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赵红艳
[导读]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并把“以德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高校各类课程的改革指明了“课程思想政治思想”的方向。
        保山学院  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并把“以德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高校各类课程的改革指明了“课程思想政治思想”的方向。将“课程思想与课程政治”有机结合到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越来越受到音乐高校的重视。民族声乐课程是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担负着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1“课程思政”概念及内涵
        课程意识形态和政治指的是一个全面的教育理念,结合各种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同一方向,形成协同效应,以“培养人凭借”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形式构建的育人模式整个工作人员,整个过程,整个过程。本文所说的“课程教育”是指教师学习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等各种“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材料和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有机的“教育”课程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学生要掌握非“思想政治”专业课和通识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精神有机地融会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渗透和导向,实施主导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技能、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以学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融通互促、融通互促、融通互促、融通互促、融通互促、融通互促、融通互促、融通互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协同效应。
        2开展民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民族声乐课程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承担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责任和义务。以往地方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于注重发声技术、气息、共鸣、咬字、情感等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和掌握,而忽视给予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不论是声乐课堂教学还是已出版的声乐教材甚至声乐艺术实践活动的评价,大都注重声乐作品演唱中声音的安放、气息的控制、咬字的轻重、共鸣的浑薄、情感的浅深层面进行解读,没有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加以观照。因此,民族声乐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开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蕴含的发挥均体现地方本科院校民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3民族声乐“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构筑
        3.1提高声乐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发挥声乐教师引领作用
        一是深入当代思想政治文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认同。其次,要自觉地将“以德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三,充分把握声乐课堂这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场”,大力发展民族声乐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素质、声乐文化艺术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懂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充分挖掘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相辅相成。


        3.2把握民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优选教学内容
        本文立足于中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探索具有特殊习俗、民族特色、语言特色和典型音乐类型的音乐文化现象。传播和弘扬具有民族声乐文化审美价值的声乐艺术作品,探索与音乐艺术、声乐艺术审美有关的声乐艺术作品,传播和发展声乐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强调要把握好“课程思政”切入点,在了解民族声乐形态生成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基础上,理解民族声乐艺术现象及声乐审美价值和思想意识,以利于使学生在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及声乐文化精神的同时,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弘扬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遗产。另外,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筛选不仅要考虑各民族典型的歌剧、说唱、曲艺、戏曲及民歌小调,也要考虑将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乡野”优秀的“街头音乐”等草根音乐艺术纳入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乡村小镇的草根音乐相比较于城镇文化来说,相对较多地保存了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内容。因此,中国辽阔大地上56个民族每个角落孕育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特色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曲艺、说唱、戏曲等都是有效开展民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教材内容。
        3.3采取民族声乐“课程思政”多元立体灵活的教学方法、手段
        首先,与区域声乐艺术资源为主体,依靠民族声乐教学的载体,声乐等材料国家艺术歌曲,歌剧艺术、说唱艺术、歌舞艺术,歌剧艺术引入到内部和外部的民族声乐教学类,并对民族声乐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掌握地域、时代、民族相结合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演唱技巧和技能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声乐文化,实现了声乐审美价值指导与健全人格有机结合的民族声乐教学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突出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三位一体的特色教学目标和方向,并探讨了民族声乐教学合作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特点。
        二是对我国全国优秀声乐文化素材进行系统收集梳理,建立全国声乐教学资源库,搭建大众普通声乐教育与民族传统声乐互动教学资源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从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各分部优秀声乐文化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探讨,拓展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声乐文化的视野,并获得思想上的、政治道德“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对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陶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将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元素融入民族声乐教学,合唱、独唱、二重唱、still、带动作的声乐教学和比赛表演,并以各种声乐艺术形式与社区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探索民族声乐的传统审美价值规律,以更好地发展中国民族传统声乐文化。例如,在合唱教学中,我们不仅添加了中国民歌(如蒙古族呼麦、湖南民歌)的特色声乐方法,而且将民歌歌舞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民族服饰、表演道具、乐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独唱、二重唱、合唱、静唱、动编等表演实践中突出民族特色,生动立体的完美诠释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形象,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表演中感知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有赖于时刻牢记“立德”的责任“以人为本”,明确民族声乐教学的政治特征,明确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在把握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教学突破点的基础上,优化和借鉴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思想蕴含的声乐教学内容,构建多元立体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民族声乐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融资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声乐教学育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课题:“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融合过程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编号:ZSP202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