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城市高架桥下绿化现状及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王铮
[导读] 高架桥作为轨道交通构筑物
        王铮
        天津市河东区园林服务中心 天津 300000
                
        摘要:高架桥作为轨道交通构筑物,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使得原有城市空间联系被阻断和碎片化,产生桥下包括周边大量无法定性和利用的剩余空间。如何有效利用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土地面积,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国内外高架桥剩余空间改造案例为参考,对大连市高架桥下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和归类。本文以实际设计项目省道某大桥桥头生态游园工程项目设计为例,对如何将桥下绿化设计营造的更加美观,更加功能化提出了可能性的设计理念构思,对植物配置的运用进行梳理整合。
        关键词:高架桥;游园;绿化设计;植物配置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交通逐渐变得拥挤,建筑物越来越密集,现状街道难以拓宽,高架桥的建设可以疏散交通密度,有效提高运输效率。但如何结合场地现状将桥下绿化设计营造的更加美观,更加功能化成为了大家思考的问题。近期设计实际项目某县省道某大桥桥头生态游园工程项目设计,在设计中巧妙结合现状,利用植物配置营造出一个生态、舒适、大气的桥下游园。

1、城市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结构分析
        1.1 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分析
        由于从视觉上高架桥体对城市景观的阻碍,自身形式的笨重及阴影对两侧建筑光线的遮挡,以及同行隐患和噪音等种种问题,高架公路通常会被看作一种糟糕的城市规划实践。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剩余空间形态的一种,附于高架路桥而存在,往往无法确定土地使用属性或被临时性占用,成为城市规划遗留的剩余空间。剩余空间通常是指未能被充分利用或者不能发挥作用,具有消极性的城市空间。这类剩余空间属于城市空间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但功能属性尚未被明确归类,存在很多种可能性。[1]合理利用高架桥下部结构留下的剩余空间,将原本消极的城市空间改造为可以为周边社区和生态服务的积极空间。
        1.2 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结构和视觉比例关系
        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的规划改造与高架桥本身的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大连市高架桥空间结构的调研,总结其结构主要有中央单柱式、中央双柱式、双侧双柱式三种,由四部分组成。第一,上部结构(桥跨结构):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由桥面结构与桥梁周围的部分承重结构组成。第二,下部结构:桥梁位于支座以下的部分是支撑上部结构、向下传递载重的结构物。第三,支座:将桥面上承受的力(竖向荷载),将这些荷载的动力平均传到桥墩,分散共振,适应温度变化。第四,附属设施:配合高架桥安全使用的辅助设施,有隔音板等。
        通过图1(D为距离高架桥的距离,H为高架桥的高度)我们可以看出,观察者的视角大于等于45°(D=H的比值靠左)时,空间感受并不舒畅;当观察者的视角小于14°(D等于4H的比值靠右)时,周边环境与高架桥的空间关系则会变得十分薄弱;视角区间处于45°~18°(D=H和D=4H区间)时,观察者的感受一般;视角处于27°(D等于2H)时,观察者的空间感受具有正常房间空间封闭能力和安全感,满足一般房间内对光照、通风等的基本要求。

2、项目现状分析
??项目位于省道旁某镇主城区西侧,某大桥北桥头,是省道途中重要的节点游园,通过对附近铁路桥原违建点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建设生态游园,为周边居民及游客建设可观可赏可憩的绿色开放公共空间。项目性质为新建,项目建设总面积约279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18565平方米,硬质面积1755平方米,水域面积7580平方米。
        本次设计以美化环境为宗旨,以当地特色文化为支撑,结合场地属性,在查询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后,在可行可造的基础上通过植物空间和水体景观相结合的做法,营造出一个生态、舒适、大气的桥下游园,改善民生、改善环境、改善形象,打造人认可观的门户景观,助力多维度景观配套示范乡镇的构建。


        以“遮挡、美化、净化”为设计重点,在保证“安全、功能、意境”的前提下打造多维度景观配套示范乡镇。因为现有车行道分为两个板块,南侧空间较大,围绕现有的水域布置有活动广场、滨水走廊、梦泽飞鹭、桑荫听风、坐石临流、碧波观景等亲水游览的景观节点空间;北侧以休闲健身等功能为主,设置有四季怡园、绿野探幽、康体乐园等景观节点。

