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曾伟 李贵珍 邓纪威 吴天明
[导读] 摘要: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日趋重要,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单位内部的优化管理,保障单位内部各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强化流程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有助于单位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  广西南宁市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  广西南宁市  530022
        摘要: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日趋重要,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单位内部的优化管理,保障单位内部各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强化流程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有助于单位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本文围绕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进行全面探究,分析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并从实践的层面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新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制度是一种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够对单位内部人员起到更好的行为规范作用,进一步强化管理的效率,全面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率。在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也面临空前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有效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提升竞争力、凸显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内控制度建设的基本概述
        内控制度又叫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指单位内部建立的能够使各项业务活动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一系列措施、方法以及规程等,这是基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的产物,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相关单位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包含六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单位内部明确合理的、能满足单位正常运行需求的职责分工制度;第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单位审批检查制度;第三是持续健全“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第四是根据单位具体的保密等级制定严密的机密信息保管保卫制度;第五是建立持续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第六需要确保每个项目能够配备可以胜任岗位工作需求的工作人员。按照管理控制的具体目的可以将内部控制制度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会计控制主要是指确保单位内部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等内容的控制。管理控制主要是指保证单位正常运营,例如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等符合一定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两项制度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给单位经营活动提供保障。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履行的是社会管理的综合性工作内容,在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内部控制是关键所在。通过建设更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工作制度,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对内部进行的各项管理措施执行情况的考核以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检验。作为一种有效实现调整管理的手段,内控制度对单位能够起到更大层面的自我约束和科学的评判,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更大发展,这一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将渗透到各项管理活动之中。
        (一)有利于促进预算编制的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职能,通过对其常规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进行分析可知,单位内部可能涉及多个领域以及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需求和整体生活品质的诉求也呈现出几何倍增长的态势,要进一步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就需要尽可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匹配和更满意的公共服务。首先就需要从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方面着手,通过对财务预算的科学编制和执行,全面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在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财务编制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财务预算的有效管理,例如预算的编制、考核等手段。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在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预算编制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对于相关资金存在临时分配以及资金编制预算的功能不足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职能的履行造成一定影响。全面实施内控制度,工作人员能够在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实施预算编制工作,按照相关规程与制度进行,能够更有效节约财政支出。同时,能更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在相关政务工作方面的公开和透明化,全方位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带领团队向公共利益目标的方向不断迈进。
        (二)有利于采购制度的全面实施。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以采购机制而言,无论是从采购的规模以及机制的完善程度相较于以前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内部管控制管理工作中,采购工作是重要维度之一。通过内控管理,能够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并有效提升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在充分保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实施条例基础上,构建成“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监督到位、严格问责”的工作机制,并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的基本原则,明确采购工作的包括采购、财务、业务、资产管理以及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严格执行内控流程。从而体现出采购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保障各类采购活动的正常实施和透明化管理,全方位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三)更有利于开展权力监督工作。行政事业单位是公益属性的单位,其工作范围要求内部工作人员要更好地履行自身应尽的各项职责和义务,从而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并且能够与人民群众实际的生活诉求相一致。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秉承更良好的社会公众服务理念,在相关业务的经营和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全面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成效都需要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尤其要促进行政单位廉政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和效果的提升。通过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增强权力的监督效益,净化工作氛围。在内控的管理过程中,将对各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说明,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对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细则具有全面了解,并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进一步的鼓励和约束相关行为,进而确保单位内部各项职责的履行以及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
        (四)有利于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防范机制建设上也取得了着实的成效,但是由于防范机制建设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进而导致各种风险隐患出现频发不利。就长期发展而言,目前这种情况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也可能对于相关职能的履行会造成相应的影响。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从意识层面提高风险防范的整体意识,并进一步加大风险防控力度,从制度方面着手进行,确保单位内部各项职责的履行以及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从相应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各项防范工作的开展,减量各项风险危机的管控,相关工作有据可依,在更大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相关风险隐患,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号召全员参与。要有效推进内控工作的实施,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从而确保内控工作的实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大型工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对各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可行的方案,在各项局部管理工作中广泛实施才有可能产生实效。因此,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涉及的范围极多,需要单位内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参与,将各项事务执行的过程全面贯彻内控管理制度,并通过共同协作才能进一步提升管控的效果。但就目前而言,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还存在意识的欠缺,对于内部控制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主要就是指资金、资产以及决算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控制,就已经完成全部工作,只需要涉及资金相关的工作人员参与即可,这是对于内控制度的片面性认识。因此,要加强意识层面的引导,制定全员参与的制度体系,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资产、采购、人事等各个部门实现协同发展,全部门、全领域覆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中宣导、定期培训以及成功案例分享等途径,进一步加深工作人员对于内控制度的认识,不断拓展知识维度和技能深度,保证执行效果。
        (二)制定完整的制度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内控制度是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实现对相关业务活动及工作事务的集中性规范,能够更有效地减少财务风险,提高廉政建设的成效,并且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如果要更好的实行内控管理制度,有效提升管控效果,就需要制定制度体完整、科学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建设及执行层面着手,全面促进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将相关业务活动与制度进行有效融合,对于单位各个岗位以及各项业务环节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内控制度的建设取得实效,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例如在风险评估报告以及考核等方面,能为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提供更好的防控策略。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业务性质以及人员构成等实际要素进行多深层次和多元化的探讨,将现有岗位进行更科学的划分和职能确认,确保单位内部各个层级以及各个工作人员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协同和配合,共同发挥各自岗位巨大作用,从而形成更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三)完善监督机制,增强自我监督的自觉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工作的建设与企业内控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和拖沓,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于自身管理的建设,同时更需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和市场的全面监督,从而确保不同的机构都能够积极参与,能够与审计以及监察部门形成合力,确保内控建设工作的实施进行全面评估,使事业单位能够形成“多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自我监督的自觉性,有效加强监督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公益机构,即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体现其公共服务效能的关键所在,能够进一步加强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有利于绩效考核,并最大层面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行政单位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更大发展,全面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符合需求的社会共同服务。
        参考文献:
        [1]赵金晶.新形势下行政机关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研究[J].财经界,2021(04):141-142.
        [2]文红.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现状及提升路径[J].商业经济,2020(07):120-121+124.
        [3]刘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4):152-153.
        [4]孙亚林.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1(06):67-68.
        [5]谷昕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问题及优化措施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01):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