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探微 张清慧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张清慧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大农田水利工程越来越多,无论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多快,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好处,农业一直是所有阶级发展的基础,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需要食物来补充能量。
        广西润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  530001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大农田水利工程越来越多,无论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多快,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好处,农业一直是所有阶级发展的基础,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需要食物来补充能量。因此,农业是各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物的收成主要取决于农田水源保护项目,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在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强灌溉计划设计和农田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农田水利项目和相关设计标准的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并探讨相关的灌溉技术,改善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水平将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的效果。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灌溉技术
        引言: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越来越重视水利意识,在水利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中使用的灌溉技术在农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农田面积非常大,因此需要灌溉才能在所有农田上获得高产。采用传统的随机灌溉计划不可避免地会浪费水资源,因此应该进行科学的水利项目计划,需要不断更新灌溉技术并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增加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国家对环境保护理念的要求。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是农田水源保护工程,灌溉项目的科学有效计划在促进农业发展与改善农业之间的协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将逐渐认识到这一关键内容,并将高度重视农田灌溉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希望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随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当前生产和生活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空间的减少和水资源的缺乏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水利灌溉工程设计中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确保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工作和研究的重点。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在严重缺水的时期,有必要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节约水资源,这给水利和灌溉工程的设计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科学技术和设施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农田灌溉项目的重要特征,在这种合理的规划设计基础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节水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计划设计遵循原则
        2.1综合利用原则
        综合利用原则主要是明确对灌溉、水电等相关农业种植功能的要求,并根据严格的实际需要,通过综合规划和部署有效利用水资源,充分实现整体用水资源的利用率。我国的水利技术比西方的水利技术要晚一些,因此面临着更多的实际问题。但为了尽快跟上西方水利工程的步伐,许多地区仅追求经济利益,并进行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设计,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发展开发和生态可持续的科学水利工程设计。
        2.2因地制宜灌溉设计原则
        对于农田灌溉,在规划设计具体项目之前,首先要确定其实用性是否有效,有关部门对灌溉区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详细的调查采取因地制宜,进行相应规划和设计工作,进一步提高设计标准的原则以确保工程灌溉的有效性。结合不同地点的地理特征,它将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利项目的作用。我们知道温度是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生长所需的温度决定了对水的需求。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水资源有限的作用,有必要充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实际需水量进行最科学的渠道布局,并尽可能减少水渠占地的面积,增加水流量范围,并确保可以灌溉整个地区的所有农作物。
        2.3使用安全灌溉原则
        规划和设计是农田灌溉项目的重要内容,因此相关设计者应尽可能减少高风险的施工环境,并对地形进行全面的调查,主要是比较偏远地区。因此在设计水资源管理项目时,应将工作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并应根据每个水资源管理项目的任务设计支持保护措施。在进行相关设计时有必要确保该项目符合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并在整个过程中确保工人的安全,应采取最安全的程序步骤实施水利项目。同时设计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可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有效开发和运行。在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时,应考虑山洪和泄洪等事故,这些预测措施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用于改进保护措施。
        3规划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技术
        3.1渠道防渗技术与管道输水技术
        渠道防渗技术是农田水管理项目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传统的地上灌溉方式完全不同,它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防止大量水资源的泄漏,并且不影响灌溉效率。灌溉时必须合理布局水路,选择科学的防漏施工技术。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混凝土或石材路面来实现更好的密封,还可以使用塑料膜使原始通道或管道变形以减少泄漏。

在灌溉过程中,水资源是通过管道或水路运输的,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水路进行检查和维护以减少漏水,同时水利设备应优先节约水资源。管道输水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利用管道输水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水资源的泄漏和损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道运输对灌溉方式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选择管道运输方式时有必要结合当地环境,科学地选择灌溉方式。
        3.2喷灌技术的应用
        合理应用喷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节省大量的农业投资,喷灌技术使用相关设备进行参数设置,设置完参数后喷头在压力作用下向农作物喷水,这种灌溉技术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该技术在大坡度、低谷地区的应用可以显着提高该地区的供水能力减少农田灌溉的难度,并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步。
        3.3微喷灌技术应用
        微喷灌技术主要使用低压管道和高流量形成用于渗透灌溉的水滴,从而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该技术主要用于果园、温室蔬菜等耗水量高的地区,不仅可以减少水的浪费,还可以增加水中的养分,为农作物提供了高需水的微生物,它改变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并增加了经济效益。
        3.4滴灌技术应用
        滴灌技术涉及将灌溉设备放置在地下,然后使用灌溉设备和管网将其排干。在某些应用中,水带和滴头可用于灌溉,灌溉用水会在水带上形成水滴,水滴的形式渗透土壤可以减少水的蒸发,滴灌技术使灌溉的绿色植物更加美丽,使绿色植物得以繁衍,它还具有节水和节能特性,滴灌技术的使用可以为植物提供作物生长初期所需的水和养分。
        3.5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为了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促进农业灌溉项目的发展,应注意总结设计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优化和改进的方法来防止这些问题的二次发生。我国灌溉水利工程的发展相对较晚,缺乏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案,许多计划没有对经济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响应此问题,相关人员必须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更新并彻底改进设计计划,规划和设计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规划可以有效地促进计划的执行,促进灌溉业务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农田灌溉计划之前先采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并做出相应的预测以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
        结语: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农业基础设施,应更加重视规划设计,在水利工程中合理应用灌溉技术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应根据农田的实际生产情况合理规划水资源管理项目的灌溉计划以增强实际应用效果,提高农田效益。同时,在水资源保护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要做好保护工作,使农田生产质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农田灌溉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权东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问题及策略[J].居舍,2019(32):87.
        [2]翟士旭.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灌溉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9(05):83-84.
        [3]高艺馨,尚波.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山西农经,2019(23):121-122.
        [4]吴毓平.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5):89-90.
        [5]王东亮.农田水利工程水利灌溉技术探析[J].河南建材,2020(02):16.
        [6]刘幸.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1):55+58.
        [7]谢晨.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4):100-100.
        [8]马玉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问题与优化方式探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3):92-94.
        [9]李爽.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实例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8(8):226-227.
        [2]杨怀值.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6):192.
        [3]赵静.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核心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7):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