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分公司 天津 300051;2.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113
摘要:五行学说这一哲学体系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烙印深入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悄然无声地左右着古代建筑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思想,直到现在这种影响还在继续......此次就五行思想对古代建筑设计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望能对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有所启示。
关键词:五行;五色;五方;建筑;风水
一、五行概论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五行学说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变化,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五行学说是将宇宙时空分成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而后加以抽象、神秘化而产生了相生相克之说,即金生水、木生火、水生木、火生土、土生金,是谓相生;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土克水,是谓相克。五行学说把世界统一于五种基本的形式,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其以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毋常胜,表现出辩证思维并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政治上有五德始终;伦理上有五礼五宗五常;医学上有五药五脏五味等等[1]。这种学说对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ng)
二、建筑设计与五行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也依据五行学说来进行。比如说,为什么西方的建筑,如古罗马建筑,都是石结构的,而在中国是木结构的?这里面就与五行学说有关系。五行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显然,其中土性浑厚适中,利万物生长;木,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表现,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既为阴阳枢纽,采用材这种阴阳合德之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考又一必然结果,这是顺应自然的要求。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能营造有利于人生存的“养生环境”,这绝不是偶然的[2]。
.png)
五行与建筑方位
五行中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木,代表的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金,象征西方,主收,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水,象征北方,主藏,火,象征南方,主光大。以上五方也往往与建筑风水选址联系在一起。
《考工记》有云:“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可知当时还以动物代表每一个方位的属性,东方属木为青龙,南方属火为朱雀,西方属金为白虎,北方属水为玄武(蛇、龟),这也象征了四方的色彩青、赤、白、黑。后世宫殿东阙称苍龙阙、西阙称白虎阙,城市南门称朱雀门、北门称玄武门,其来源就在此[3]。
五行与建筑色彩
根据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五行配有五色属性,《周礼·考工记》记载:“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地即土,位于中央为黄色,象征权力,“以黄为贵”,在过去封建社会里就成了帝王专用的色彩,所以在后世以皇家建筑用得最多。现存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外朝三大殿居中,是“中央后土”之意,五行中属土。巨大的“土”字形须弥座为大殿的殿基,殿顶覆黄色琉璃瓦。外朝前方面南的建筑少用青绿色油饰,以避“木克土(中央)”之忌。午门是前朱雀的典型象征,鸟中之王为凤,午门的别名叫五凤楼。南方属火,以红色为代表,所以殿宇的墙壁及城楼下的城墙均涂以红色。左青龙,为东方,属木。皇子读书生活的南三所殿顶用绿瓦。木主春,主生化,所以繁育后代的祖先宗庙建在东方,而且起文治作用的文华殿(明初为太子宫,初用绿瓦,后改黄瓦)也在东侧的东华门附近。西方主金,主“收”。紫禁城西部的慈宁宫区域内住的是太后太妃们,她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属收的阶段,故建于西方。北玄武,应水,主“藏”。御花园中的天一门墙体用黑色,玄武门内两侧也用黑瓦房顶,都是“冬”的意境[4]。
故宫中的社稷坛最典型、最直观地体现五行思想。社稷即是土地;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西方白土,南方赤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故宫中的社稷坛台基作出表现方位的五色土,坛的四周砌以矮墙,矮墙按五行体系作出各色琉璃瓦顶:东方为青蓝,以应五行之木:南方为赤,以应火;西方为白,以应金;北方为黑,以应水,中央为黄,以应土一方位、色彩,严格纳入规范的五行系统。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建筑喜欢从与五行相关的五种原色中选择适用的色彩。在古代中国人眼里,色彩不仅与五行有关,甚至它同五行一样与朝代的兴替及事物的结局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用这些色彩才顺应了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才与天地人合和为一。至于五行色彩以外的杂色、间色几乎不采用,因为它们似乎和古人的天人合一审美意境不能发生直接的关系。
1、五行生克与建筑设计
1)相生
我国古代建筑向以木构为主,因此对防火问题十分重视。但受到当时科学知识的限制,想不出最好的办法,认为水能灭火,在五行中既有“金生水”的设想,在某些建筑部件上采用了金属制品,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其中最常见的有櫍、柱、霤、门楣、铰链、斗拱、、釭等物。
