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水利管理所 上海 201799
摘要: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的特定空间,是城市中生态功能较强的区域,是城市空间中宝贵的蓝绿空间,同时又是生态最敏感、脆弱的地带。淀山湖位于区域的中心,区位优势凸显。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出更高要求。对照建设世界著名文化生态湖区的要求,针对淀山湖存在部分岸段防汛不达标、周边开发层次不高、贯通开放不够等问题,深挖淀山湖区位与文化底蕴,提出统筹防洪、贯通、生态、景观多项功能,实现湖体、滨水、岸线和腹地整体提升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滨水空间;淀山湖;开发策略
1.引言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的特定空间,特指城市与河流、湖泊、海洋与土地毗邻的区域,既是水体的边缘,也是陆地的边缘,是城市中生态功能较强的区域,是城市空间中宝贵的蓝绿空间,同时又是生态最敏感、脆弱的地带。[1-6]滨水空间范围一般包括200m~300m的水域及相邻陆地的空间,满足城市市民休闲、娱乐、亲水等多种需求。[1]
2018年,时任副市长、淀山湖湖长时光辉要求,将淀山湖岸线贯通上升到全市“一江一河一湖”(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高度。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相继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对滨水空间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以“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构建优美和谐生态空间,建设著名文化生态湖区,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打造“生态价值”、“绿色创新发展”、“绿色宜居”三个新高地。
淀山湖位于区域的中心,区位优势凸显,河湖水系及水资源禀赋极其丰富,特别是已经整治开放的岸线深受群众喜爱,但也存在部分岸段防汛不达标、周边开发层次不高、贯通开放不够等问题,影响淀山湖及周边区域整体发展。
2.现状及问题
2.1淀山湖概况
淀山湖,又名薛淀湖,位于上海市和江苏省交界处,是太湖流域第二大省际边界湖泊,为上海市最大的天然湖泊,是上海市重要和稀缺的滨水生态空间。元荡是环淀山湖群的重要湖泊,本是淀山湖的一个湖湾,后因芦滩封淤而成为淀山湖的一个子湖。淀山湖现有水域面积60.2km2(上海青浦境内水域面积47.5km2,江苏昆山境内水面积12.7km2),元荡水域面积12.90km2(上海青浦境内水域面积3.06km2,江苏吴江境内水域面积9.84 km2),合计73.10km2。淀山湖具有调节径流、供水、灌溉、航运及旅游等多种功能,是太湖流域部分地区洪涝水下泄通道和区域重要的水资源蓄积涵养地。[7]
淀山湖区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省和上海市,沿湖城镇分别为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周庄镇、锦溪镇、千灯镇和张浦镇以及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金泽镇和朱家角镇,物华天宝,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区域。
淀山湖形成于战国至汉代,宋后,湖底淤泥不断受风浪侵蚀而搬迁、沉积,经历了由淤淀缩小湖面,而受风浪冲坍扩大湖面的变化过程。至清代中叶湖面锐减,湖面的宽度仅是宋时的十分之三。淀山湖(含元荡,下同)现有水域面积73.10 km2,出入河道共计81条(上海41条),其中淀山湖63条(上海36条),元荡18条(上海5条)。淀山湖的千墩港(苏)、大珠砂(界河)、急水港(沪)和元荡的钟家荡、八荡河为主要进水口,占总来水量80%。淀山湖的淀浦河、拦路港和元荡的朱沼漾、雪落漾为主要出水口,占出水量的95%。
2.2主要存在问题
1.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够协调
淀山湖岸线开发利用由来已久。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环淀山湖地区就开始沿湖圈圩围垦和发展渔业养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围垦围网养殖达到顶峰。从2005年起全面禁止淀山湖地区围网养殖,并拆除围网,退围还湖,但目前还有少部分圈圩和围网的清理工作未全面完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淀山湖周边城镇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城镇建设与水争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具有历史人文特点或丰富景观资源的岸线被转让、拍卖,用于旅游休闲、房地产等经营性开发项目建设[8]。
一方面无序、过度的开发利用行为造成水域面积逐步萎缩,湖泊洪水调蓄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水质变差,湖泊岸线的防洪及生态功能受到影响,给水工程和水质安全带来隐患;另一方面,滨水空间被非公共游憩设施占用,滨湖道路未全线贯通,湖区可进入性差,可达性弱。同时景观观景设施缺乏,游憩空间品质较差,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不足,滨水活动单一、停留空间体验乏味。岸线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较为突出。
2.临湖堤防不达标,防汛安全存在隐患
淀山湖岸线上海段堤顶高程为3.8~5.0m,护岸结构多为块石或钢砼结构,为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西部防洪工程时期所建,因长期受风浪及暴雨冲蚀作用等因素影响,沿岸堤防局部时有毁坏或坍塌现象,其防洪能力已不足抵御20年一遇标准。
