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英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同工务段,037005
摘要:随着铁路改革发展的持续深入,工务维修体制改革面临更多挑战,制约改革的因素日益凸显。特别是集团公司提出了建设一流国铁企业的号召,对工务安全生产、设备质量、经营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应对新情况,积极探索实践,持续深入推进劳动组织、生产组织、修程修制、绩效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用改革新成果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工务;维修体制改革;实践;探索
0引言
为全面适应“天窗修”模式,自2015年以来,工务系统深入推进维修体制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2019年初维修体制改革初显成效,维修生产组织架构已经基本形成,车间组织生产全面落地见效,以车间为单位的“集中维修”作业模式步入常态,专业化维修工队规模日益扩大、作用日益凸显,检查工区设备周期性检查和重点工作验收等主要职能已经初步发挥,日常维修作业质量、效率显著提升。
但是随着铁路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制约维修体制改革的因素越来越突出,改革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改革涉及的范围和区域更加广泛。为持续深入推进维修体制改革,积极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新形势,必须要找准制约改革的“肠梗阻”问题,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积极探索实践,主动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攻坚新难题,持续深入推进劳动组织、生产组织、修程修制、绩效分配等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激活维修体制改革活力,奋力开创全段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制约维修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主要因素
1.1部分人员的思想认识仍不到位
维修体制改革涉及车间组织生产、班组重组、机构整合等事项,车间管理人员是改革的主要对象,但是部分车间干部对维修体制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主动上手的意识不强,因循守旧,将生产组织从“幕后管理监督干”向“台前指挥亲自干”转变较为困难。
1.2车间劳动组织效率效益意识欠缺
一方面从现场作业组织来看,10-15人的零小维修作业班依然大量存在,班组整合后的集中维修作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作业效率低、重复投工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车间干部缺少对作业前的工作量调查、作业后的质量回检、车间级的质量验收考核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参与,没有形成车间对生产过程“七个环节”的闭环管理,作业质量卡控要求落不到实处,车间组织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1.3顶层设计存在缺陷
将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寄希望于车间的“自我革命”,段层面在资源调配、集约化生产组织等方面存在顶层设计缺陷,技术革新举措乏力,资源高效利用、内部挖潜提效等方面仍有差距,计件考核、车间二次分配激励导向作用发挥不力,有限的人力、物力还没得到最大化利用。
1.4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存在差距
标准化建设推进不均衡,存在死角死面。标准化设备创建滞后,职场环境、线容线貌以及现场作业、设备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制度体系不健全,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集约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还任重道远。
2采取的主要措施
2.1进一步优化劳动生产组织
一是优化科室管理职能。撤销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和质量监控分析中心,建立综合性业务科室管控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关键项目、关键地段、关键时段、关键人员、关键机具进行卡控,实现设备检查、状态分析、计划审核、过程管控、质量验收、任务清算等生产全过程闭环管理,进一步减少科室之间职能交叉,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精细化、数字化、实时化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各业务科室统筹调配、专业指导职能,结合设备状态实际及天窗资源分布,平衡正线及岔区维修、股道封闭修、站专线整修、点外作业等天窗资源,确保各种天窗计划无缝衔接、高效利用。
