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290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广东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从系统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打造城市绿色休闲空间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广东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生态环境;应对策略;广东省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城市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四十多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给城市带来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为了践行城市绿色发展理念,本研究对广东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美丽中国提供广东样板和建立中国标杆。
1.研究区概况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在北纬20°09ˊ~25°31ˊ和东经109°45ˊ~117°20ˊ之间,陆地总面积17.97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海域广阔,全省大陆岸线约3368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平原、台地为主;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河流水系主要为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为主。广东省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2.广东省生态环境现状
2.1.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区域差异明显
森林资源整体丰富,地区差异较大。全省建成36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2.7万公顷,数量为全国第一,但各地市在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数量上差异较大。2019年,全省的森林覆盖率达59.61%,其中,北部生态发展区森林覆盖率为71.92%,远大于珠三角和粤东粤西地区。
生态环境整体较好,局部分化相对明显。2019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5.91,级别为优,局部城市中心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如广州的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揭阳的榕城区,佛山的禅城区和汕头的龙湖区。
2.2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但资源节约集约形势依然紧迫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1]。2020年广东省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火力发电、粗钢生产、水泥熟料制备、原油加工、纸制品制造、航空运输等单位产品碳排放降幅明显。全省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与2017年相比能耗整体降低3.38%,但梅州、惠州、阳江、清远等地区的生产总值能耗与去年相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全省的能源消耗基数仍旧较大,资源节约集约形势依然紧迫[2]。
2.3环境治理成效进一步凸显,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城市空气环境全面改善,空气环境保护形势依旧严峻。2020年,全省空气优良率大幅提升,平均空气优良率达96.3%,PM2.5、SO2、NO2、PM10实现地级以上市全指标达标,但各城市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稳定达标基础尚不牢固,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此外,广东省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水环境治理成效凸显,但水污染问题依然是生态环境的短板。2019年,全省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良好,在168个省考断面中,仍有9.0%断面水质为中度(Ⅴ类)和重度污染(劣Ⅴ类),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仍面临巨大挑战,部分地市进展严重滞后,水环境治理面临形势依旧严峻。
局部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状况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省部分区域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土地污染问题突出,2019年全省1418个纳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的污染地块中,疑似污染地块518个,污染地块67个。
3.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3.1以系统综合、标本兼治的手段,预防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城市大气污染的源头控制和预测研判。加强对钢铁、石化、火电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用地方案的论证和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案,从源头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减排和扩散的空间结构。严格控制移动源污染,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
加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广佛跨界河流、淡水河、石马河、茅洲河、练江、小东江、九洲江、韩江等8条重污染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协同推进全省242条(段)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建立污染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对基本农田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审批。禁止未经评估和未经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
3.2以低碳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抓手,践行绿色发展新模式
加强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产业的环境准入。落实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分解落实和考核机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3]。推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与改造。开展新能源汽车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绿色交通示范工程,推进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化、低碳化的城市建设。以碳中和为牵引,将低碳生态的建设要求引入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构建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模式及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结构和用地功能布局。积极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推进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进绿色生态城区试点示范建设,推进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3.3依托国家公园、碧道、绿道建设,打造亲近自然、富有活力的城市绿色休闲空间
依托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促进高质量的城市生态产品供给。以南岭和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整合各类生态区、风景区、城市公园等,建立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推动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提高粤东西北城市的森林覆盖程度,提升城市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
依托碧道网络建设,打造水岸联动的城市生态空间。以碧道建设为载体,通过水源涵养、河道整治、污染防控等生态和工程措施,重点解决珠三角黑臭水体、水生态损害、水域空间侵占问题,粤东地区水源涵养和保护、水土流失、水环境治理问题,粤西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防洪排涝等突出问题,打造出水清岸绿的城市生态空间。
依托绿道网络建设,打造城市自然、休闲的生态空间。以绿道为载体,完善城市道路绿网生态廊道,修复和保护绿道网沿线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交通干道沿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有机串联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打造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公共开敞空间。
4.结语
广东省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步入“不均衡集聚的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前期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逐步显现出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促进城镇发展的方式以与当今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方向相背离。对此,在广东省未来城市的发展中要聚焦城市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尹绣程.基于“3R”原则的广州循环发展路径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9,12(11):15-18.
[2]吴小节,杨书燕,汪秀琼,黄山.广东省21个地级市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城市观察,2014(04):148-156.
[3]王凤朝.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J].中国人大,2016(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