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变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王瑞
[导读]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于20实际中期建立了“福利国家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社会的变革,福利国家的社保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福利国家开始通过改革的手段缓解危机。
        四川广润投资发展集团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于20实际中期建立了“福利国家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社会的变革,福利国家的社保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福利国家开始通过改革的手段缓解危机。深入分析福利国家的经验,在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福利国家经验与改革的启示下,建设与我国政治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变革;启示
        1  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
        1.1什么是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
        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是通过国家立法手段而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或体系,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政府轴段提供的一系列社会福利保障措施。这种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强调“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使全民都能够不分收入、家庭等因素,享受到国家的福利。“福利国家”是1942年贝弗里奇教授在其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中提出的,按照《报告》中制定的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计划,以英国为首,率先建成“福利国家”,继英国之后,瑞典、法国、丹麦等西欧、北欧国家也纷纷宣布建立“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模式由英国初创,而后在北欧各国实行,是在立法基础上,国家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角色,由财政负担主要资金来源,保障范围广泛,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较高,充分体现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建立在“混合经济”制度下,由政府推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社会福利”等政策以消除失业、贫困和不平等。其最大特点是福利普遍性、全方位保障,以国家为主要的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除贫困为目标,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高、范围广、全方位。其中北欧国家中的英国、瑞典等为典型代表。
        1.2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危机
        福利性国家在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往往将“公平”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他们这里强调的“公平”即为“收入均等化”,其手段主要是通过税收和再分配的方法对高收入者征收累进所得税,对低收入者采取“免所得税”的方式以便实现部分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流动,同时,对高收入者加以重税,并力图通过社会保障进行转移支付,以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多、范围广、覆盖面广、奉行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包揽一切的福利制度,这样虽然使得贫困人口比重下降,收入差距减小,社会矛盾也有所缓解,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逐渐显现出它的局限与弊端。
        (1)社会保障费用不断增加,政府不堪重负。欧洲各国长期实行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模式,保障标准高、范围广,且主要以政府为责任主体,政府负担本来就较重,加之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欧洲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增加更快,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日益提高,而与此相对的是,社会经济的低速发展,相较而言,社会保障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保障收支严重不平衡,从而造成了社会保障的严重赤字,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巨大的债务危机。据资料显示,英国政府社会保障开支在1991-1994年间从720亿增加到800亿,“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①“法国1992年-1995年社会保障赤字从150亿法郎猛增至640多亿法郎”②“瑞典1994年政府财政赤字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2%,而这些巨额债务大部分是用于社会福利开支的。”③除了以上例举的国家以外,其它建立了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西方国家几乎都面临着财政拮据、庞大赤字,福利措施难以继续兑现的局面,。
        (2)养“懒汉”,保障效率下降。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保障要追求的目标,西方国家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和其它税收,在各家庭之间进行再分配,帮助确有困难的家庭和个人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达到公平的目标。但是在大多数福利国家,由于福利的健全性,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于工作的热情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现了一批虽有劳动能力却不想工作,专靠福利金过生活的懒人和闲人,同时也挫伤了纳税人的积极性,而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经济投资的减少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在社会方面这种现象的结果更表现为人们更多地追求“生活质量”和“闲暇”,导致经济动力不足。例如:在德国和其它的一些西方国家中,提前退休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刚过50岁的公务人员只要工作满一定年限就可以提前退休,还可以按照比例领取从前工资的大部分,加上退休人员的种种免税待遇,这无形中就鼓励了人们不工作的消极作用,这些都是西方福利国家在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来的弊病。
        (3)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冲突加剧。欧洲各国不断增加的福利待遇,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企业主的压力沉重,福利国家的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同时还伴随用人难的问题,在福利性国家,支付给员工的补贴和保险就将近占工资的80%使得生产成本增加,企业雇主更多的开始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即使不迁出也不敢轻易招工,造成欧洲各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些巨大的失业人群给社会造成沉重的福利负担,而这些负担通过征税转嫁到工作职员和企业身上,又促使生产成本的攀升及竞争力的降低,从而造成更多企业的倒闭、外迁、更多人员的失业。社会福利负担的加重也加剧了社会冲突,西方福利国家不同程度的都因为社会福利问题出现了冲突,法国就先后爆发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罢工,同时因为社会危机的出现,进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从而引发了广大民众的不满,致使社会危机的出现,从而循环往复、恶性循环。
        1.3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适应性变革
        福利国家的高福利社会保障模式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且福利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赤字增加,严重影响了效率的提高。西方福利国家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解决日益加重的政府负担,都做出了一些变革,总结代表性西方福利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增加收入,节省开支。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适当增加部分税收,采取开
        拓渠道的方式增加收入,将筹集的社会保险基金做有效的管理,适当的投资,投资多元化,效益与安全性并重;采取减少开支的政策,以此削减已经形成的巨额财政赤字,但是面临着民众对于社会保障和福利奢望的提高,与国家要求削减开支的矛盾,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缓和矛盾,减少负担,包括:提高社会保障的费率、增加部分税率、减少政府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做好社会保障的预算等。
        (2)从福利国家转变为“社会投资型国家”。政府试图从责任主体变为辅助角
        色,政府尽量缩小国家对社会保障的干涉范围,更注重于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促进形成社会福利制度的良好运行环境,与非政府组织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主要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各国试图使社会保障制度由消极的“社会消费”向积极的“社会投资”方向转化,将社会保障开支从消极保障转化为积极地劳动力市场项目、提供技能培训、加大教育投资等,帮助低技能或是无技能者成为更高的劳动力或是可使用的劳动力,从而保证贫困不会长久的在任何人身上持续。社会投资性社保政策是一种更为根本的解决贫困,实现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方法,从根本上赋予了人的自立能力,是一种更为平等有效的社会保障方式。
