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清华康利城市照明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在建设智慧城市时,应考虑到技术、企业、居民等产生的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内容众多,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慧城市;规划;措施
引言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新形态。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理论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智慧城市建设应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机遇,更应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本,强调需求牵引、服务导向、数据驱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和生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创新与发展。本期与您分享把握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实质,并提出提高智慧城市规划成功率的几点建议。
1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
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智慧城市在城市经济转型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其所起到的作用也会比较强,要以信息和知识为基准,利用网络的方式改革并创新传统的行业,让我国社会经济出现新的增长点,覆盖社会的文化经济形态。智慧城市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新颖性,智慧城市会更加的安全和舒适。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上分析,智慧城市人文化理念会更加的突出,会将土地当做主要的载体,共同创建城市建设的框架以及发展的体系。智慧城市和智能数字城市进行比较,智慧城市会更加注重城市的经济效益及综合发展状态,不会将其目光局限在信息技术方面,会注重环境社会人力资源等应用现状,而智能技术的使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的良好化发展,借助数字技术,供给智慧化发展物质方面的保障。智慧城市的构建可以起到规划管理城市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更好地调配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智慧城市治理利用人力及通信设备等层面的投资费用,科学化的进行监管,创新优化城市治理的方式以及观念,综合各类城市资源要素,实现城市管理规划发展的目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都需要依托信息技术,要发挥出城镇聚集以及扩散等的功能,保障人们居住的生活状态。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融入到智慧城市之中,并将信息产业当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现代化手段,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2提高智慧城市规划成功率的措施
2.1延伸社会基层并构建整体框架
在智慧城市发展环境规划未来走向中,对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将会体现在延伸社会基层、构建整体框架上。社会的发展具有多元化特点,基层社会在经济支持下,也不断进步。目前,大数据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优势比较突出。将大数据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的基础设计,能够有效实现对郊区农村的合理设计。政府相关部门,也将会开始重视对大数据走向的智慧化城市发展环境规划推广[7]。此外,大数据的未来走向,也体现在能够创造相对完善的智慧体系框架。在框架中,基础是数据分析与整合,通过数据分析可及时掌握智慧城市规划的框架进展,并对城市规划加以建设。在日后,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频率将会提高,且在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崛起中,将起到延伸社会基层的深远性作用。
2.2建设与环保并重
基于上述传统城市规划对我国各大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吸取教训,坚持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为市民建设出高效、便捷的智慧型城市的同时,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高质量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在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城市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对以前城市规划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补救措施,立足环境问题,以长远的目光进行统筹规划,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3主要服务做深、做透胜过面面俱到
智慧城市规划很容易把整齐划一放在首位,以全面性作为工作检查的目标而不是以用户最终获益量为目标,用户效益与成本应当兼顾,100%的网上办事并不比90%的网上办事好多少,但成本相差太大。把更多精力用在常见服务的精细化上其效益往往更好,常见服务非常流畅的系统比面面俱到的系统为用户节约的时间更多、更受欢迎。
2.4布局优化以及时空协调
为了建设智慧城市,应发展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第一,建设智慧城市应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建设与居民生活间的关系,建设内容需要重点考虑居民对城市基本设施的应用要求,达成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第二,与城镇化发展不同的是,智慧城市需要分析整理经济发展与城市问题两者之间的概念,可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具备针对性。第三,城市创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通过城市创新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按照城乡居民实际的生活需求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将地理信息考虑在内,通过地理信息的探究,协调城市,以实现区域城市网络布局、构建智慧城市群。结合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规律、地理信息要素,进一步搭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共享、信息服务体系,能够掌握城乡之间不确定的人口流动性。将智慧城市及城镇化相结合,促使智慧城市空间布局能够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更加合理。移动终端能够对人口流动进行监测,减少智慧城市群间的不协调因素,提升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2.5打造“互联网+”创新特色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推进了万物互联的发展。互联网经济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创新商业模式、服务群众需求、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应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时刻保持对先进理念的响应与推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城市行业链、产业链、信息链的相互融合是打造智慧城市的标准,整合各种科技资源进行创新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集成和利用互联网各种科技资源、信息资源,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结语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对解决以前我国陈旧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构建现代化城市规划体系离不开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高智慧城市的社会认知度、合理规划、加大技术支持力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借鉴先进经验等可行性强的措施,提高城市规划部门的专业能力以及重视程度,同时提高市民的参与度,使全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携手打造高效智能、满足市民需求的城市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阚艳秋.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2]兰韵.智慧城市中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3]郝利娟.探索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环境规划中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8,13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