櫍 櫍是房屋柱础之间所加的板状圆盘,用在建筑上的目的是为了防潮,曾用铜制,后改为木质。
柱 即铜柱,也称金柱,或在柱外再涂以芦金。古时有些柱可能是厚壁中空的柱筒,表面镂刻花纹或镶嵌珠玉作为装饰,也可能柱筒内仍然是根木柱。
霤 是装置于房屋檐口以承雨水流向地面所用的“流水漕”。古时用木制,后改铜制也称“铜池”,至明清又改为铁制水漕。
门楣、铰链、斗拱 战国和汉代都曾发现铜制门楣、铰链及斗拱等构件,和前面提到的铜柱相匹配。
.png)
沓 用金属加以保护门门坎,汉代到清代都有。
另外的建筑实例是故宫三大殿以白色汉白玉为建筑材料,建在殿宇的基础之上,象征土生金;北部御花园中广植树木,以示水生木;台基上矗立金属鼎炉,表现土生金;而地上的红墙覆以黄瓦,则喻含火生土,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木结构防火等等。
1)相克
相克即一物降一物,也称“厌(yā)胜”。在建筑上用得比较多的,则是五行相克中的“水克火”。并且它还经常与“金生水”一并运用,因为只有生水之后才能克火,防止火灾发生。这些寓意于厌火观念的象征物,多用在藻井、屋脊和山尖上。
藻井 藻井原名“天井”,是室内顶棚结构上面凹进去的部位,形似井口故名,为了防火,后来在顶棚井口内绘上了水藻植物图。到汉代时就把天井正名为“藻井”。
屋脊 瓦器中有一种名之“鸱尾”或‘鸱吻”的,它是专门用来安装在房屋正脊两端的装饰物。与室内的藻井、天花或梁、枋上面绘雕荷、菱、藻等纹样意义相同,都是用作以水克火、厌胜防灾之物。到明清时代,又从鸱尾、鸱吻的式样,改成龙头带背兽、剑靶的形状,那已远离古意了。
山尖 悬山或歇山的山尖部分即山花面都有搏风板,是装饰的重点所在。山花面或开窗或饰以雕刻、彩画,变化很多。山尖装饰在古代主要有“悬鱼”和“惹草”,鱼是水中动物,惹草是水生植物,出之于厌火观念。悬鱼本作鱼形状,线条简单朴素,但到宋后除“素垂鱼”外,还有“雕云垂鱼”,已不具备鱼的原来形状(见《营造法式》图版)。再到后来又变成了蝙蝠和如意等形式,大都取吉样物代之,所谓“悬鱼”或“垂鱼”只被看作是一种山墙构造的制式[3]。
另外的例子是故宫中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用黑色瓦顶,黑砖墙壁,显然是取”水克火”的含义。该阁上下两层,上层为一个通间,而下层分为六间,取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紫禁城中的大殿两侧及门前均有被称作“门海”的大缸,其有消防的功能,但实际的消防作用却是微乎其微。门前设缸,主要是五行生克关系的体现。金属大缸放在地上,取意土生金;缸内贮水,其意为金生水;水有克火之意。
2、五行与建筑风水
.png)
风水理论是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古代风水学的形成和发展,哲学思想曾给以主要的推动和帮助,其中不少内容都涉及到五行等学说。
例如,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被风水奇书《阳宅十书》概况为: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胡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最为贵地。从而使“背山面水”成为传统建筑选择吉地的自然美准则之一。另外,古代的都城布局包括了与五行有关的许多数字,如四方八位,是以城中心为中宫,把周围分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块,组成九宫图等[2]。
.png)
在风水中,五行不仅代表五个方位,后来还被引申代表五色、五音。汉代盛行五音相宅法。这是一种建立在古代音韵学和五行生克理论基础上的相宅方法。将宅主人姓氏的读音按宫、商、角、微、羽分为五类,其五音的具体分法是:若其姓的发音在舌为微姓,发音在齿为商姓,发音在牙为角姓,发音在喉为宫姓,发音在唇为羽姓。五音与五行的对应是:商,金也(西方);微,火也(南方);角,木也(东方);宫,土也(中间);羽,水也(北方)。比如说,属微姓的人的住宅之门不能朝北方开,因为微姓属火,而北方属水,水克火;属商姓的人的住宅门不宜朝南开,因为商姓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但商姓门可东开、北开,因为木、水均不克金,这一做法在后世甚至发展成商人的住宅都不向南向开门,这一点在徽州古村落中有集中体现。这些具体做法是五行生克观念的一种衍生,并无现代科学依据。
3、五行与鲁班尺
鲁般尺又叫“门尺”,也有称“八字尺”、“门光尺”,是在营造建筑、制作器物时,用来度量、掐定门户尺寸乃至屋宇、庭院、床房器物吉凶的专用工具。其属于中国营造用尺中的占筮尺体系,进制数为八,是在融合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等数理的基础上,结合营造尺之数序尺度,应用于实际需要[7]。
从目前所知的文献资料来看,至少在明朝时期五行生克学说在鲁班尺上的应用已很成熟。这在明《阳宅十书·门尺图》、明《阳宅大全·八宅四书卷一》中的门尺图样中均有体现。鲁班公著《鲁班经》,“鲁般真尺:鲁般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同时尺上还有土、木、水、火、金五字相合五行。还有木星、土星、水星、火星、金星,五星相合星象等学说理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面阔、进深、柱高是决定建筑之主要尺寸,在确定这些尺寸时,常以鲁班尺“压白”求其吉利,而在房中开门造窗,亦用“鲁班尺”选定吉利尺寸。现在随着工业化建筑发展已经弃之不用。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鲁班尺”实物,该尺长46.08cm,宽5.scm,厚1.3cm,侧面侧面也刻有文字,系开、立、修造门择选吉日所用。
三、小结
总之,五行学说影响着古代传统建筑的方方面面,从整体的选址布局到门窗尺寸,从功能空间的方位到装饰色彩使用,几乎无所不包,皇家建筑犹是如此。另外,五行学说还赋予建筑以各种象征意义,用于趋吉避凶及营造坚固、安全、经济、美观的建筑,现在看来其仍有一定科学依据,但究其根本,所有这些都统一于古代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王玉德 《中华神秘文化述要》 社会科学战线 1993年第5期
[2]丁文剑《建筑环境设计与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河海大学 2003
[3]孙宗文《先秦哲学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东南文化 1986年第2期
[4]洪华《紫禁城建筑的文化内涵_阴阳五行学说》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5]杨春风 万屹《紫禁城宫殿建筑中的_五行_五方_五色_四象》 建筑知识 2007年第3期
[6]刘萍 《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7]王逢瑚 牛晓霆《对门光尺所蕴含_哲理_的思考》 装饰 2008年第12期
[8]潘顺安 《五行的起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