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生实习期间的心态变化及疏导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5期   作者:杨绍芬
[导读] 为帮助护理学生顺利度过实习期,并尽早建立临床工作所需心理模型,
        杨绍芬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景洪,666100
        摘要:为帮助护理学生顺利度过实习期,并尽早建立临床工作所需心理模型,加强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变化研究十分有必要,不仅可以准确了解学生不同实习阶段心理状况及引发原因,还能够采取相对应措施进行疏导优化,使护理学生临床实习更加得心应手,并为学生实际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鉴于此,对护理学生实习期间的心态变化及疏导策略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态变化;疏导策略;分析

        临床实习是护理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扎实学生专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更好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自身经验不足、操作要求不熟悉等因素影响,导致护理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不同心态,对学生护理实习也带来极大影响,急需要对不同实习阶段学生心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在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变化产生原因以后,运用极具针对性措施进行教育疏导,帮助护理学生克服实习阶段心理问题,并更好完成临床实习计划[1]。本文联系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态变化,从做好实习前岗位培训、增强应对压力能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有效疏导策略,以供参考。
一、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态变化分析
(一)实习初期
        实习初期,护理学生心态变化主要表现为:(1)兴奋好奇,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以后,终于迎来了临床实践学习,并且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真正病人身上,大多数护理学生都表现出兴奋心态,同时面对崭新的实习环境,学生也充满了好奇;(2)不适应心理,步入到崭新学习环境以后,学生接触到的人事物都是崭新的,并且需要了解、记忆和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心理,再加上学生各方面能力有限,在临床实习中无法避免的会出现用具、操作不熟悉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3)期待依赖心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都会希望给带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以后也希望获得老师认可和表扬,针对出现的无法满足患者护理工作需求情况,需要仰赖带教老师指导解决,整个过程容易产生强烈依赖感,并激发学生自卑心理[2]。
(二)实习中期
        实习中期护理学生心态变化主要有:(1)尝试自我心理,在经过前阶段环境熟悉、带教老师指导以后,护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自身工作内容,并且具备较为扎实业务水平,这时候学生就会出现尝试独立心理,自主开展护理工作;(2)懈怠心理,在熟悉护理工作流程及标准要求以后,学生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已经得心应手,思想和行为上开始有所松懈,具体表现为踩点上班、工作不积极、丢三落四等,若带教老师询问学生情况,还会寻找各种理由搪塞;(3)自以为是,实习中期,一些学生片面认为自己已经学会需要掌握内容,在遇到问题时,也不需要请教带教老师,而是运用自身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进行解决,整个过程容易诱发学生自以为是心理,甚至出现违反操作规程行为[3]。
(三)实习后期
        护理学生在实习后期心态变化表现为:(1)紧迫感,进入到实习后期,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留给自己实习的时间所剩不多,并且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实习计划完成度,这就容易使学生精神上容易形成一股紧迫感,特别是在其他学生优秀实习表现映衬下,驱使着学生更加努力完成工作,使临床实习获得圆满结束;(2)忧虑厌倦心理,实习结束以后学生就面临着毕业就业问题,因此忧虑感加重,同时长时间的临床实习,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处理一些问题,因此将注意力转移到复习、论文、考证等上面,而临床护理工作又对学生专业要求比较高,面临繁重的实习、毕业、考证等压力,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厌倦心理。
二、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态疏导策略探讨
(一)做好实习前培训
        为防止护理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并且促进临床实习顺利完成,就要对护理学生实习前培训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实践中,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等方式,让护理学生在正式实习之前对医院环境、实习工作内容、相关规章制度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学生存在的陌生、紧张、害怕等情绪也能得到有效缓解。同时,积极组织护理学生参加岗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端正实习学生护理职业观的同时,对自身工作内容及责任要求有一个准确把握,并在护理学生通过岗位培训技术考核以后,才能够真正进入实际岗位开展护理工作,通过岗前培训考核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临床实习自信心,存在的紧张、害怕、不适应等心态也能得到缓解[4]。
(二)增强应对压力能力
        对引发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态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主要在于进入崭新医院环境、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临床实践经验欠缺、应急处理能力低等,为妥善解决学生实习期间心态变化问题,就要通过增强学生应对压力能力实现。实践中学生要对临床实习有一个正确认知,并养成良好锻炼和工作习惯,使自身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状态,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出现的不良情绪,也能通过自身进行调节,实际开展工作遇到各类问题,也要及时发问和勤奋思考,并在实践操作中形成优秀经验,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注重与同事和老师展开积极沟通交流,不仅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真实需求,还能取得良好患者、老师实习评价,随着护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相应实习期间出现的自以为是、消极懈怠等心理状态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考虑到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态变化比较大,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不仅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还会降低护理学生临床实习质量。而对护理实习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对学生心理状态有一个全面了解,并借助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引导护理学生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知识与不良情绪调节方法,针对频频出现的不良情绪,也能及时反馈给带教老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生减轻负面情绪和取得良好临床护理实习结果[5]。                
(四)改进教法与临床相接轨
        为从根本上解决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态变化问题,就要坚持以与时俱进,对护理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并保证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扎实学生护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临床护理实习自信心,实际开展工作也能做到游刃有余。实践中需要深入到临床实际,对护理相关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之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病案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前熟悉实习工作环境和业务内容,学生实践操作、沟通交往等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实际开展工作出现紧张、害怕、懈怠等不良情绪的机率也会急剧降低,并将自己所需护理知识内容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整个护理实习也能顺利完成。

        结语:本文是对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心态变化及疏导策略的分析,护理学生进入到实习期以后,针对不同实习阶段学生心理状况也会出现较大差异,若不及时疏导和处理,会对护理学生实习效果带来极大影响,这时候就要对学生不同实习期间表现出的具体心理状况进行细致剖析,在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变化原因以后,运用做好实习前培训、增强应对压力能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疏导和处理,可以帮助护理学生积极调整临床实习心理状态,并运用积极认真态度面对实习,相应临床护理实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佑芳.护理学生实习期间的心态变化及相应对策[J].科技视界,2015,(33):226-226.
[2]袁瑶芪.实习期护理学专业学生临床沟通事件的质性分析[J].科学养生,2019,22(12):214-215.
[3]高俊杰.如何做好护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期的思想教育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102-104.
[4]李婧,赵秋阁,吴继卫, 等.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及调适对策[J].新西部(下旬刊),2020,(3):366-367.   
[5]花莲英,丘集青.基层医院护生实习前后心理变化的调查与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9(6):921-9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