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以后,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结合淀山湖及周边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淀山湖上海段堤防汪洋荡~急水港及淀浦河~分界河段目前已进行堤防达标建设,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余岸段分别结合锦商公路、金商公路和沪青平公路等道路设防。此外,淀山湖周边有的岸段堤防被圈入别墅群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内部,导致防洪道路不畅通。
3.护岸硬质化,生态基底受到影响
正常情况下,自然或人工修复而成的湖滨带水生植物分布,均为自岸边至水体向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的有序空间分布。这种有序空间分布是不同类型植物的生物特性顺应水深生境条件所形成的,即挺水植物更适宜于浅水区生存,在基底、水质、风浪等生境条件不受限制的前提下,浮叶植物的耐水深能力远强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的耐水深能力更强于浮叶植物。正常情况下的湖滨带自岸边至水体由浅变深,其湖泊滩地顺应了不同类型植物对其水深生境条件的需要。
4.环湖道路多处中断
淀山湖岸线总长73.2km,其中淀山湖57.9km,元荡15.3km。上海境内岸线长37.2km,淀山湖31km,元荡6.2km,已实施综合整治的13.3 km岸段,现已整体对外开放,尚有23.9 km未系统整治。未系统整治的23.9 km岸线,有24处约17.5 km岸线被占用,形成20个堵点。
5.水环境质量不稳定
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淀山湖和上游区域人口增长较快,乡镇企业粗放式发展,导致大量工业污染源、生活污废水和农业面源等污染物直接排放或经入湖河道间接流入淀山湖,湖内水质被污染,水体呈富营养化。[9]随着水污染治理工作推进和深化,淀山湖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目前,淀山湖、元荡整体水质除总氮、总磷外,基本保持在Ⅲ~Ⅳ类,但水质仍不稳定,总氮问题突出;夏季总磷浓度偏高。水体视觉感官不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淀山湖来水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出水,其中江苏来水千灯浦和急水港断面水质劣于其他入湖断面。
6.湖荡区生物栖息地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显著
多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泥沙沉积、围湖垦殖和养殖等原因,淀山湖湿地出现显著萎缩,生物栖息地退化较为严重。从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淀山湖500米沿岸带范围内的乡村景观(聚落、农地和鱼塘等)占绝对优势,林地、绿地和湿地面积相对较少,特别是湿地面积仅占该区域总面积的0.8%。近10年来,淀山湖湖区浮游植物种类呈下降趋势(平均每月减少6种),湖区生物多样性下降显著[10]。近50年来,淀山湖生态功能不断衰退,沉水植物大幅减少、浮游动物小型化,鱼类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硅藻、裸藻和隐藻为主。
3.整治策略
3.1整治范围
淀山湖开放范围为淀山湖、元荡湖体内侧50米及外侧陆域500米(与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基本一致)。岸线贯通及堤防达标整治范围为80m~第一条市政道路。
3.2整治目标
1.安全。保障淀山湖防洪安全,全线实现堤防达标,满足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为市民、游客提供安全防护,营造活动安全,放心可靠的滨江空间。
2.贯通。根据“还湖于民”的原则,依托淀山湖湖岸优质自然空间,打通淀山湖环湖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整体、开放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保证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慢行通道连续性、连通性,最大限度实现滨水空间开放,满足市民、游客亲水近水等多种活动的体验需求。
3.生态。坚持生态为先、功能为先,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尊重自然本底现状,改善动植物生境,连通生态廊道,提升生物多样性。
4.宜人。不断提升滨水空间品质,重视空间尺度,营造舒适宜人的微气候环境,通过营造宜人的景观环境,协调各类风貌要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富有韵律的滨水景观轮廓等设计手段,增强地区景观细腻度与体验感,并为各年龄段使用人群提供多样的功能和场所。
3.3整治原则
堤防达标满足国家防洪标准,贯通开放实现岸线资源共享,湖体水质与湖滨环境同步提升,先达标贯通后逐步景观提升。
3.4整治理念
对标《总体方案》要求,建设“著名文化生态湖区”,统筹防洪、贯通、生态、景观多项功能,实现湖体、滨水、岸线和腹地整体提升,逐步成为一体化示范区中生态核心的核心,蓝绿交织的宜居典范,城乡结合的共生标杆,一体化管理的先行示范,未来达到世界级湖区规划、建设、管理标准。
4.总体布局
以环湖岸线贯通为核心,构建“一环、三道”环湖休闲通道,如图1。“一环”,即环湖马拉松赛道,以现有堤防为基础,通过堤防达标、堤路结合建设防汛通道来实现,防汛通道建设融入蓝道、绿道、风景道的要求。岸线整治宽度为80m~第一条市政道路;“三道”,即以赛道为依托,满足“慢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等多重功能,车行道充分利用邻近市政道路构建。结合水上运动中心、东方绿舟、美帆俱乐部、大观园、蔡浜村等现有景观节点,建设新淀山公园、元荡湿地公园等滨水景观节点,融入更多人文景观元素,向外辐射,连接区域内其他人文景点,形成“一环、三道、多节点”方案,满足著名文化生态湖区建设要求。
