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若禹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摘 要:在了解我国盐碱地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盐碱地的成因、影响因素及治理措施,并对盐碱地治理措施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盐碱地;成因;治理措施。
盐碱土是各种盐化土、碱化土的统称,是指因土壤盐分含量过高而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的土地,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区[1]。土壤盐碱化是造成土地退化和阻碍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面临着人口剧增、耕地面积锐减等严峻问题。因此合理改良利用盐碱地对推动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土壤盐碱化产生机理
1.1国内盐碱地分布状况
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大,范围广。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3600万公顷(5.4亿亩),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4.9%,我国耕地中盐碱化面积达到921万公顷(1.3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6%[3]。这些盐碱土的成因和特点各不相同,如滨海盐渍区,就是由于长期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引发的土壤次生盐渍化[4];东北地区的苏打盐碱地的成因是地下水矿化度高且气候干旱,加上草场过度放牧和开垦[5]。
1.2盐碱地成因及影响因素
土壤盐碱化的过程和机理比较复杂,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成土母质、地下水因素等,人为因素包括地下水过度开采、过垦、过牧、不合理的灌排制度[2]。
大量研究表明,土地盐碱化的主要成因与自然气候条件有关,如地下水位、降雨量、地形等[6-7],国内外学者针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如Yu[8]等通过遥感技术分析了河套灌区15年的盐碱地时空变化,认为受秋灌的影响,土壤每年在冻融循环中含盐量最大;徐英[9]等研究认为当地下水位小于2.5m时,土壤将会受到盐碱化的威胁。
土壤盐碱化的产生机理总结下来就是土壤中的盐分无法及时排走并不断积累,盐分在土壤中运移方式是随水运移,下雨或灌溉时,盐分随水分下移进入地下水,其他时期,盐分会随土壤水分蒸发上移。当地下水矿化度一直很高且蒸发强烈时,土壤中的盐分就会不断累积,若地下水埋深较浅,地表甚至能形成白色的盐结晶。
2盐碱土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要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生物化学措施。
2.1水利措施
国内外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治理盐碱地的措施就是暗管排盐,暗管是指铺设在地下的多孔管道,能排出田间多余的水分,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暗管排盐的原理是土壤盐分运移的原理,概括成8个字“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安装暗管后,盐随水下移至暗管处时,会通过暗管排出土体达到淋盐洗盐的效果,同时,暗管会将地下水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盐分的上移被限制,缓减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10]。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暗管排盐做了很多研究,如苏挺[11]研究发现暗管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全盐含量,浅埋深暗管效果最佳,距离暗管越近排盐效果越佳;李显溦[13]研究发现在暗管下方铺设防渗材料可以明显促进暗管排水排盐,持续淋洗16天后,0-60cm土壤脱盐率达到74%;
2.2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最常见的就是深耕晒田,翻耕可以疏松表土,增强土壤的透水性,降雨灌溉能将盐分很好的淋洗下去,达到排盐改良盐碱地的效果。
很多学者对地面覆膜改良盐碱地进行研究,其原理是通过地面覆盖,减少地面蒸发,抑制盐分表聚,使盐分向地表聚集逐渐减弱[12]。常见的覆盖措施有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13]。地膜覆盖就是将塑料薄膜覆盖在地表,地膜不透气、质量轻、耐久性好并且增温保水作用好,但容易产生塑料白色污染,秸秆覆盖相对环保。
2.3生物化学措施
生物措施包括选择耐盐作物、选择有效微生物、施用生物有机肥料等改良盐碱地。盐蒿、苏丹草等植物吸肥力强、生长迅速,有一定的除盐效果,还可种植水稻洗盐,也可种植玉米或一些绿肥作物吸收盐分[14]。化学措施包括施用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殖酸、泥炭、醋渣等改良盐碱地,目前在唐山市使用海泡石改良盐碱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5]。
3展望
在盐碱地的众多治理措施中,暗管排盐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好的,他从水盐运移原理出发,根本上将盐排走,长治久安,而其他方法如秸秆覆盖等只是抑制了盐分向表土积累,治标不治本。但暗管排盐也有局限性,首先暗管大规模推广,前期要投入大量资金安装,10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中国田块小而分散,难以大规模推广,唯有大型农场才适合;其次,暗管发展至今,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受外包料影响,外包料不过关,暗管会很快被泥沙堵塞直接报废;最后,我国地域广阔,有各种类型土地,暗管的布置也决定着脱盐效果,怎样合理布置暗管,在脱盐效果与投资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魏博娴.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分析[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2(6):27-28
[2]娄婷. 河套灌区±壤盐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D]. 扬州大学,2015.
[3]杨劲松. 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土壤学报, 2008,45(5): 837-845.
[4]蒋名亮. 滨海盐渍地水盐监测与初步分析[D]. 长安大学. 2015.
[5]张树文,杨久春,李颖,张养贞,常丽萍. 1950s 中期以来东北地区盐碱地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3): 435 - 442 .
[6]张蓉蓉. 陕西渭北农田土壤盐碱化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7]Deverel S,Gallanthine S. Relation of salinity and selenium in shallow groundwater to hydrologic and geochemical processes,western San Joaquin Valley,California[J]. 1989,109(1):125-149
[8]Yu Ruihong,Liu Tingxi,et al. Analysis of salinization dynamics by remote sensing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of North Chin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97(12):1952-1960.
[9]徐英,葛洲,等.基于指示 Kriging 法的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123-130.
[10]于淑会,等. 暗管排水排盐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12): 1664-1672.
[11]苏 挺. 红旗农场土壤盐渍化状况调查及不同埋深暗管排盐效果研究[D]. 塔里木大学.2017.
[12]李显溦. 新疆盐碱棉田暗管排盐方案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13]王维,郑曙峰,路曦结,等.农田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18): 8343-8346.
[14]何文义,于涛,蔡玉梅. 盐碱地的治理与利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29(S1) :158-160.
[15]吕克楠,马淑艳. 唐山沿海地区盐碱地绿化改良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 (20) :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