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现代学徒制的“成”与“败”——以安徽能源技术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陈磊
[导读] 摘要:本文以安徽能源技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实例,通过对学校近三年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和建设过程中经验进行总结,得出现代学徒制中所取得成效和失败的地方。
        安徽能源技术学校  安徽省  230011
        摘要:本文以安徽能源技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实例,通过对学校近三年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和建设过程中经验进行总结,得出现代学徒制中所取得成效和失败的地方。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成”与“败”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校企合作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十分的受各类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欢迎。随着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因此打造更加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也变得十分重要,也为解决职教和行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提供了好的方式。
        一、校企合作下现代学徒制的“成”
        实行现代学徒制以来,学校一直遵照校企合作的相关协议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整个实行过程对于学校、企业和学生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企深度合作
        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案,形成了学校基础课学期半年,工学交替一年半,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的“0.5+1.5+1”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了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二)现代学徒制体现出了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双方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优秀学生进行挑选,真正达到优化用工的目的,学生就业也有充分的保障。
        (三)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已有的设施和师资进行教师占主体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学习理论课,然后较短时间内在实训室实操,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不是太认可。现代学徒制落实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的接触到了企业的需求,在技能上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更加受企业欢迎。
        (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双师型内涵逐渐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企业的产业发展也十分的迅速,因此教师的知识要做到实时更新。我校老师在通过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专业知识更新,对现代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培养人才的理念有了质的转变,尤其对学校一些年纪稍大的老师,其本身知识更新较慢而且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与此同时学校老师也深入生产一线,跟着学生一起“学”与“做”,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使双师型的内涵得到了提升。
        二、校企合作下现代学徒制的“败”
        整个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有许多失败的地方,尤其后期“学徒”流失率特别高,导致项目没办法开展下去。
        (一)优质企业难找
        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实际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加上学校自身实力不强、缺乏吸引力,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强,同时企业由于市场及人力资源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优质合作企业的遴选难度加大。
        (二)与企业深度融合还不够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企业的真正的融合沟通还不够,仅仅局限于论证阶段的交流合作,还没能够的摸清企业需要什么的人才,传统的学校模式并没有更本转变,导致后期学生的兴趣降低了,因此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后期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不愿意再到企业去了。从而导致产教无法真正融合,企业一线的需求无法反馈给学校,导致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质量影响巨大。
        (三)学生的兴趣不足
        学生由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和年纪小等因素的影响,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职业性属性认识不够,过于强调自己的个性发展,同时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观、工作观、金钱观等错误认同,使学生对企业跟着师傅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生后面出现了不准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听从师傅的指导,不服从企业工作安排,对企业文化不认同等现象出现,导致学徒制的学生流失率特别高。


        三、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
        1.政策支持
        政府给予参与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经济补贴或减税免税,同时应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规等,建设规范好人事、财政、劳动等方面相关要求,推动校企合作的有利保障措施,促进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大对学校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2.建立统一的优秀企业、优秀工匠人才资源库或信息化平台
        政府能够出面寻找一些优质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然后建立统一的优秀企业、优秀工匠人才库,学校可以直接从资源库中直接与企业或者工匠师傅对接,参与的校企合作中来,一方面节约了学校寻找企业和优秀师傅进入学校的成本和时间,另一方面能够使许多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工匠师傅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3.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加大对学校的教师培训力度和质量,无论现有的国培项目还是省培项目还不能做到专业的全覆盖,培训效果的考核标准不统一规范,效果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很欠缺,政府应当建立统一的培训机制和构建完善的培训机构,同时规范考核认证。
        (二)学校层面
        1.改革完善教学
        继续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符合现代学生的身心特点,更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1)改革完善教材
        虽然编制了校本教材,但无论从校本教材的数量和内容上,还不够完善,还要继续加大校本教材的编制,使教材满足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2)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教育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理实一体,大力实行“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模式,实训车间就是课堂,在操作的过程中传输理论知识。
        (3)改革完善评价模式
        学校传统的对学生评价的模式主要从学生对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的考察,多采取的是纸质的试卷,以考试分数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考察,使得学生不注重实际技能操作,因此学校应当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加大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察,才能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要求。
        2.加大学生兴趣的培养
        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金钱观、人生观,应到学生有合理的人生定位,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加深对学徒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技能学习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其主动的学习好技能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
        (三)企业层面
        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参与度
        企业能够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的搭配和选择等方面参与培养的全过程,真正的从企业的角度去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企业“方案”和建议,能够定期指派企业中优秀的师傅来学校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实操。
        2.实行“校中厂”的模式,把部分生产订单放到学校中来
        能够实行“校中厂”形式,把部分生产订单放入到学校中,让学生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在生产中学会相应的技能知识并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学校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使企业生产效益得到提升。
        3.推行混合制的职业院校模式
        所谓混合制职业院校,就是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和人才市场优势,让企业投资到政府所办职业院校中来。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享资源、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育人、共同负责就业,共同分享办学效益的混合制学校的模式。推进这种混合制的职业院校模式,促进了校企更好的融合,发挥出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促进职业人才的培养。
        四、总结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地深化,推动构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的发展定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得到有效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