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孙世梅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孙世梅
[导读] 摘要:乡村振兴给乡村景观建设带来契机,但传统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手法无法适应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
        山东建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乡村振兴给乡村景观建设带来契机,但传统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手法无法适应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文章试图通过将共生理论与景观规划相结合,在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和研究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为参照,提取乡村建设共生单元,推演景观与乡村各项规划要素相结合的共生模型,提出景境、景居、景产、景文共生四策略并进行解读。
        关键词:共生理论;乡村振兴;景观规划
        1 概念界定
        1.1 乡村振兴景观
        本文将“乡村振兴景观”定义为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内涵为宗旨,以实现乡村价值的多维度体现为特色,通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立地形式,运用一定的景观规划手法,整合乡村或乡村片区内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设计,从而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而呈现出的振兴乡村导向的景观类型。
        1.2 景观规划
        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以实现振兴乡村为目标,针对乡村景观现状所凸显出的各项问题、矛盾,在整合乡村景观内部资源的基础上,综合与之相关的景观、建筑、生态等多个学科门类知识,利用因地制宜地景观规划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最终创造出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
        2 共生理论简介
        共生理论最初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19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最早将其定义为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密切聚居、生活在一起。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共生关系主要由相应的共生单元、环境和模式三个要素所组成。约1950年以后共生理论不再局限于生物学界,逐渐延伸和应用于人类学、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本文从景观专业角度将共生理论应用于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强调景观与乡村产业、自然环境、村落文化等内容的相互支持共生,从而通过各个单元之间的碰撞、互动、协调以及融合,迸发出更丰富更坚实的力量实现乡村景观的多元化价值,实现振兴乡村的最终目标。
        3 乡村振兴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乡村景观面临衰退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使得乡村景观承受的负面影响加重,呈现出剧烈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物种减少、同质性增加、传统和历史之间割裂等。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数十年内,乡村景观在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等的影响下面临着自然环境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的衰退。
        3.2 乡村振兴对景观价值的新诉求
        在人与自然进程的多维度影响下,乡村景观具有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价值,但由于乡村长期以来相对于城市处于劣势地位,其景观价值并没有被系统地认知和开发,传统的乡村景观建设往往片面追求景观元素的堆砌,或仅致力于体现乡村景观的美化绿化作用。相对于此,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则对于乡村景观规划和及其价值的多维度体现,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全面的要求,由此乡村振兴景观规划必然是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的综合体现。
        4 共生理论在乡村振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 乡村振兴景观共生模型
        本文基于强调共生思想的广义的共生理论及其理论模型,依据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提取共生单元与景观进行融合共生,演化与构建出振兴乡村导向的景观共生模型。产业兴旺强调的是乡村产业的发展,生态宜居体现的是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村居生活环境的提升,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共同指向人文建设,而共同富裕则是以上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乡村景观共生模型则强调景观与自然生态、村居环境、乡村产业以及人文建设等共生单元的互动、同步、协调与融合,共同服务于乡村振兴建设。


        4.2 乡村振兴景观共生规划策略
        依据景观与自然生态、村居环境、乡村产业以及人文建设等的共生模型,可总结出乡村振兴景观共生规划策略,即“景境”共生策略、“景居”共生策略、“景产”共生策略、“景文”共生策略。唯有将生态、村居、产业和人文与景观进行融合、互动促成景观多元共生,才能形成系统的景观驱动力,形成多要素协同的特色景观价值链,致力于乡村振兴。
        4.2.1“景境”合一营造美丽风貌
        乡村丰富多元的生态自然环境是相对于城市的独特优势,“景境”合一即依托于乡村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打造独特的乡村自然景观,这是乡村振兴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植物景观、水域景观的规划等方面是乡村自然景观规划的基本内容。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要注意保持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合理的植物类别选择。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合理配置具有不同景观效果乔灌草本植物;水域景观包括天然形成的河道、湖泊,也包括人工干预的坑塘、沟渠等,形态丰富多样,其规划策略重在保护,对污染、景观性差的区域进行恢复治理,并结合周围环境提升滨水植物景观。
        4.2.2“景居”融合提高居住品质
        “景居”共生即为景观与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的融合共生。聚落是人们开展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地方,是人们根据自然环境选择的最适宜生活的地区,反映了村庄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精神面貌。整体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顺应和保护聚落原有空间格局和肌理的基础上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民居建筑尽可能统一风格;对于庭院整合内部空间,进行环境清理和绿化美化;街巷、公共活动空间等地需满足村民的活动需求,配置适当的公共设施。
        4.2.3“景产”共生突显产业价值
        “景产”共生即为产业发展导向的景观规划,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挖掘产业特色、突出主导产业,一、二、三产业应适当融合,延长整体产业链。第一产业生产景观包括农田景观、园地景观以及养殖景观等,在规划设计时尽量避免有人工雕饰和人文景观的成分,展现乡土大地农业景观原貌;第二产业孵化地如加工园、物流园中应适当进行周边景观规划、植物空间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可以使工作人员保持心情愉悦,间接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旅游业规划要提前对市场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客源,制定科学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对当地的旅游情况进行科学的探索,整合探索结果,以达到农文旅创综合发展的“景产”共生效果。
        4.2.4“景文”互动提升时代精神
        为实现“乡风文明”的振兴乡村目标,景观承载着展现传统乡土风貌、传扬乡村历史文化以及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这必然导向景观与乡村人文的“共生”。乡村人文导向下的乡村景观可衍生为民俗、古迹、组织建设景观等类型。在规划过程中总体上要保护与保留乡村原始聚落形态,尊重乡村人文风貌的肌理、历史文脉、文化习俗,并顺应当地的人文特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掌握当地居民的生活特点、心理特征和风格喜好,融入乡村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元素,并挖掘潜在价值。
        结语
        共生理论最初起源于生物学,如今日益广泛地为其他学科所用,其共生的核心思想与乡村振兴景观规划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景观与人居、自然、产业、文化与组织建设等多元化融合与碰撞,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本文认为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振兴景观规划,应当坚持“景境”合一、“景居”融合、“景产”共生、“景文”互动,最终实现设计为民、产业导向、资源共享、利益共显。
        参考文献:
        [1]赖江浩.对郊区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的探讨——以“启东东郊农村现代化集中居住区项目”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06(07):11-14.
        [2]严若曦.基于共生理论的都市边缘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3]鲍梓婷,周剑云.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城市规划,2014,38(10):75-83.
        [4]王南希,陆琦.乡村景观价值评价要素及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15(12):74-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