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践 王喜龙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王喜龙
[导读]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道路桥梁的不断增多,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
        身份证号码:23010419790628XXX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道路桥梁的不断增多,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然而,地基承载力较低、渗透水能力不达标、压缩性较差、黏稠度过高等问题对道路桥梁的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造成威胁。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依据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
        引言
        道路桥梁工程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工程项目建设地区变得更加多样、复杂,很容易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软土地基问题。为保证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业界通过对工程施工经验的总结与分析,研究出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为对技术展开高质量应用,确保软土地基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对各项技术以及相关内容展开研究,显得极为必要。
        1软土地基的特点
        在当前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基类型,土壤含水量高、渗透性差以及抗剪性弱等是软土地基的基本特点。(1)含水量高。软土地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土壤含水量高,一般情况下,软土地基中土壤含水量超过20%,并且一些地区的软土地基含水量还有超过70%的情况。(2)渗透性差。与其他类型的土壤相比,软土凝聚速度较慢,渗透性较差,并且大部分软土土壤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质,软土地基在受到扰动时极易产生气泡,在降低地基渗透性的同时强度也会相应降低。(3)抗剪性弱。一般情况下,黏土较其他土质的抗剪性弱,并且存在不均匀的情况,不同部位软土地基抗剪差异较大。
        2软土地基不良影响
        (1)整体结构沉降。由于软土地基具有压实困难以及渗透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容易会造成土体沉降问题。此时需要对地基展开科学处理,但如果地基处理质量不达标,就会在道路桥梁使用过程中出现逐步下沉状况,会引发路面不平整或局部、整体结构沉降等问题,导致道路桥梁结构受到破坏,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需求,致使各种安全事故频发。(2)地面裂缝或龟裂。道路桥梁路面施工,主要以沥青和混凝土混合材料为主,虽然两种材料混合具有诸多优势,但其抗拉性能不足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因为软土地基无法压实,所以很容易会出现地基变形问题,加之路面结构抗拉性能不理想,因此在道路受力之后,极容易引发裂缝或龟裂问题。(3)不均匀沉降。在软土层中具有透镜体,会造成地基压实过程中出现不均匀压实问题,导致地基在承受压力的同时,还会进行固结排水,会直接对地基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由于土体沉降问题,会直接带动桥梁结构发生沉降状况,加之地基沉降属于不均匀沉降,因此很容易会造成道路局部下陷或桥墩倾斜问题,会对道路桥梁使用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3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3.1排水固结技术
        在进行软土地基施工之前,施工方首先需要安排专业的土质勘查人员对施工地点的土壤条件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记录施工地点的水文、土质等信息,并将记录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上报至道路桥梁工程设计部门,由设计部门依据数据信息制订合理的施工方案。一般情况下,若在道路桥梁地基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施工地点存在地表水,那么处理这处软土地基的主要方式为应用固化剂,固化剂的一些成分能够与施工地点土壤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形成固定结构的结晶水并附着在土壤中。这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较为简单,并且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结构,为后续道路桥梁施工提供便利。
        3.2砂垫层技术
        由于该项技术较为常用,且使用限制条件相对较少,所以在此将对该技术应用展开详细分析。

综合上文所述,该项技术会通过铺垫砂砾的方式,强化软土支撑能力以及硬度。结合实际使用经验发现,砂垫层透水性能较为理想,在土壤层较薄软土地基处理中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可达到良好软地基处理效果。但如果土壤层相对较厚,可能会因为地基高度控制不当,而造成技术应用出现和预期结果存在偏差的状况,所以在进行技术应用以及规划之前,需要对施工场地实际情况展开分析,要按照具体情况筛选出最为适合的处理技术以及技术应用方案。
        3.3注浆技术
        若现阶段将地基剖面分成不同的薄层,并且每层的厚度小于0.4b(b为基础宽度),计算基底净压力的公式为p0=p-γH(1)式中:p为基础总荷载;γ为基层以上土的平均重量;H为基础深埋。面对当前部分软土地基中存在较多缝隙的情况,根据公式(1)可知,若基底的净压力不够稳定,可能会导致出现道路桥梁质量较差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施工人员可以采用注浆技术,此技术的工序为钻孔→灌入封闭泥浆→插入塑料套管→放入注浆芯管→劈出脉浆液。通过在土层的缝隙中填筑水硬性凝胶材料,确保土层黏结到一起,改善软土地基的性质。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为保证地基结构的稳定性,在实际开展注浆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在软土地基衔接处构建隔离水质面的方式,避免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降低地基坍塌、沉降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其次,在进行钻孔工作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钻孔的直径为60~95mm,而钻孔深度主要由土层缝隙的深度决定;再次,在向钻孔内放置注射管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选择直径小于钻孔直径的注射管,并用套管对孔壁与导管加以保护;最后,在将配置好的水泥砂浆注入缝隙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将水泥砂浆一次注射完成,以便令水泥砂浆可以有效地渗入土壤缝隙中,达到固定土层的目的,进而为后续道路桥梁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4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优化措施
        为确保各项技术应用效果可以达到最佳,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做好各项施工前期准备。应在正式施工前,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展开勘查,明确施工地区水文地质、周围建筑物情况以及地下管线情况等,获取各项有效数据,进而为后续技术筛选与施工方案设置,提供精准数据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对需要使用的材料、设备以及人员安全防护装置等展开检查,确定其规格、型号以及质量等,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并要按照施工顺序,对材料展开保存和进厂安排,且要在材料使用之前,对其展开再次检查,确保材料达到使用需求之后,才可对材料展开使用。同时,科学展开地基加固技术筛选,按照所选择的技术,展开一系列施工管控。如,在对强夯技术展开使用时,因为技术应用会产生较大噪音,会对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形成影响,所以需要做好施工距离测定,如果距离过近,不建议使用此种技术。在展开技术使用之前,也要和周边居民取得联系,应尽量选择适合时间展开施工,以便将施工影响控制在最小,防止引发群众不满。此外,在进行技术选择时,还需要将施工地区气候以及施工成本等内容考虑到其中,以便达到最优地基加固效果。
        结语
        软土地基是指由淤泥、软土或者湿度较大的黏性黄土构成的地基,在道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若工程的地基是软土地基,那么工程的质量将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在当前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必须对地基的土质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在保证软土地基质量符合施工标准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施工。
        参考文献:
        [1]曾凡举.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2).
        [2]张清醒,刘仕江,周启勇.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方法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9(44).
        [3]汤智力.路桥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4):64-65.
        [4]邹会宗.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方法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6):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