3、植物配置的运用
??场地设计中绿化面积约为 18565㎡,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舒适度出发考虑景观和绿化设计,以此消除或减少外部坏境产生的压抑感。在植物配置上采用乔灌草结合和注重植物的四季变化,采用植物主要品种有:香樟、银杏、朴树、桂花、红叶石楠、樱花、紫薇等。
??坚持生态科学的原则,绿化以存活率高的植物为主,粗放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通过合理搭配,保障植株存活,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展现立体生态景观效果。同时,植物栽植需符合场地规范要求。另外,植物选择是还要注意抗逆性和速生性,养护管理较好,可以很好地生长。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场地地形特征,局部绿地可采用微地形方式,对空间进行限定,并采用软质植物进行阻隔或界定空间。所以桥下植物配置以八角金盘,桃叶洒金珊瑚,法国冬青为主,对高架桥墩进行遮挡美化,并且对场地内的电线杆进行避让。在高架桥连接道路两侧的路边种植法国冬青,对周边建筑的边界进行软化,起到遮挡及美观的作用。
        3.1亲水休闲区植物配置分析
        亲水休闲区空间整体呈现以安全、生态、绿色为基调,植物配置以紫荆花和桂花为主,有季节性的变化,局部点值常绿香樟,桥墩处种植紫荆,石楠进行遮挡,并对现状水塘进行改造,形成一个整体,增强水体净化能力。在满足铁路桥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在较宽的路侧绿化带里设计两处康体健身空间和一处林下休憩空间。满足周边居民健身、休闲、观赏等基本功能需求。取消多个连接省道路口连接处,保留两个路口,保障安全通行。
        3.2碧波观影区植物配置分析
        碧波观影选择在进入隔蒲潭村镇内部之路入口处,是道路景观和水域景观的过渡区域,是引导游人进入湿地空间的重要端口。因此植物配置以常绿大乔木为主,种植香樟,桂花,海桐球,局部点植银杏,早樱,沿广场两侧灌木种植双面红继木,地被种植宿根美女樱。场地整体地形平坦,整体呈半圆形,由树穴和休闲广场两部分组成,树穴内种植朴树,整体营造出一种仪式感,在满足驻足休闲的前提下,升华视觉感受。
        3.3滨水走廊区植物配置分析
        滨水走廊在原有水域周边布置有1.5m宽的亲水步道,局部设置有小型生态景墙和休憩设施等,让有限的场地空间拥有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此地植物配置以“花境”为主,沿亲水步道种植紫荆,桂花,点植几颗香樟,灌木以草坪,金丝桃,红继木为主,水生植物选择花叶美人蕉,千屈菜和芦苇,分布在水域四周,简单纯粹的营造沿岸观花的休闲景观。
        3.4康体乐园区植物配置分析
        康体乐园是场地中唯一具有健身器材的节点,其总面积约80㎡,以青石板碎拼铺装为主,配置石笼(增加防腐木座板)坐凳一条,空间可放置成品健身器材若干,此地植物配置以开花小乔为主,种植早樱,紫荆,腊梅;灌木地被种植翠芦莉,春鹃,花叶蔓长春,让人们在休闲的同时拥有视觉和嗅觉的完美感受,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4、结束语
        植物配置不仅要运用在高架桥下的景观游园设计中,对于其他景观设计项目也需要深究探索,常用的植物在作为模板运用的同时,也要考虑规范要求,光照情况,植物存活率,植物养护手法等多方面元素。像八角金盘和洒金珊瑚,可大面积吸收灰尘,且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抗性;法国冬青具有良好的光照适应性,多种光照条件下均可生长,具有良好的耐阴能力。诸如此类的植物还有许多,需要大家在实际中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仇呈业.城市高架桥梁景观设计探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8,(17)
[2]龚慈中.郑州经开第十五大街跨中心渠桥梁景观设计实践[J]. 中国市政工程,2017(02)
[3]谢青.对城市高架桥下景观整治与规划设计的一些探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6(1)
[4]胡议丹.冬季寒冷气候下城市高架桥景观设计思考[J].科技展望,2015 (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