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杜驰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杜驰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水利生态工程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云南能投缘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水利生态工程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水利工程在施工中极易出现不可修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分析其存在的生态治理问题,并结合施工目标及流程,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希望对以后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工程;河道底泥;施工处理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地区大兴水利,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发电和防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水利工程工期普遍漫长,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空气、土壤、水资源以及当地居民的影响。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日益重要,多方面平衡水利工程顺利施工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概述
        第一,现阶段我国在大力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施工单位必须严格落实每一项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第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一旦破坏生态环境,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环境。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将保护环境作为施工建设的前提条件,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第三,水利工程的施工内容比较复杂,施工建设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避免长时间积累对环境造成伤害。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
        2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原则
        水利工程项目中,生态护坡要有效发挥其作用,必须立足于区域的环境条件,从思想上重视生态护坡的有效应用,形成良好的生物护坡系统,发挥该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护坡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植物根系可以有效存储水分,进而保持护坡的稳定性,丰富土壤水分,实现对坡体结构的有效加固,植物在坡体中的利用改变了传统的护坡模式,实现了护坡成本的控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护坡景观,达到了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生态护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生态护坡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1)生态护坡技术下要密切关注附近植物的生长态势,考虑河道建设的具体情况,将植物生长与环境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在植物与河道环境之间建立紧密的关联,保障植物的选择和利用符合河道现场的现实情况。(2)从护坡实际情况出发,专业人员要重视渠道和堤防建设,通过这些工程建设来提升护坡的生态设计效果,最大程度上控制护坡成本;(3)护坡设计的同时注重对周边环境的美化,发挥护坡的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
        3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3.1使用生态石笼新技术
        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大量的钢筋以及混凝土,这就导致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比较高,并且很多资源会被大量浪费。生态石笼技术弥补了传统技术中的不足,其会用的灵活性比较高,并且相比于传统的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成本比较低。生态石笼技术的针对性比较强,可以根据需要保护的区域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同时,生态石笼的性状并不是单一的,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性状。常用的形状有拧花型、六角型等。技术人员必须充分考虑石头的性状,保证生态石笼的透气性以及强度等都能达到预期的水平。利用生态石笼这一新技术于水利工程建设之中,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对水水利工程周围水生态环境展开保护。


        3.2土工材料生态护坡技术
        土工材料生态护坡技术也是十分有效的生态护坡技术,这一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现场作业人员可以利用喷塑金属网和碎石型种植土壤,来优化和改善护坡结构,这一方式下所形成的生态护坡,具有更为良好的抗腐蚀特性,在河道上形成了复合种植基。土工材料生态护坡为河道周边植物创造了相对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一生态护坡技术的实用性非常突出,在很多的河道治理工程中都很常用,即使是水流非常大的河道中,这一生态护坡同样适用。河道生态护坡技术下,如果采用的是这一护坡技术,护坡与土工、草皮的更好结合,在河道上形成了土工格护坡和土工网垫护坡。相关材料的加工过程中,要首先保障原材料质量的合格性,将聚丙烯等基础材料与碎石充分结合起来,利用高分子材料结合网垫和种植型土壤,将草籽直接撒布其中,在河道上形成复合型种植基。根据网垫结构的实施流程,在多层网结构上通过热熔焊工艺,实现了不同网点之间的有效连接,构建了网状空间,对基土起到了加固作用。
        3.3水环境泥水共治生态修复治理
        河道底部存有大量的厌氧性有机物以及富营养物质,针对这些物质运用生态修复专业配套设备对河道底部的泥、水进行搅动,同时投入生态修复剂,将这三种东西充分混合搅拌使生态修复剂发生作用,达到泥水分离状态。
        3.4植被生态护坡植物固土技术
        在生态护坡技术下,最关键的是对河流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植物固土法同样是一种有效的生态护坡技术,由于一些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够在生长过程中利用植物的根系对土壤进行固定,因此,植物固土法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坡周围水土流失的可能性,使周围土壤的性质等特性得到很大改善。植物群落固土处理技术应用中,关键在于选择植物,尽可能选择根系较发达的植被。另外,在选择植被时,还应综合考虑护坡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护坡工程的投资等因素。
        3.5自然原型护坡施工技术
        自然原型护坡技术在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时,要以自然原型河道作为基础,尽量在不破坏原有自然河道的前提下开展护坡施工作业,通过这一方式,有效在河道内构建了局部生态系统,保障了区域的协调性。自然原型河道护岸施工建设中,有关人员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的理念,在以河道安全为基础的前提下,依据特定的护坡施工标准与前提,通过水生植物的科学应用,提高河道护坡的有效性。自然原型护坡技术下,自然原生植物对河道中的污染物起到了重要的净化作用,河道自净化能力得以提升。但利用自然原型护坡技术应用的同时,要注重相应植物的科学选择,保障植物品种与区域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根据对河道环境的综合考察,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自然原型护坡对堤岸加固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达到自然原型护坡技术的良好作用,一般会通过乔木和灌木的有效搭配和合理的空间布局,来发挥这些乔木和灌木根系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从而使得河道堤岸具有更好的防洪功能。
        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大对生态工程的重视程度。对于水利工程的生态施工项目中,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河道情况,以及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预估工程量,对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管理产生重视,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当地生态环境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遭到破坏。
        参考文献:
        [1]赵显龙,郭建光,姜凤霞.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6):141.
        [2]包格日乐吐.探究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的问题分析及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3):141-143.
        [3]吉付俊.探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1):3793.
        [4]陈强娥,曹征强,吴凯文.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7):267-268,271.
        [5]熊振宇,宋丹丹.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分析[J].河南科技,2018(10):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