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中)5期   作者:常卫华 程慧芳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的发展,并提出国土综合整治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常卫华 程慧芳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 济宁 2724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的发展,并提出国土综合整治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国土整治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协调城乡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后的一种反思,以生态文明来推进国土整治,保证了国土整治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整治;生态保护
引言:我国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社会矛盾由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为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我国提出了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的概念,力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环境保护,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一、国土综合整治的积极意义
(一)推进国土整治能够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顺应当下时代要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近些年来,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下,我国大力推行国土整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手段,加大生态防护林的种植面积,治理土地沙化荒漠化及盐碱化,降低了水土流失,提升了土地质量;在农村,全面落实建设现代化农田,提升粮食产量,合理利用耕地,加强了区域内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
(二)推进国土整治能够促进可持续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土整治逐渐趋向规模化及科学化。由原来的分散土地开发转为集中综合整治;由传统扩大耕地面积转为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量;推行重大工程的示范建设,提升土地利用率。通过科学手段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全面整治、及时保护,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二、国土综合整治的具体方向
(一)优化调整空间功能
        在国土整治中,需合理调整在国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针对生产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冲突,及时进行结构调整,解决国土结构布局中出现的矛盾,调整空间结构中各项资源占比。在整治时,需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划分整治重点,明确整治工作内容,对重点区域内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及生态空间进行科学调整,调整城乡建筑用地及耕地分布面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整治城中村及棚户区,实施棚户区改造,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资源型城市。优化国土空间,提升人们居住感受,达到生态平衡[2]。
(二)高效利用国土资源
        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对耕地资源、建筑用地及矿山等自然资源及非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闲置等问题,鼓励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低效用地整理,推进受损土地复垦,引入最新土地科技成果,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如修建道路及水利工程等;在农村,集中整理空心村,改造危房,对村民采取集中居住集中管理的方针政策,调整居民生活点,使得农村空间利用率得以提升;对遭到损毁的耕地进行治理,使其得到复垦,对干旱贫瘠土地实施治理,提升其经济效益,提高粮食农作物产量。在废弃矿山区域实施整顿,大力培育经济林木,做到资源再利用;盘活各类低效用地及闲置用地,能使得国土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节约了土地资源,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国土综合整治中,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其中重点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开展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生态系统保护中,首先,针对受损地貌,如地面塌陷沉降等,进行地貌重塑工作,停止不合理的开采地下资源工作,将土地使用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型用地,降低需水强度,防止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更为严重的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对坡地进行改造,采用土地深翻等技术将其变为梯田,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蓄水能力及土地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坡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针对生态脆弱地区,例如荒漠化地区及石漠化地区、大力推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降低水土流失,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例如在新疆等干旱地区,可通过整治农田来治理盐碱化土地,提升植被覆盖面积,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在贵州等石漠化严重地区,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结合最新科学技术手段,打造保水保肥保土的生态化农田,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又防治了水土流失[3]。
        其次,针对受污染土地及沙化土地、盐碱化土地,开展土壤重构,利用物理手段、化学手段和生物手段,重新恢复土地质量及土壤肥力,提升土地利用率,扩大其经济效益。
        第三,恢复植被。在受损地区大力种植绿色植物,扩大植被面积;在生态脆弱区种植防护林来抵御风沙侵蚀;在海岸地区种植红树林,净化海水质量,给生物提供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
        第四,需做到景观重现。整理乡村不合理用地,改善落后乡村环境;在城市中提升资源使用率,打造绿色城市;在矿区,合理开采矿产资源,种植绿色植被,降低环境污染,建造绿色矿山;恢复退化的红树林带,重现蓝色海湾。
        第五,重组生物多样性。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后,恢复了土壤植被等生物繁衍生息所需的环境,提升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证人类日常生存及发展所需。
(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在推行国土综合整治中,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制度保障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完善国土整治修复的具体工作内容,做到以整治修复国土资源功能区为基础,利用开发、整理和修复等手段,大力推进国土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资金来源,协调政府财政、金融和社保资金来源,鼓励政府企业等设立生态基金,评估选择适合绿色项目,推行绿色债券,募集开展项目所需资金,保证绿色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第四,完善监督制度,创新监测机制,在绿色项目开展后,建立项目进展台账,安排专人监督项目进程中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均被合理用在改善生态环境中,杜绝贪污挪用现象。第五,推行补偿制度,在国土整治中,需对做出贡献的个人或企业进行奖励和经济上的补偿,如主动退耕还林的个人或主动关闭煤窑的企业,相关部门需对其行为进行公告表彰,并补偿其经济损失,来鼓励更多个人及企业参与到国土整治中来。第六,完善绩效考评制度,以整治成效为考评依据,衡量整治过程的结果和国土资源恢复情况,纳入官员绩效考评中,促使相关部门加大重视程度,来切实推行国土综合治理工作,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4]。
        结语:在当下,国土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心,在进行经济建设时,需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国土整治过程中,需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布局,提升国土资源利用率,振兴乡村经济,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来真正推行可持续发展,做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开创国土整治的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向,胡业翠,郑新奇,宋荣.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农村国土综合整治分区及实施路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25(12):161-172.
[2]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中国土地,2019(05):29-31.
[3]贾文涛.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  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J].南方国土资源,2013(04):17-19.
[4]李葛.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路径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06):6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