二是全面推进“1+N”集约化生产组织。截止2020年上半年,在全段15个线路车间完成“1+N”集约化生产组织改革,撤并线路工区34个、新成立维修工队10个,10个车间实施“1+0”管理模式、5个车间实施“1+1”管理模式,通过作业流程优化、兼职并岗、内部调剂等方式,充分挖掘既有用工潜力,节约生产岗位人员53人全部充实到现场一线,车间、班组作业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车间组织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大大降低安全风险、提高作业效率、提升作业质量。
三是推行“小集中修”作业模式。打破车间设备管界束缚,结合现有的交通工具、养路机械等资源,探索车程在1小时以内的临近车间建立长效的“互相支援”制度,在全段推行“小集中修”作业模式,实现人员、汽车、养路机械等各种资源的统筹调配、集约共享,大力提升劳动作业效率和天窗利用率。2020年上半年集中修期间组织大规模跨车间道岔整修帮工,对湖东二场东咽喉道岔进行无缝化,取得较好的效果。6月开始,常态化开展“小集中修”作业,组织临近线路车间、段专修队伍在湖东、马辛庄站常态化进行道岔综合维修作业,均衡提高繁忙站场设备质量。
四是补强专业修理能力。⑴突出打磨队伍培养。2020年上半年集中修期间我段抽调各线路车间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小机打磨组,并外请侯马北工务段打磨专家张东胜进行理论加现场实作培训,紧密围绕精细打磨、病害修理、廓形打磨,强化立标打样,在高标完成67组道岔打磨(其中京包线26组,大秦线41组)工作任务的同时,为各线路车间打磨队伍建立提前完成人才、知识的储备。⑵充分发挥道岔整修专业队伍作用。道岔整修队作为全段道岔维修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业内容从单纯的进行道岔整修向道岔及岔后附带曲线的整治转变,充分体现岔区单元化作业的理念,并利用先进的测量及作业机具,进一步提升道岔整修队的作业能力。
2.2修程修制改革持续深入
强化设备分级管理。根据管内线路允许速度、年通过总重、在路网中的重要性以及客货运输特点等,按照重载通道(大秦线)和客车通道(京包线及北同蒲线)、通过总重相对较大的铁路正线(湖大线、云联线、古大线、燕大线)、客车较少的铁路正线(同联线)、支线(含到发线、驼峰及峰下线路),将管内线路设备划分为4个等级,并明确了每一等级设备的检查周期、修理周期、结构标准和投入标准,基本实现设备分等级、差异化管理。
重新修订设备检查和修理周期。一是根据《太原铁路局普速线路维修管理办法》(太铁工〔2019〕290号),对轨检车每月检查的正线和等级较低、结构配置超前的设备,优化和适当延长设备检查周期。二是延长了部分项目大维修周期,P60钢轨大修周期由7亿吨延长到10亿吨,P75钢轨大修周期由9亿吨延长到15亿吨,大秦线道床大修周期与钢轨同步延长,大秦重车线厂焊焊缝探伤作业延长至3年1次,对铝热焊缝、岔区轨件进行加密探伤。
2.3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一是强力推进“工务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切实发挥大数据指导作用。全面推进系统检测管理、状态分析、计划管理等模块的规范运用,对车间“检查、分析、计划、作业”等关键生产环节进行过程监督,助推车间组织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是通过“工务安全防控管理平台”生成的手机定位轨迹来核实点内、点外作业计划兑现情况,并利用拍照上传功能监控作业前、中、后现场实况,督促现场按标准作业。
三是利用车务运转室和站内设置的“视频监控系统”监督检查驻站员以及站内作业标准化落实。
四是通过“运统-46电子登销记系统”与“工务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配合使用,检查车间提报的计划是否真实兑现,是否存在计划提报后随意取消等问题,提高车间计划提报的严肃性。
五是充分利用焊接监控记录仪全过程监督铝热焊接作业,促进焊联作业标准化工艺流程的落实,进一步强化焊接质量管理。
2.4积极探索、创新现场作业方式
一是2020年上半年集中修首次探索使用小型挖掘机进行道岔换砟、桥梁换砟作业,改变以往依靠人工作业的模式。在湖东二场组织召开了工务系统机械换砟现场观摩会,实现了“点内机械换砟、点内平板车污土清运、点内风动卸砟、点内大机捣固”的机械化联动作业,大大节约了用工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为推广机械化换砟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基本解决了原有人工换砟作业效率低、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png)
图1 机械开挖两线间 图2 机械开挖枕盒
