中,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2输变电系统可靠性评价体系
        2.1回路模型
        输变电线路必须连接到两个或多个传输站,终端或组交换系统,并且其组交换系统与维护操作单元兼容。根据对我国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的综合测试,可分为三部分:变电回路,传输回路和母线回路。
        2.1.1变电回路
        变电回路是变压器的主体,可以实现不同的电压之间进行电能转换功能。对于T型线(具有多个分支的T型线),如果其中一条子线连接到串联开关组,则整个分区将分布在站周围;一组由电压转换器组成的三相转换器,三相作为电路统计的基础:变压器的另一端被视为子计算机电路。
        2.1.2输电回路
        输电回路主要负责电力在不同站点之间的传输。T型连接的输电回路包括每个分支传输线主体以及主变电站主干线外壳和连接到传输线的传输点设备(不包括母线传输点)。
        2.1.3母线回路
        同一变电站内,同一电压等级的所有母线及其之间的联络设备,包括母线主体和每侧的传输回路和传输点处的设备,以及直接连接到母线段的设备所连接的隔离开关和与母线相连的独立开关没有分开形成回路的设备(例如避雷针,电压互感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电气设备等)。因为母线故障的可能性极低,所以系统简化,从工作量计算的角度来看,母线回路仅用作拓扑连接使用时,指标可不统计。


        2.2传输点模型
        传输点是提供电力传输服务的一项活动。输变电系统通过传输点为用户提供供电服务。传输点负责输变电系统和通电用户的连接,电源只能通过传输点进行用户和输电系统之间的交换。传输点根据性能可以分为发送传输点,互联传输点,用户传输点和配电传输点四种类型。
        2.3评价指标
        与供电可靠性统计数据相比,输变电系统可靠性评价所面临的问题是:传输网络的一般需要满足N-1甚至N-2校验,并且在环形网络上运行。如果存在故障,则会使用下级进行供电,保证用户用电不间断,但不等同于各种停电造成的损害程度相同(传输点的统计指标难以反映此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建立停电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于评价输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
        停电严重程度的综合评估指标包括四个子指标。传递点的负载损失分别是严重程度和循环停止严重程度,电源故障(降级)严重性指示器和断电严重性综合指数。转运点负荷损失严重性指标指示转运点损失掉电率,电路击穿严重性指标指示断路能力电源故障(降低)严重性指标指示电源故障降额)比率指数,严重性违规的综合指数是上述三个每个指标的权重值是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输变电系统的风险状况。
        3输变电系统可靠性评价体系的应用
        3.1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
        我国在电力发展中提出科技创新的口号,在推进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是保证整个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管理的核心因素,因此在进行输变电系统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加大投入力度,坚持自主创新,并能够在技术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够加强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首先应该要对输变电系统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利用柔性的输电技术,进而提高电压控制以及输送线路的灵活性:其次是采用智能检测、先进的巡检和卫星定位技术,进而能够对整个电网进行智能化管理:最后还应该研究和应用一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北的设备进行自动化管理。除此之外,科技创新系统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应该要加强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和在输变电可靠性系统管理中的领军人才,这样才能够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内容,培养适合不同职位的人才,并能够定期进行培训,保证这些岗位人才能够与时俱进、共同进步,同时与国外优秀的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先进的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的前沿技术,并能够进行自主研发,培养国际人才,创新国际合作的发展模式,扩宽整个国际合作的渠道提高合作层次。
        3.2全方位配合开展输变电设备的检修
        无论何时,安全始终是输变电系统应重视的第一件事。认真落实团队生产责任制,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电力生产方针,开展对于违法行为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近年来由于变电站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维护工作中,合理调整设备检查的重点和范围,采取在线绝缘监测,带电测试,红外热像仪等措施,检查热点,加强设备检查。了解安全检查的质量是确定检查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检查生产安全的过程中,需要仔细排查,避免漏掉一些微小的问题,从而使其变成大问题,并实现长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输变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电网分布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输变电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进行可靠性评价,深入分析多个可靠性指标并加强其应用度,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此外,电力企业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管理方式,改变管理观念,明确输变电系统可靠性评价的工作内容,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不断完善管理政策和制度。随着未来中国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输变电系统可靠性评价的手段也将越来越丰富,我国的电力运输系统也会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蒋苏,姚群.创新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管理[J].中国科技投资,2013(08):52-55.
        [2]魏斌.供电补偿系统在高压输变电系统的应用探讨[J].科技风,2013(04):97.
        [3]全凌华,王俊丽.关于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