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迪飞
天津市同泽同行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 300171
摘 要:
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取得了更迅速的发展,同时也诞生了很多标志性建筑物。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建筑的实际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人们更注重建筑物整体安全性,特别是地震灾害,其对建筑物体的稳定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应高度重视抗震设计性能。鉴于此,对当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内容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控制要点;
1 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简化原则
在房屋结构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要意识到房屋抗震性能与结构形式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房屋建筑抗震性会因结构形式简单而增强。对于部分复杂的房屋建筑结构而言,房屋结构越是简单,其力学计算的准确性就会越高,从而实现房屋结构平衡性的控制力度,有效简化房屋抗震结构设计,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此外,通过简化房屋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地震的作用,降低对房屋结构的影响,进而保证房屋建筑的安全性。
1.2 整体性原则
抗震设计是房屋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房屋结构设计的重点,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实际设计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由于房屋建筑抗震性概念是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各环节,因此设计者在进行相关设计活动时,必须从整体视角考虑问题,对抗震设计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要注重增强不同结构构件的协调性,从而使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得到加强。此外,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不同部位的力学特征,根据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设计工作,不断对房屋结构进行优化,在保证抗震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抗震设计水平和建筑物的安全性。
1.3 抵抗性原则
房屋结构设计水平的提高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力对房屋结构的影响,同时保证较强的稳定性。鉴于此,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高度重视抗震设计,重点关注房屋结构的抵抗性,以此为突破点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整体设计质量,实现房屋结构的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了增强房屋结构的抵抗性,实现预期的设计效果,降低地震对结构造成的影响,设计者还要根据实际设计的要求,确保结构受力的均衡性,只有保证当前工作质量,才能提高房屋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2 目前我国建筑机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不够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大小小的发生了很多起地震灾害,每当灾害发生时虽然政府和国家及时的对灾区进行救援,依旧在当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建筑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不达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设计人员都对抗震设计不够重视,建设方也因为工程成本以及施工难度对抗震设计非常抵触,这就导致了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设计内容非常容易被忽视掉,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一些改建和扩建项目中,是一种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漠视表现。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在建筑结构设计时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结合当地的实际自然条件选择出最为理想的抗震设计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2 建筑物抗震验证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抗震验证手段较为薄弱,想要更为准确的进行抗震结构分析,找出抗震设计中的优点和问题,目前只有三种验证手段:第一种是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种是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种则是对建筑震害研究。任何设计都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必须进行实践检测才能准确判断出方案具体的有效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实情况依旧比较复杂,在建筑抗震研究中,因为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等比的建筑结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但是因为现有的模型计算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很难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这就说明我国的抗震验证依旧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另外,现有建筑结构中地震监控设备很少有设置,使得地震发生数据没能有效的进行收集整理,为后续的抗震设计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3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有待提高
建筑抗震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具备扎实抗震专业知识,较为专业的设计能力以及良好的抗震意识。以上三点都是当前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设计人员虽然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抗震意识,在建筑设计中,经常因为需要突出建筑的外观和美感,而对必要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忽视和牺牲,虽然外形美观了,但是也对该建筑留下了非常大的抗震安全风险。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在日常学习中,继续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应该提高自身的抗震危机意识,在建筑设计中将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结合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对抗震性能,建筑外观进行合理的调整,争取在设计中将两者做到和谐统一。
3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控制要点分析
3.1 依照抗震设计标准,规范建筑物的高度与宽度
建筑工程结构自身高度和宽度都与工程结构稳定有关,两者比例一旦失衡就会给建筑工程埋下隐患。因此对于结构抗震设计稳定性要求极高,应严格要求建筑物体的高度、宽度设计。
一般状况下,抗震所涉及的标准,需依照建筑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工作者应严格依照相应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对高度和宽度设计不符合基本要求的,要及时进行调整,或是采取补救方式,并在建筑特殊部位进行一定的加固,确保工程稳定性符合建筑抗震结构具体设计标准。此外,相应的抗震结构设计计算工作也需依照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设计,从而保证有关数据信息符合相关标准。
3.2 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平面设计
一般情况下,建筑抗震平面具有一定标准要求,如凹陷口宽度与深度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结构稳定。工作人员在设计作业中应重点考虑平面规则设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并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物凹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是重新进行抗震设计,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的稳定和牢固性。主要的弥补方式有以下几点:选取最佳材料进行缺陷弥补,可选取韧性较好的建材凸显整个顶部部分;建筑构架的合理设计,也可选取韧性好的构架材料进行设计,利于后期数据分析和计算。
3.3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明确设计注意事项
对建筑工程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完善的结构管理体系一般由很多延性的分体组织体系所组成,而不同的分体组织体系需经过对其延性结构的了解,促使其产生很强的抗震性。经常应用的框架剪力墙建筑结构就是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延性的拓展而建成的。一旦发生强度大的地震时,就会对部分分体组织体系造成破坏,其余分体组织体系则可构建抗震防线。
从内力的分布角度可看出,建筑整体结构主要是利用多道抗震防线抵御来自地震灾害的破坏,以防建筑物出现倒塌现象。此外,分体组织体系之间的主要连接构件,如剪力墙,采取科学的设计可使其能够在遭受地震灾害时发生一定的塑性变形,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并有效地保护主体结构。
3.4 结构性能参数计算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应格外注重整体结构参数性能的配置。
首先,建筑工程结构抗震参数关系到整个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其次,结构性能的数据参数对于建筑抗震结构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作业中,应正确和精准地推算出建筑物自身承受的能力和作用。
最后,还应计算地震灾害发生时建筑自身的荷载能力。为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性能,需提高有关数据信息的精确性。所以,可采取建筑抗震结构模式的基本方式来模拟地震不同强度时给建筑物带来的影响。
总之,有关人员应更加充分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建筑结构具体的稳定性参数进行计算,以便更好地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的落实,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模式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好适合于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建筑结构体系,需要切实围绕着建筑结构及其周围影响因素进行细化分析,最大程度上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更为适宜合理,降低在任何环节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干扰和隐患威胁。
参考文献:
[1]李静.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J].江西建材,2018(01):16+19.
[2]黄山.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17(0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