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防火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张硕
[导读] 摘要:针对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中存在的特殊性、艰巨性等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实地基础调研和对当前古建筑防火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体措施,转变思维定式,强调防火对策的实践性、专业性、实效性的工作思路,探讨切实做好古建筑防火的有效措施。
        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承德支队普乐路消防救援站
        摘要:针对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中存在的特殊性、艰巨性等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实地基础调研和对当前古建筑防火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体措施,转变思维定式,强调防火对策的实践性、专业性、实效性的工作思路,探讨切实做好古建筑防火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古建筑;防火
        古建筑作为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载体,体现了古人将艺术、时代感、地域风情、智慧融为了一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它的存在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的研究价值、艺术及文化价值更是极其深远的、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人类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其消防安全防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 5000 年的历史长河里,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创造了许多典型古代建筑,它们不仅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未有较完整的规划,基层消防机构在古建筑防火工作中虽然重视程度高,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常陷于困惑和被动状态,工作思路陈旧、固化,缺乏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办法。因此全面做好古建筑的安全防火工作,不重蹈个别古建筑付之一炬的覆辙,不仅是摆在消防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一、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我国国情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与之俱增,同时伴随着各个法定节假日的到来,外出旅行也成了人们在假期期间的不二选择,庙宇、古城等文物古建筑渐渐成为人们出行游览观光的地点。但这也给不断增大了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这是我们要不断进行详细讨论的话题,比如:有些游客烟瘾比较大,到了景区之后觉得没意思,很有可能在人员稀少的地方吸烟,随手将烟头丢掉,容易导致火灾发生;有很多古寺庙是允许上香的,遇到大风天气,如果进行烧香,很有可能会将香火吹向周围树木丛中印发火灾;现在的古建筑普遍设置值班员,冬季寒冷季节,夜间值班人员会使用一些取暖设备以及私自连接电线,这也是诱发火灾发生的因素。以上为诱发火灾的几种情况,同时,古建筑火灾的危险性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古建筑多数坐落在人烟稀少,靠近山林的郊区,附近市政消火栓建设并不完善,有些古建筑由于依山而建,架设管道困难,只能依靠附近天然水源以及人工报警进行灭火,极少数古建筑拥有自己的消防队伍。
        (二)、用电用火管理难度大,虽然有相关规定对各地古建筑用电用火作出了明文规定,但是规定总是缺乏监管力度来彻底落实,有些工作人员思想麻木,防火意识差,并不能规范自身行为。比如:在办公室使用电暖气,在景区开放建筑物内接插排给手机充电,安装大功率设备未使用防漏电保护措施等。
        (三)、避雷措施安装不到位,坐落于承德市双桥区的普宁寺曾经因为未安装避雷措施而遭受了雷击,致使一座偏殿被火烧毁。
        (四)、对古建筑周围民居管理不到位,有些古建筑附近居住了常住人群,这些居民就地取材,在景区周围开设餐馆、宾馆,这也为古建筑的防火工作提高了重大隐患。
        (五)、古建筑的建筑构成,绝大部分的古建筑都采用木质结构,同时为了防止腐化,营造美观效果,很多实木上都粉刷了松油等极易燃材料,一旦发生了火情以后,就会因为微弱的火势而引发蔓延,直至比邻建筑全面燃烧,造成重大损失。
        (六)自身缺乏有组织的消防队伍,发生火灾时第一时间无法开展灭火,只能单纯依靠群众力量,不足以将火势扑灭,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虽然,我们论述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当中,要针对特殊的情况进行特殊分析,因为它们的所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古建筑都面临着以上的性质问题存在。
        二、古建筑的防火对策
        (一)根据面积划分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的划分是保证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核心所在,古建筑消防体系应以防为主,因此,在古建筑内设立防火分区是大势所趋,也是保护古建筑防火安全的关键所在。划分防火分区,应根据古建筑内部面积划分防火分区,设置足够数量的防火设备,同时,也要注意假想设立的重点部位要设置多个防火分区,在发生火灾时可以有效降低损失。具体表现问:依照设立的易燃区域的中心为“环装面”和“纵向面”的空间来制定,各个防火分区不向比邻的,可以通过古建筑内部设置的不同防范区域分别根据其特点,归纳成:(1)不同的区域设置各个等级类别的安全管理防范;(2)不同的区域设立数量不等的防火设备及相关安全措施;(3)每个区域划定好与相邻区域的路径长度,相互呼应。


        (二)增强古建筑内固定、移动消防设施的配备
