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雷春萍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雷春萍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经济也形成了同步性的提升,但是在区域性水资源保护方面却明显忽视。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人民政府  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经济也形成了同步性的提升,但是在区域性水资源保护方面却明显忽视。国内很多地方水资源和水土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将水资源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全面结合,强化水土资源保护,才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下,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多年来,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水土保持的理念和技术等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在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只有在生态体系有效保护下,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最终实现有效防控水土流失,实现生态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水资源;措施
        引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水土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土资源。而水土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水土资源破坏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中,水土流失问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开展水土流失问题治理又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因此,要时刻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策略,促进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不断发展。
        1、水土保持与生态环保关系
        水土资源是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资源,没有水土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水土资源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水土资源保护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又是非常关键的议题之一。水土流失必然会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增加水土资源的保护难度。水土流失问题涉及很多复杂问题,保护水土资源必须有一个基础和前提。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由于气候的变化,很多地方出现了极端天气。极端天气会带来更大的水土流失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还影响到了水文状况的变化,一些地方的水资源变得更加贫乏,而有的地方水资源显得过多,这样就容易诱发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会降低植被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量,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最终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立足宏观进行的规划,规划效果也影响着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所以,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流失治理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水土保持的主要方法
        2.1农业性措施
        水土保持中可以引入农业性措施。比如在生产中黑土坡地可以改变顺坡的情况,形成水平性的横坡,目的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的肥力等。为了保证夏季雨水等进行排泄,可以将顺坡垄等改变为斜坡垄。保持倾角1°~2°,这对于进行地表径流排出,减少水土流失具有作用。在具有一定坡度的黑土区域进行农作物等播种,可以通过农牧作业实现在土地方面的深耕和休耕等,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能够保持水土。为了调高草场和牧场等生态的面积,可以采用围栏养殖的形式,形成在草场管理能力的塑造。
        2.2工程性管理
        目前在水土保持的措施中,有些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比如山坡防护,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区域,通过进行防护性工程建设,形成比较理性的防护功能。山洪导排主要是针对一些区域的山洪和泥石流等进行防护,目的是形成疏导,避免对周边群众造成安全和环境性影响。山沟治理工作主要是进行河流中的泥沙拦截和管理,目的是在山区中进行防护工程,虽然建设复杂,但是在水土保持效果方面更加明显。
        2.3勘测技术的应用
        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需要对地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水文情况和相关参数,制定比较科学的方案措施。

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能比较好地利用可视化功能,配合政府工作计划,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增强水土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个区域水土资源的利用不仅包含生活用水,还包括灌溉用水、水污染处理、土壤肥力培育提升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同样会引起水土流失问题。在水土资源保护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及时采集相关信息,做好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在这些信息资源的支持下做出正确决策,对植被加强监督管理,预测土地荒漠化速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如果能够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土的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4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一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地方资源。我国幅员辽阔,植被丰富,很多野生的果树资源比较多。开发和利用野生果树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节约资金。二是根据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植被。我国各地的地理条件不一样,南北差异比较大。可以根据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如乔木、灌木等,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三是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可以栽培一些矮化的植物与高大的植物相互配合,如种植香根草、苎麻、沙打旺等。这些植物的根系发达,而且与乔木、灌木相比较矮小,正好形成植被复合体。此外,沙打旺可用于改良荒山和固沙的优良牧草,也可用作绿肥,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5加强协作,提升生态建设效率
        为了提升对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的领导力度,需要将生态建设目标进行细致划分,将责任落实到人,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列入考核。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并不是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众多部门与行业共同配合。为此,要加强当地财政、农业、林业、扶贫、国土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使得各个部门与行业之间能够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提升生态建设的领导与协调效率,促进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到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作中,使得该地区生态建设质量与效率可以稳健提升。
        2.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投入保障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中央为支持生态环境修复与综合治理提出的政策,提倡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补偿,从而提升生态功能。水土保持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工作效果有直接影响,能够调动参与者对生态修复工作的积极性,并有效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政府部门有必要出台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通过财政手段加大对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的投资力度,并保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要从当地已经产生效益的水利水电工程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当地水土保持建设,支持当地生态建设。
        结束语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水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有效利用植被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将绿化和美化有机结合起来。生物治理措施好处多,且影响久远。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可以优先采用生物措施。
        参考文献:
        [1]邢青青.浅谈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珠江水运,2020(17):86-87.
        [2]曹丽军.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4,42(2):38-40.
        [3]史德明.加强水土保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02(2):12-13,48.
        作者简介:
        雷春萍(1980-)女、汉族国土管理与开发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与农技推广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