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5期   作者:胡举庆
[导读]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村土地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胡举庆
        临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临沂市   276700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村土地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伴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和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农村土地的价值大大提高,农民对于土地权益的关注越来越多。当前,由于农民不再仅仅依赖土地而生存,所以出现了不少非法滥用土地、破坏耕地的行为,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一些农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受让人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也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被滥用、闲置等。基于此,本文结合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开始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量土地资源被使用,出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解决土地治理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只有针对土地做好管理,才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助力,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问题。
        1农村土地经济管理重要性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与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土地作为发展基石与民生根本,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中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20.23亿亩。建设用地量迅速增加,耕地资源利用与城镇化产生矛盾,耕地逐渐减少,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此种情况下,应当不断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充分找准摸清农村土地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不断推动农业规模化与现代化管理。通过不断增强农民对土地经济属性的理解和高效经营土地的观念,让农村土地经济属性充分发挥,达到农民增收、土地合理集约利用的目的。
        2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于农村土地管理认知不足
        农村宅基地是集体所有的,农民只有权使用它,只有在村庄进行户口登记的人才能享有这项权利。然而,少数地方政府对土地使用和管理缺乏深入监督,仍然存在在耕地上盖房、非农村户口建房、超出审批面积建房等问题。农村建房没有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管理和有效利用。由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分属不同部门,确权的主体和性质尚不明晰。此种结果导致许多地区违法用地问题严重。例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主体不明确;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权属尚不明晰;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分属国土和农业两个部门;确权登记发证的后续工作亟待加强,相关政策调整尚未及时跟上。再如,城市建筑面积与农村地区使用面积之间的不平衡问题[1],使得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屡禁不止。此外,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为了上项目、搞开发任意征用农村土地,使农村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
        2.2缺乏完善且合理的土地利用体系
        我国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未能建立完善且合理的土地使用制度体系,难以对土地做好规划,因为一些土地被征用,大部分会被应用在工业领域或者民用房建设方面,推动民用房数量与工业区面积不断增加,无形间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土地使用面积不断减少。在分配土地时,未能做到合理与公平,最终出现不平衡问题。二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研究我国城镇化建设情况发现,一些规模不大的城镇开始朝着大型城镇化方向发展,但是因为缺乏长远眼光,在建设过程中只看重当前利益,在设计城镇化建设方案时比较片面,规划的长远性不足,即使后期推进城镇化建设,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如此一来,虽然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人们也逐渐开始向城镇转移,但是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规划的长远性不足,没有考虑到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支撑动力,尤其是产业构建乏力,使一些城镇的发展难以持续。


        3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3.1引导农民转变思想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迅速,但土地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许多农民由于对土地的依附感,不愿意流转他们的土地,也严重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大规模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为城乡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的生存问题。一方面,由政府引导建立土地地价评估机构,合理安排土地使用,以确保耕地不被破坏。另一方面,探索商业发展用地补偿款市场化。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政策,并进一步加强农村住房标准化的监管,严格禁止在耕地上建房。同时,有效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监督,必须坚持不改变土地的性质,维护农民的利益,确保土地流转不会损害农民的权利和利益,也不会破坏土地的原始生产能力,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大规模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作用,使其引导村民深入了解土地流转政策,进而支持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城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运作机制,推广土地流转示范合同。转让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应通过书面合同充分阐明,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农民能够放心地流转土地。
        3.2落实节约资源战略目标,对土地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通常来看,土地管理问题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解决好土地管理问题,才能保证地区经济更好地发展下去。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对耕地占用量较多,甚至出现了故意破坏耕地的现象,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偏少的问题。土地管理部门应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科学健全的制度。在推进城镇化时,要做好土地使用规划和具体的土地使用方案,并进行多番论证,确认其可行性。尤其是要注意,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发挥出土地的最大价值。另外,对于一些不必要征用的土地,应尽可能不征用;对于已经征用的土地,要及时投入建设,避免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相关人员在管理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监督土地资源使用情况,确保城镇建设合规、合法。与此同时,还需要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3.3调动广大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做到保护与管理两不误
        乡镇干部培训活动提高了乡村干部对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政策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应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增强耕地保护意识。根据《土地管理法》,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方面,乡镇政府承担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范围,并设立保护标志;在用地方面,对乡镇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乡镇政府主要履行审核向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职责。乡镇政府在协助配合自然资源调查、确权以及在规划管理、土地征收、地灾防治等方面也要承担相应职责,需进一步明确具体职责和任务。不断提高土地保护意识,完善举报机制才可以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中来,确保我国土资源地管理水平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和利用状况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新时期,要科学规划农村土地管理,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完善土地管理机制。有必要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并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管理的积极作用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化起,朱娅.农业科技、土地确权与农业补贴———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发生条件的再验证[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09).
        [2]姚长林.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2).
        [3]杭佳琪,杨卫忠,汪政.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风险及防控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9.31(01).
        [4]金绍荣,尹凯,龙思橼.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三益协同”推进目标及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18(06).
        [5]杨艳凤.浅析农村土地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7(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