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7期   作者:杨淑杰 王文祥 王育来 丁希楼 周双
[导读]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杨淑杰   王文祥      王育来  丁希楼  周双
        安徽创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马鞍山
         
        摘要: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生态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相关话题。工业生产、人类生活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很多的河流资源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各级部门正在积极的作出行动,以加强水生态的保护。中小河流资源在我国整个水生态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主要围绕与之相关的污染及治理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水生态;中小河流;治理措施
        1引言
        自中小河流的污染问题暴露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团体都积极采取了各项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理和修复。到目前为止,针对中小河流展开的生态修复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过往治理水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作用往往会被忽视掉。中小河流水生态环境的演变情况与每一个人民群众的行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能够充分激发起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其自发的监督和保护河流生态,那么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必然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
        2中小河流治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2.1过分看重防洪
        国家之所以关注并展开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当地水生态环境的质量,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出现洪灾。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会发现即便中小河流遭到生态破坏,但是受本身流量的限制,它也很难产生较大的洪灾。基于此,在治理中小河流生态污染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将治理重点置于防洪。治理重点的偏差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河流的流向,使水资源流通出现问题,还会降低治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政府的资金投入。
        2.2河道渠化、硬化,水景观和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不同地区的河流本身的流向和河道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治理河流的时候必须要对其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不能够依据经验论解决所有的河流问题。在实际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河道渠化和硬化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河流渠化主要是由于河流形态过于直线化,而河流硬化则是因为当地居民没有正确意识到河流自身的调节能力,对水资源过于节约。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都是存在着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如果人为破坏他们的调控能力,那么河流水景观和水生态都会受到一定的破坏。在治理中小河流生态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采取人工硬化或取化河道的方式。大量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和不足。
        2.3河道形状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得到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中小河流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河道,这些不同的河道能够容纳多种水生物的生存。在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裁弯取直的方法来提高水生态环境的质量。诚然,这样的方法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水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从长远的目光来看,我们会发现这种方式极大的忽视了自然界生物生存的需求。生物的生存环境在人类操控下发生了变化,原本能够容纳它们栖息的场所一点一点的消失,无论是繁殖还是成长的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4工程性治理单一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往往会以工程性治理的方式展开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所谓工程性治理就是将原有生态环境中的生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割,为水系生物提供独立的生存空间。单一性的工程性治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生态体系,使河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同时也减少了环境中生物的数量,使食物链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不免会促进大量水生物的死亡。
        2.5过量取水导致河流生态需水缺乏
        作为世界性的农业大国,我国每年的农田灌溉用水量自然是非常大的。

尤其在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的当下,水资源的使用量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了保障农产品的生长质量,农户往往会直接从中小河流域中抽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河流的水量,进而对水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策略
        3.1尽量减少河流硬化、渠化
        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我们在治理中小河流生态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尽最大限度的保障当地的生态平衡及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工程性治理方式过于看重短期的成效,并不能够有效的保障中小河流长期状态下的生态平衡。除此之外,过度的裁弯取直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种动植物的生存几率,并不利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治理中小河流生态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兼顾到生态的保护与建设这两方面的内容。将生态保护思想与工程性治理思想相结合,我们能够做到在维持河流调节能力的同时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
        3.2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护岸
        针对不同区域及不同形态的河道,我们应该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护岸,以充分迎合当地生态发展的需求。生态护岸指的是全部利用植物或者将植物与工程建设相结合,通过建立起一定的防护网来维持河道的生态平衡。在建设生态护岸的时候,我们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同时尽可能地将植被融入到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当中,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自然生态的发展。比如说针对那些水流湍急的河道,由于水流流速较快,流量较大,所以我们建立的生态护岸必须要具备非常强大的抗冲刷性。我们可以利用混凝土或细骨料制作挡墙,用以直立的形式应付湍急的水流。针对水流平缓且具有一定观赏需求的河段,我们可以利用成本较低的草本植物来设计并围成一定的护岸。由于草本植物本身的抗击能力比较弱,所以它并不能够很好的抵御水流冲击,因此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对相关河流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
        3.3过量取水与河流污染控制并重
        在实际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河流附近存在过度取水的现象。中小河流水资源来自于大自然,它对其沿途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在某一河段居民过度用水,那么下一河段的生物用水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有关生态用水的宣传教育工作,尽可能的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过度取水行为的不当之处。同时我们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调动当地居民及工厂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水生态保护的工作当中。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对当地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其用水量做出一定的规范,这样一来居民的节水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河流是河流,它不应该成为由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的排放地。况且,河流水质的成分能够深刻影响到中小河流的生态环境质量。在中小河流治理的任何阶段,我们都要坚持“先治理,后发展”的思想。在现有的河流污染问题解决之前,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当地产生更多的污染问题。
        3.4加强后期监管
        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在取得治理效果之后,我们必须要制定出相应的监管措施以避免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在健全且严格的制度保障下,中小河流的治理效果才能够被长期的保持。中小河流的生态破坏与每一个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治理与监管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针对那些污染河流水质或者扰乱治理工作的行为,我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处罚。
        
        4结束语
        针对那些遭到破坏的中小河流展开修复与治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齐头并进的思想,而且还要加大当地的宣传教育工作,力求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中小河流的生态保护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高青峰,王欣.试论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8(01):30-32.
        [2]王昌南.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视域下的中小河流治理探讨[J].珠江水运,2020(11):82-83.
        [3]肖占兵.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分析[J].重庆水利,2019(13):1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