        《建规》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我们要根据规定中的具体条款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个别古建筑的内部不适合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那么我们可以就近改建室外消火栓系统,同样可以达到功效。以承德市普宁寺为例,该建筑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已有260年的历史,通高27.21m,占地面积2.3万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倘若依据《建规》的标准配备喷淋和室内消火栓系统,定当有损它应有的价值,这同样也违背了保护文物古建的目的。根据调查研究,普宁寺内采用室外消防栓,通过消防泵增强水压,直至后山门,因此,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可视综合财力及政府规定建立室外消火栓系统,依靠室外消火栓水源,增配水带、水枪、灭火器来有效控制火灾燃烧程度,降低初期火灾过火面积。
        (三)改善古建筑各构件的耐火等级,降低火灾荷载。
        由于古建筑的构架及主材多数为木质材料,在妥善保护文物古建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对这些古建筑主要木结构和其他装饰性的材料进行加工,增添阻燃处理,比如加罩一层防火罩,或者架设避雷针,这样便能提升古建筑整体的耐火与防火等级。在对古建筑进行防火保护的同时,我们也还应对这些古建筑进行耐火等级评估,对原本存在防火结构的古建筑,可采用“建新如旧”的风格适当对其耐火等级加以提高。
        (四)严格古建筑内的火种、电的使用。
        在古建筑内部禁止设置任何餐饮娱乐场所,景区管理部门要有长远意识,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古建筑自身的防火安全,还要禁止游客在景区内部用火进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监督队伍,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管理处在景区内部分设四个巡逻点,依次坐落于景区四个方位角,每天实行24小时三班倒巡逻制度,一旦发现工作人员及游客用火用电,第一时间上前阻止,严重违反者处以一定额度的罚款,并报警追究其刑事责任。古建筑需要修缮时,消防部门必须要提前介入,与施工方和管理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制定具体消防安全措施,在呈报当地消防机构的批准同意之后,方可进行施工,并且管理单位要每天派人流动监督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是否有违规用火用电的现象。
        (五)各部门协调配合好古建筑防火工作。
        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工作,必将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城市历史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历史文明的体现,因此,对于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市政府应作为带头单位,组织相关各部门相互配合彼此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一同参与到古建筑防火的工作中来,发挥各个部门的各自职能作用,从而引导整个社会对古建筑防火工作的重视,有力确保古建筑消防安全人人铭记在心。
        (六)迅速处置扑救初起火灾是重点
        当文物古建发生火灾时,务必要将火势控制在萌芽阶段,快速、灵活的处置,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触即发的敏锐性。面对独立建筑,排除其他因素,客观上如果丧失了扑救的可能和抢救价值,那么将会损失的是一个建筑的整体,损失价值惨重。因此,时间是重中之重。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相关建筑的所属管理部门全天候的派人巡视、值班,在消防控制室设立两人以上来查看实况视频监控,很多单位自身也在培养义务消防队,配置了各类灭火器材和车辆,这些都是能够有效快速反应的扑救措施。古建筑管理部门也与当地消防部门联合制定了应急疏散预案和火灾预案,在第一时间确保开展灭火也成了保证文物古建完好的重要保障。
        (七)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有效的组织本单位及其他社会单位进行消防法规的宣传。消防安全不单单是靠人们的自觉,组织加强对相关法规制度的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组织学习中,明确消防安全隐患自查,火灾隐患自除,火灾后的责任追查刚性要求。定期对开展消防培训教育,对员工强调基本消防安全常识和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的培训。通过这些学习、培训使他们学会能够正确地报告火情和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懂得用火安全管理,懂得会扑救初期火灾和疏散被困人员。
        结语
        古建筑的防火工作,是时代交给我们每个人的艰巨任务,古建筑的特殊性、重要性,需要我们每个人引起重视,保护古建筑,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就像我们的守望者——那些与我们共同经历风雨的古代建筑,见证着世界的腾飞,见着人类的繁衍生息。我们只有加强对这些古建筑的防火保护,才能让它们一直守望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只有切实消除各类致灾因素,落实消防安全机制,运用多种有效措施,才能远离火灾的发生,真正的做到让这些古建筑流传千古,接受世人的膜拜。
        参考文献:
        [1]赵宗治 我国防火涂料的发展.阻燃材料与技术,1997
        [2]于福海,崔照宽.古建筑火灾的预防及扑救——从北京几起古建筑火灾谈起【J】.武警学院学报,1996,12(1)77-80.
        [3]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4]贺煜华.古建筑防火策略的讨论【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1);3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