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李一玫
[导读] 摘要: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对卫生健康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42
        摘要: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对卫生健康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并发慢性疾病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医养结合被认为是我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模式,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道路势在必行。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方式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下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相伴随。为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养结合理念应运而生。新时代推动医养结合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探赜医养结合概念的基础上,遵循“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的新思路,以及“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新目标,不断探索医养结合事业的供需结构性改革路径。
        1“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基本类型
        1.1功能内嵌型
        这种实践类型主要运用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所谓的“功能内嵌”是指医疗机构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接收并治疗无法实现基本生活能力保障的功能受限的老年人群,除了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兼并养护服务的双重作用,医疗服务遵循医保政策结算,养护服务收取部分自费项目。简而言之就是整合医疗与养老的双重作用,扩大医疗机构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大型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技术优势,以医疗为主、养老为辅、惠民惠医、经济便捷,但正是其优势也滋生其本身带来的劣势,最主要的表现即是医疗费用较高,比较适合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享受职工医保的离退休老年人员。
        1.2合作联动型
        近年来,随着“医联体”结构的诞生与发展,很多综合型大型医疗单位将服务覆盖范围内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新打造一个更加完整多元的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在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协作单位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大型医疗机构的资源、技术与服务,为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建立区域式“医养联盟”。利用转诊制度,实现医、养分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整体发展,其辐射范围较广、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水平有保障。这种实践方式主要运用于区域医联体发展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1.3契约辐射型
        契约辐射型“医养结合”实践模式是指医疗机构通过利用其强大区域性优势,通过市场契约结构和合作协议,实现与养老机构互利共赢,合理利用大型医疗机构的自身优势和养老中心人力资源。通过内在的优惠政策,养老机构的老人可以享受更加便捷的预约挂号、专家一对一服务、优先诊疗等医疗服务,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有利因素,提供针对老年群体的“一体化”医疗加养护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最大优势是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可以充分合理、精准有效地利用市场关系,采取契约的方式与多家养老机构实现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缺点,实现医疗+养老的合作型服务。
        2我国医养结合现状
        2.1配套政策不完善,工作难开展
        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配套政策并不完善,各项工作开展以及机构合作都缺少政策和制度支持,难以高效开展养老服务。我国养老机构的主管部门是民政系统,而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是卫生系统,两个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内容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时候,需要同时受到民政系统和卫生系统的监管,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各项政策和制度的落实也会受到不同部门管理的制约。另外,我国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覆盖面较小,并且不计入医保报销,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花费较大,给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运用也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
        2.2养老服务不到位,医疗和养老机构对接不畅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服务理念,由国家和政府主导,带动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力量,共同创建全新的养老服务平台。但是,因为社会宣传不到位以及百姓意识不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并不顺畅,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没有老年病门诊,养老机构没有专业的医疗服务,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对接出现不畅问题。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都不会设立专门的老年病门诊,而是以疾病分科为主,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看病要求,经常发生发现晚、治疗不及时的问题。养老机构则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人文关怀,缺少专业的医疗人员,不能给予老年人好的医疗服务。
        2.3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专业人员少
        随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有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政策性文件,其中就包括了组建基层养老医疗服务机构方面的文件,并且号召全国城市内社区成立专门的社区养老医疗服务站。但是,由于社区养老医疗服务站的运营资金有限,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十分有限,再加上百姓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不信任,影响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与实施,造成了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同时,从我国当前基层养老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专业的医护人员数量非常少,远远低于实际需求水平,并且在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职业态度也有待提升,都阻碍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2.4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营资金筹措不畅
        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开办时间都很早,但是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比较差,除了可以保证温饱以外,文体娱乐活动相对较少,并且日常生活用品还需要家庭购买和配备,例如电视、冰箱等。部分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配备了必要的生活设施,但是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花费也是比较高的,家庭负担很重。养老机构隶属于民政部管辖,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并且前期投资较大,回收期限较长,所以很难吸引到社会资金,使得养老机构日常运营比较困难,流动资金较少,无法进行大范围的整改和优化。
        3对策建议
        3.1要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功能定位,放宽城乡医保定点准入门槛
        第一,明确界定“医养结合”中“医”的功能定位。“医养结合”中“医”应与专业化医疗救治相区别,定位于“医疗护理”。医疗机构应该专门从事医疗救治工作,而普通医疗护理需要转移到专门从事护理服务的医养结合机构,使得老年康复护理更少地占用医疗资源。

