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栋
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200333
摘要:本研究以成都市驿马河城市公园为例,通过对城市与生态绿廊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分析,确定生态绿廊建设的主要方向及实践的目标。研究提出了园区内生态绿廊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技术难点,根据施工技术难点,结合城市生态绿廊建设探索与实践的要求,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成都市驿马河城市公园生态绿廊建设的实践措施。并构建了本次研究的生态绿廊建设实践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次研究所提出的土壤+植物的可循环动态平衡、材料-可循环动态平衡,水-可循环动态平衡对生态绿廊建设实践具有显著影响(P<0.05)。工程案例实践效果,也进一步证明了本次研究观点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廊;探索;实践;城市公园
现阶段下,随着全球工业发展的不断变化与推进,对自然的强取豪夺,已经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1]。目前人与自然所形成的是一种对立面发展趋势,人口剧增、能源短缺,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再加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增,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环境,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及共识[3]。生态绿廊渗透城市,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探索方向。辩证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城市生态绿廊的建设实践目标,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4]。依据探索的方向,形成城市景观植物的合理设计及布局,确定城市生态绿廊建设的有效施工技术方法,对于达成城市生态绿廊的建设目标而言,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5]。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城市生态绿廊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市驿马河城市公园为例,期待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施工技术方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城市与生态绿廊之间的关系探索
1.1辩证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道自然”,人与自然本身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表现[6]。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生命体,二者之间需要互相哺育,互相维持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状态[7]。而城市内的生态绿廊建设,则是在达成这种相互之间的维系,顺应与启迪、尊重与保护这种生命源泉滋养的过程[8]。城市生态绿廊的建设是当前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平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对城市的大肆掠夺后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9]。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辩证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更好的确定城市生态绿廊建设的基本方略,也会越来越为清晰化的呈现同生共荣的一种社会发展状态,也赋予了城市生态绿廊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并且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10]。
1.2人类式微与生态的关系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能够看到人类自原始文明,再到农业文明,再至工业文明时期,每一个阶段下,人类与自然均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下,快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让我们看到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生态矛盾点[11]。人类对城市的开发建设,短时间内,看似战胜了自然,这种发展在未曾估量与考量对生态破坏程度及如何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操作,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与光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这种发展本身没有错,但是未曾考虑生态的保护,并且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已经构成了人类式微。城市的建设犹如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输入,只会因循,而不会自我创造,也难以自我修复创伤。因此,需要借助人类的力量,缔造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从而解决人类式微过程中,对生态破坏的问题。在自然生态空间内,人类的式或微,取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的成效。因此,城市生态绿廊建设有着一定的必要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与日俱增,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污染危机,以及人类历史上一次一次的生物大灭绝,让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我们迫切需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从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城市生态绿廊空间内,借用人类的智慧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并有效的实践生态文明环境的建设,才是保障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及途径。
2城市生态绿廊的实践
2.1工程概况
本研究所选案例为驿马河城市公园景观工程,该项目是成都市龙泉驿区为迎接世界大学生运动而重点打造生态公园及绿廊,总占地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工程内容包括土石方工程、建筑工程、河道及生态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道路及铺装工程、驳岸工程、景观小品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城市家具、智慧城市等。
2.2生态绿廊建设中的施工技术难点
2.2.1土壤改良的施工技术难点
根据本研究所选取项目的实际情况了解到,该项目绿化种植地,大部分土壤瘠薄,并且为生土,不能直接用于苗木的种植,无法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确定在项目的绿色种植方案中,实施土壤改良施工技术。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达成土壤改良的效果,保证绿植栽培的成活率,以及绿化效果,本研究综合进行了土壤改良施工技术难点的分析发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土壤改良的主要施工技术难点,原土微比例严重失调,而采取化肥土壤,不仅增加了成本,并且环境污染严重,应重点考量施肥配比问题。
2.2.2苗木种植的施工技术难点
目前,苗木种植的施工技术难点,往往不易发现,大多数项目工区,均是在出现问题甚至苗木死亡时,才会发现苗木问题。而究其原因在于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掌握不到位,经验不足,如园区内苗木栽植与所需绿色材料之间的匹配性不足,“绿色”植物会随着季节在变化,而匹配的材料是否能随着其循环生长,并且保证绿色环保,不影响苗木种植,均是施工技术中的难点,较难直观的在苗木种植过程中发现。面对该类施工技术难点,有待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
2.2.3污水处理的施工技术难点
本研究选取的项目中,污水处理是整体园区生态绿廊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在实际项目运行中发现,园区位于城市内,与之相交的市政污水管网居多,造成顶进排污施风险源多、施工难度大。另外,在污水处理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生态的平衡,节约用水,还需要在有效排污施工中,考虑如何收集雨水,并与污水分流,达成有效雨水收集的再利用,面对该项施工技术难点,值得项目园区实际施工中深入考虑。