        (3)采取“个人账户制度”,保障与激励相结合。改革后的福利国家,很多都开始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个人账户的利息与回报都密切与个人缴费相挂钩,以后的退休养老金的构成也与此相关,只有达到一定的缴费年限与缴费数额,个人账户才能起到保障作用。

个人账户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个人的积极性,增加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大大的减少了“大锅饭”现象,利于培养个人多劳多得的工作意识,提高个人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实现公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效率,降低社会负担,更好地实现保障与效率相结合。
        2 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变革对中国的启示
        2.1扩宽筹资渠道,投资多元化
        汲取西方福利国家的改革经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都关系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同时随着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规模不断变大,很难覆盖社保需要资金,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将面临长时期内的收支平衡风险,必须通过增收节支,拓宽筹资渠道,减少支出,做好投资管理来实现。
        首先,从筹集来讲,拓宽筹集渠道,积极实行多元化的筹资模式,提高筹集的效率。实行部分积累制为主,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并存的模式,同时实行与个人账户、可有效降低劳动和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福利保障基金的筹措模式;其次,从使用来讲,减少支出,精简政府相关的社会保障机构。福利水平具有刚性增长的法则,中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提供新的福利项目上要注意起点,往往只能上升很难下降,从现在起就要严格控制福利费用的增长;再次,从投资管理上来讲,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平衡风险和收益,创造二次收入,学习借鉴福利国家的一些做法,设立信托基金,利用结余进行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市场债券等投资。
        2.2 效率与公平并重,保障与激励相结合
        西方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出现许多社会问题,究其根源是没有做好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导致有人吃“大锅饭”的状况出现,因此从西方福利国家的改革中汲取教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工作效率相结合。而就目前中国的保障体制来讲,仍然是有“养懒汉”的弊病存在,而克服这一弊病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好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探索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统一的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同时对养老金制度加以改革,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同时做好相关无技能或者低技能人相关的失业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
        要做好公平与效率并重,保障与激励相结合,还需要从福利分配出发,将福利分配与个人的劳动挂钩,以此激励多劳多得,避免大家因公平制度化带来的不劳动思想,将个人的福利与个人的工作业绩和劳动贡献挂钩,退休后的养老金,与职工的工龄以及退休前的工作业绩相关,同时将养老金的逐年增长与同期价格变动相挂钩,既可以避免对在职人员的劳动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又可以避免养老金新的改革会推动工资膨胀。
        2.3明确国家、企业、个人主体责任分配
        西方福利国家采用的社会保障模式,改革前政府承担主要的部分,但是出现很多问题,改革后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三个不同主体分别要承担的责任,既有效地减轻了负担,又缓解了社会冲突。汲取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经济实力还不足够强的实际,要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只能起基础性作用,解决国民在遭遇收入风险时的基本生活问题。政府的职能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营造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良好环境,同时可以发展补充保险或是保障制度,国家尽可能减少干预,防止由于福利政策导致个人过分依赖而丧失独立生活的意志。北欧国家保障制度改革中为减轻财政负担而引入社会团体、私营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又能减少政府负担;对于企业来讲,则必须依法建立制度,完善企业相关社会保障条例规定,对员工的社会保障按照规定进行负责,承担社会角色,保障员工的福利;对个人而言,需要对自己的社会保障负责,个人社会保障的结算,直接与个人的缴费年限及工龄相挂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将在社会保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必然趋势。
        2.4完善社会保险法,加强社保监督
        欧洲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多以健全的法制作为基础,因此社会福利走向法制化,是社会保障发展的必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基础,是人民在统一社会保障体制下具有同样的权利,而保证这个权利的最好办法是通过立法来实现。我国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法律基本框架,但相对于我国社保制度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具体表现在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还未制订。针对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的现有情况,一方面应从实际出发,对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正,逐渐修正不完善的条例和规定;另一方面,要补充制定新的福利法,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提高制度实施的稳定性。同时,普及社会保障相关规定,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
        此外,西方部分福利国家出现社会保障的开支膨胀,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相应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造成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增长过快,因此,我国在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督、约束机制的建设,使监督能真正发挥作用。
        总  结
        福利国家所采用的社会保障模式,有其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鲜明的实践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情况,而各国面对变化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些变革经验对于同样面临社会保障转型时期的我国,具有一些可参照性。但是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变革,是针对国外的实际情况,建立在福利国家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福利、高标准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基础之上的,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它所形成的社会保障理论也没有涉及中国的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要有效借鉴,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借鉴,才能更好的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在社会保障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桂琳,彭润金等.七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高鹏,金兆怀.国外社会保障模式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J].吉林财税,2000(12):45.
        [3]成志刚.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42-44.
        [4]李杰.代表性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5(5):44-45.
        [5]柴立娜.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党政干部学刊,2011(9):65-66.
        [6]邱松.欧洲及东亚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东北亚论坛,2006(1):33-35.
        [7]王卓祺,雅伦•获加.西方社会政策概念转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J].社会学研
        究,1998(5):44-46.
        [8]李雄.如何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机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4):25-28.
        [9]张金峰,李金海.试论新挑战下的福利国家社会保障适应性变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3):89-90.
        [10]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学研究,1996(6):65-66.
        注释:
        ①李文政:《英国社会保障难题多》,《人民日报》1995 年2 月8 日
        ②潘革平:《法国危机和福利制度》,《参考消息》1995 年12 月9 日
        ③丁刚:《瑞典向“ 福利病” 开刀》,《人民日报》1995 年4 月24 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