医疗机构应为养老机构开通绿色就诊通道,在养老机构设置就地急救站,帮助其培训急救人员,定期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体检服务。第二,要放宽医保定点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公办和民办医养结合机构要实行统一的医保资质审核标准。凡正式登记注册的医养结合机构,只要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条件的,均可以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医保部门需要定期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医保执行状况进行检查考核。
        3.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高服务主体积极性
        在机构建立和服务供给上,积极参与引导社会力量。一方面,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运营和管理效率较高的服务,既有利于市场在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将主要精力用于政策制定等宏观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发挥非盈利组织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力量,更好的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总之,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同时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有利于解决养老机构在运营成本上的困境,提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3.3推进多部门协同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想要提高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的水平,必须改变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一方面,明确各部门职责,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打破政策分割,对以“医养结合”方式经营的医疗或者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各部门积极合作,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以此提高管理效率。
        3.4开展护理培训,提升基层医养护理人员水平
        2020年1月,国家卫健委、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明确了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养护理水平指明了方向。但“医养结合”能否推得开、做得好,离不开基层医养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各地要出台各项相关政策,强化基层医养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一是加强基层医养护理人员的交流互动。可采取定期坐诊、交流指导、远程网络服务等方式,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对基层帮扶。二是人社、卫生、民政等部门可依托高职院校资源,建立医养结合护理培训平台,针对医养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医养护理相关人员的初任、继续教育培训。三是积极推动地方医养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地方医养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对老年人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配置、护理管理体系等内容进行明确分类,对每项具体要求内容提出详细的定性和定量操作指标。用服务质量提升促进医养结合发展,以医养结合发展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3.5强化信息共享,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推进“医养结合”涉及多部门联动。在信息时代,强化信息共享机制尤为重要。要建立信息共享系统,确保“医”“养”信息准确切换并及时更新。但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的地区,可建立医养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间配合协作,合力推进健康养老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医养结合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及时研究解决医养结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扎实推进地方医养结合工作有序开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医养结合联席会议可由政府牵头,主要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分管副秘书长和卫健委主要负责人为副召集人,人社、民政、卫生健康、规划、财政、土地、工信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互通有无,以传统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时,必须要明确科学编制医养结合机构设置规划和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统筹协调解决“医养结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干事创业敢担当”的态度推动“医养结合”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3.6完善职称评定和人事管理政策,提高“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人才吸引力
        第一,开展政校医合作,强化医养结合机构中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引导医科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校医合作,大力培养康复医师、执业护士和养老护理员等专业人才。人社部门根据医养结合机构需求状况制定紧缺医护人员目录,并根据紧缺程度实施倾斜性培训政策,委托医科院校和医疗机构定期对医养结合机构内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养老护理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第二,建议进一步落实“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分别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进行行业监管”的规定,落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从而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第三,以“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为契机,可以借助尚在制定过程中的延迟退休政策,鼓励专业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在退休延长期内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医疗护理指导或康复护理工作。
        4医养结合行业前景
        由于我国社会面临老龄化加剧的形势,按照《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要求,2017年我国医养结合综合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与医养结合配套的机制、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医疗资源及养老资源有序整合。根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养老服务产品种类将变得更加丰富,养老服务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总体来说,我国医养结合市场前景明朗,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道路,为更好地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5结语
        总而言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老龄人群,我们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预案。在尊重传统家孝文化的基础上,政府进一步支持;资源进一步整合;理念进一步更新;管理进一步规范;医院进一步涉足;人才进一步壮大;人文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是现在以及未来养老领域的重点内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相关领域人员需要抓住窗口机遇期,为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参考文献:
        [1]唐文聃,耿蓄芳,张文秋,宛红梅.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J].质量探索,2020,17(01):77-81.
        [2]方鹏骞,陈江芸.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12):977-980.
        [3]郑玥.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4]郑函,王梦苑,赵育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04):512-515.
        [5]夏天慧,范玲.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11):1691-16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