2.3生态绿廊建设的实践措施
2.3.1土壤+植物-可循环动态平衡
根据土壤改良中存在的施工技术难点分析,本研究提出土壤+植物的综合考量,进而实现可循环动态平衡。土壤与植物在公园内生生不息,才能够保证生态绿廊的可循环动态平衡。因此,必须牢固土壤基础,保证源头不被污染,并且能够实现有效的植物栽培效果。因此,土壤改良中,应重点完成测土配肥工作,深入了解肥料的组成,对其内含的微量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并保证微比例平衡,土壤肥力充分,进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另外,植物与土壤的匹配,也是考虑的重点,在未栽植前,应重点考虑植物在土壤内生长的情况,不同植物可发挥的生态效果,均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尽可能考虑可循环生长的植物作为栽培重点,并按照植物生长特性,改良土壤,从而保证其更好的生长。
2.3.2材料-可循环动态平衡
公园的生态绿廊建设过程中,一切均应考虑绿色、环保、可循环、可再生、可利用的综合性目标。不同苗木的栽植过程中,搭配的材料也各不相。但却有相同之处在于有迹可循的“绿廊”,有踪可期的“生态”,也就是说苗木栽植过程中,与之配套的材料,应保证其是绿色的。这种绿色材料可以是花卉,可以是苗木,可以是设施,可以是土壤,总之所有的苗木栽植或培植过程中,均需要保证其在后续园区生态绿廊内的生长是可循环的绿色材料。另外,每一种苗木的栽植,均需要细心观察其生长中的变化,了解树体上的枝叶生长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辨别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保证苗木栽植的可靠性。
2.3.3水-可循环动态平衡
水是生命的源泉,园区内所有植物的生长均离不开水,除有效的达成污水处理以外,还需要实现园区内水的可循环动态平衡目标。在上述关于污水处理的施工技术难点分析中可知,污水有效排放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园区内雨水的有效收集,使其转换为景观截植的灌溉用水,而这种操作在施工中较为困难。本研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认为污水处理前应对周围管线进行踏查,先行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本身的施工技术难点,并将与之相交的污水管进行标记,保证污水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在施工前,还应充分了解哪些区域易产生污水,重点进行引流;保证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雨水收集系统的设置,在一些重要区域,园区内需要专项进行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合理利用雨水灌溉绿植,有效达成景观灌溉节水的效果。
2.4实践效果评价
2.4.1评价方法及指标选取
为了验证本次研究所提出的关于生态绿廊的建设实践思路的可靠性,将土壤+植物-可循环动态平衡、材料-可循环动态平衡、水-可循环动态平衡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由专家进行标度。将所有数据整理录入SPSS24.0分析软件中,进一步的确定各量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聘请的专家均在该领域工作,并且从事园林景观绿化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或以上职称者,具备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能够保证判断的准确性。专家人数为10人。使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分制方法,对所有研究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1-5分进行标度,分别记为5(非常同意)、4(同意)、3(一般)、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属同一项目构念含义的可以加总分方式计分,每一问项将根据调查者所持态度赋予相应分值,每道题所得分数据就是该题态度得分级别,态度在不同级别分值上,可代表调查者态度的强弱。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构可见下图1所示。
图1 生态绿廊的建设实践模型
2.4.2综合评价结果
在各问项通过信度检验的基础之上,获得各问项所在量表的总体Kaiser.Meyer.Olkin样本测度,土壤+植物-可循环动态平衡KMO0.9111>0.8,材料-可循环动态平衡KMO0.9471>0.8,水-可循环动态平衡KMO0.9865>0.8。所有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8,表明本研究所设定与收集的量表非常适合进一步的分析,通过效度检验。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图2 生态效益提升情况对比图
由图2可以直观的看到,根据本次研究的思路,以及对城市生态绿廊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实现了成都市驿马河城市公园生态效益的提升。经国家标准测算,该园区的生态效益由原来的25%,上升到施工后的65%;固碳量由原来的5.7T上升至施工后为20.8T;原来的放氧量为4.3T,经过施工后的放氧量上升至14.2T;植物种类由原来的16种,达到现有的100种以上,动物种类也由原来的18种,增加至现有的55种以上。
3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驿马河城市公园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的分析,确定了城市生态绿廊探索与实践的价值。研究结果发现,实现有效的生态绿廊建设思想目标,能够提升生态效益,平衡园区内的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在提供美丽景观的同时,以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念,合理的进行生态绿廊布局,有针对性的匹配生态绿廊建设的施工技术方法,对于城市内的整体良性生态的可持续及绿色循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故,本研究提出的关于城市生态绿廊建设的施工技术方法及观点,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值得广为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戴菲, 王运达, 陈明,等. "公园城市"视野下的滨水绿色空间规划保护研究——以武汉长江百里江滩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 001(001):19-26.
[2] 梁惠珊. 基于海绵城市原理的湿地公园规划研究——以江门市潮连小海河湿地公园为例[J]. 林业调查规划, 2020, v.45;No.236(02):201-206.
[3] 邓晔也, 王春连. 城市湿地公园使用者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偏好——以宜昌运河公园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4] 宋俊锋, 刘璐, 陈希,等.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湖南郴州秧溪河湿地为例[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9(3):14-17.
[5] 邓晔也, 王春连. 城市湿地公园使用者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偏好——以宜昌运河公园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16).
[6] 李冰伦, 王文杰, 胡远满,等.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湿地公园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 010(001):25-31.
[7] 李冰伦, 王文杰, 胡远满,等.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湿地公园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1).
[8] 马明, 顾康康, 李咏.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乡生态空间布局与优化——以宣城市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04):98-107.
[9] 徐立超, 李建, 陈青长. "公园城市"空间模式与实际探索——以"北新泾"苏河创新公园城为例[J]. 装饰, 2020(1).
[10] 邓晔也, 王春连. 城市湿地公园使用者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偏好——以宜昌运河公园为例[J]. 生态学报, 2018, 39(16).
[11] 李和平, 王卓, 王敏. 基于绿廊与视廊联动的山地城镇绿道系统研究——以重庆巫山县江东组团为例[J]. 中国园林, 2018(9):79-83.
作者简介:宋立栋 ,1983年11月,男,汉,安徽,本科,工程师(中级)
研穿方向: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