图1 淀山湖滨水空间开放总体布局图
滨水空间开放主要建设内容为环湖堤防达标与岸线贯通37公里;打通20处堵点、39处断点;构建25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湿地;打造30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缓冲带等。
5.方案设计
5.1总体设计
以环湖堤防达标和岸线贯通为核心,开展堤防达标建设、滨水空间开放、慢行系统建设、退渔还湖等工作。
1.堤防防洪达标
梳理淀山湖区现状防洪体系,按三级防洪体系布置堤防达标防洪闭合线,保障淀山湖防汛安全,实现堤防达标,满足区域防汛标准。加强沿线防汛墙的保护管理,不断提高堤防工程设计水平。为市民、游客提供安全防护,营造活动安全,放心可靠的滨江空间。
2.岸线新建与改造
对环湖岸线进行新建及生态化改造,满足结构防洪、景观、生态的综合性要求,营造亲水、休闲、宜居的滨水环境。
3.慢行系统贯通
湖滨开放范围内新建慢行系统,保证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慢行通道连续性、连通性,最大限度实现滨水空间开放,满足沿湖防汛除险需要;满足市民、游客亲水近水等多种活动体验需求的同时,满足举办马拉松和自行车骑行比赛的需要。
4.生态湿地构建
因地制宜,根据环湖岸段的现状地形和规划情况,通过生态型护岸结构的改造,构建生态湿地,为多样化生物群落提供生存环境,改善湖区水质。
5.滨湖景观绿化
结合青浦文化水乡特色进行滨水绿化设计,恢复湖滨多样化植物群落,采用“三道”(即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沟通滨水空间,不断提升滨水空间品质,重视空间尺度,营造舒适宜人的微气候环境,通过营造宜人的景观环境,协调各类风貌要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富有韵律的滨水景观绿廓等设计手段,增强地区景观细腻度与体验感,并为各年龄段使用人群提供多样的功能和场所,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6.水生态提升
通过水下地形重塑,种植挺水、沉水及湿生植物,构建植物群落,形成稳定平衡的水态系统,提升水环境。
5.2典型设计-元荡湿地公园
元荡岸线青浦境内6.2公里,现场会区域毗邻吴江段约3公里,与沪青平公路、沪渝高速合围区域面积约2100亩,处于 “水乡客厅”北缘,是未来沪苏高铁、G50高速、东航路入沪门户。方案重点考虑两方面需求:1)生态筑底,扮靓上海之门。尊重现有地形肌理并适当梳理,主导绿色生态基底,多点式植入水上游览、湖景观赏、森林氧吧、艺术农田、亲子垂钓等生活生产活动的方案,搭配“水润吴根越角,花开上海之门”景观主题,形成元荡“三生”融合门户景观带,如图2所示。2)协同引领,提升科技内涵。为进一步适应一体化要求,彰显绿色生态特质,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区一体化水生态监测、科研、会商、调度中心,进行土壤、大气等监测功能,打造生态要素齐全的综合试验中心。
图2 元荡湿地公园滨水开发效果图
6.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往往位于水域与陆域的交接区域,具有复杂的地理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特征。淀山湖具有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禀赋,滨水空间开发应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统筹防洪、贯通、生态、景观多项功能,探寻江南水乡文化,注重滨水生态提升、滨水慢行系统建设、滨水景观构建,实现湖体、滨水、岸线和腹地整体提升,合理安排开发时序,逐步建成世界级生态湖区。
参考文献:
[1]杨玲、周志华.城市河湖滨水空间的开放式开发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19,50(增刊2):151-153.
[2]杨保军,董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2007(7):7-10.
[3]蒋千之,许鹏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14):7-10.
[4]陆扬,张丽芬.城市河道滨水空间涉水工程设计的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10):104-105.
[5]吴亚萍.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策略研究——以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为例[J].中外建筑,2019(8):103-105.
[6]李玥,徐慧,谢佩琳.基于“六位一体”的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J].水利经济,2020,38(1):80-83.
[7]于冰沁,陈丹,车生泉等 乡村景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低影响途径——以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为例[J].城市建筑,2017(12):41-45.
[8]刘克强,单玉书,陈文召.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淀山湖岸线利用管理规划[J].水利水电快报,2018,39(12):34-38.
[9]邓泓,杜憬.淀山湖入湖水质净化的生态工程实践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138-142.
[10]施文,刘利华,达良俊.上海淀山湖水生高等植物现状及其近30年变化[J].湖泊科学,2011,23(3):41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