二是积极推进客车通道数字化精捣,提高捣固质量。2020年4月份京包线综合整治,我段成立精调精测小组,使用惯导测量系统,首次使用了数字化精捣,通过捣固前后的数据对比,动态TQI值降幅明显,捣固质量较之前大幅提升。
.png)
三是积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针对湖东站场道岔轨件更换频繁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使用等离子尖轨,延长轨件使用寿命,2020年计划上道32根;在马辛庄站、大同县站、阳原站更换4根心轨加宽辙叉,有效降低辙叉心轨磨耗、压溃等病害;在曲线磨耗较严重的地段安装8台地面涂油设备,减少钢轨更换和人工输出。
图3 地面涂油设备(线下油箱、控制器、线上涂覆板)
四是强力推进岔区无缝化改造,提高岔区设备质量。按照“一站一图、一站一方案”的原则,对大秦正线岔区进行无缝化设计,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并有序推进实施,2020年上半年集中修期间已完成34组,有效减少岔区晃车、空吊坍白等接头病害。其余岔区正在有序推进。
2.5扎实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一是标准化设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大秦线天窗点内、外设备整治,确保设备质量、安全管理、线容线貌全面达标,高质量创建了大秦重载示范线。同时,以设备安全为前提,组织对管内正线设备线路外观、周边环境、路材路料、三防设施等进行平推达标整治,打造“内实外美”的线路设备。
二是标准化岗位建设。对全段195个岗位(机关129个、车间66个)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了修订,并对线路工、桥隧工、钢轨探伤工、轨道车司机等岗位及防护员、驻站员等关键人员作业指导书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标准,确保现场作业规范达标、有序可控,实现“全面学标贯标、人人执标达标”的目标,为修程修制改革提供人员素质保障。
三是推进规范化建设。建立了每周两次安全生产对话会制度,对车间月度安全生产例会、周分析、日碰头会进行全面规范,有效提升了车间生产组织能力。积极推进车间、班组合署办公,在方便车间组织生产、共享管理资料的同时,将办公区、生活区一分为二,促进职场环境持续改善。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按照“倒查溯源、无一遗漏”的原则,对全段2005以来的所有管理制度全部进行梳理,共计548条,并录入“制度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管理,为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打好基础。加强规章制度管理,每月组织科室、车间逐项梳理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更新、修订有效规章目录,切实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2.6通过绩效分配调整,调动改革积极性
2020年初段重新修订下发了《大同工务段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履职考核评价办法》、《大同工务段管理绩效考核办法》。根据修订后的绩效考核办法,坚持分配考核向改革大幅度倾斜,突出鲜明的导向作用,坚持奖金分配向标准化车间、班组、岗位、设备倾斜,向安全关键岗位、劳动效率高岗位倾斜,激发全员劳动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劳动作业效率。
3取得的成效
一是作业质量明显提高。进一步优化劳动生产组织后,维修工队专业能力更加突显,现场分工更加精细、病害整治更加彻底。特别是强化专业打磨队伍后,通过提高打磨技术、压缩打磨周期,岔区轨件使用寿命明显提高。
二是作业安全明显提升。改革后有效避免了点多线长、人员分散、不利于防护的作业弊端,上道次数、点外作业次数的减少,有效降低了人身安全和作业安全的风险。
三是线路设备更加优质。通过维修模式改革,突出“专业修、精确修”的作业模式,强化设备基础整治,推进标准化站场和岔区无缝化创建,我段的线路设备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上半年全段轨检车累计检测线路2653km,优良率达100%,发生Ⅱ级偏差164处(较上年同期减少89处)、Ⅰ级偏差4369处(较上年同期减少1844处),公里不良扣分1.96分(较上年同期降低0.11分),平均TQI值8.11(较上年同期降低0.13)。
4结束语
我们将继续深入车间班组、现场一线开展调研,查找安全生产、维修体制方面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密切联系实际、积极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继续研究、探索维修体制改革,建设安全优质高效一流工务段。
参考文献:
[1]《大秦线重载运输工务维修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探讨》,宋学兵,太原铁道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