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反思与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陈雨浩
[导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景迈普洱茶特色小镇不仅对于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有启迪作用,更能加快当地精准脱贫,促进当地旅游业等发展,促进城乡协调。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生态环境和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景迈普洱茶特色小镇不仅对于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有启迪作用,更能加快当地精准脱贫,促进当地旅游业等发展,促进城乡协调。本文结合景迈普洱茶特色小镇建设条件找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做出规划路径探索。
        关键词:因地制宜;特色小镇;路径探索
        前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要秉承“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体验为核,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以茶镇、茶山生态环境为背景,以 “总部+基地”为框架,以景迈古茶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吸引内核,以景迈山旅游服务区、景迈普洱茶产城融合区、柏联普洱茶标准庄园、景迈山安缦系列酒店为载体,以茶俗、茶事、茶生产等茶文化遗产特色为补充,创新旅游产品、创意旅游体验、更新小镇功能、升级小镇配套,吸引创新人才和创业资金进驻,构建满足多层次游客需求的景迈古茶文化生活方式。
        一.特色小镇综合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
        景迈普洱茶特色小镇交通区位较为优越,位于西双版纳旅游板块内,正在形成“陆空”立体对外交通体系,但小镇与周边村寨和主要景点的交通,联系等级低,路面窄,路况差。G214国道过境对镇区发展形成了较大限制。小镇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欠完善、分布不均衡。公共服务设施仅满足基本功能,尚不能支撑小镇产业发展和对区域的发展带动作用。自然条件优越,是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祥地,是避暑、休息度假的 理想之地。拥有种茶、制茶、卖茶、吃茶、饮茶、祭茶等茶文化为特色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坐拥景迈山古茶林及古茶文化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距离景洪市区2.5小时车程,旅游资源互补性强。
        小镇与景洪市区通过G214国道连接,两者相距约100公里,现在已有部分前往西双版纳的游客分流到景迈山。景迈山的气候条件和民族资源条件相对于西双版纳而言差异明显,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且保留着浓郁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等民族风情。小镇位于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的中部茶文化旅游大区,属于普洱边三县(西盟——澜沧——孟连)范围内,并受西双版纳旅游版块辐射带动澜沧景迈机场通航,沿边高速、思澜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小镇的对外交通环境。在普洱茶领域中有一定影响力,旅游业处在快速发展期。同时各级政府高位推进惠民镇建设及景迈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政策支持力度大、各级政府重视度高、品牌效应广[1]。
        二.新型城镇化下的特色小镇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1景迈茶祖文化核心价值亟需系统培育和开发
        普洱、西双版纳、临沧均为普洱茶的产区,茶叶发展同质化竞争激烈,小镇普洱茶品牌地位还未形成统一市场号召力。
        2.2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薄弱的旅游接待能力制约小镇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知名度不够,吸引力不强,加之小镇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还欠完善,难以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2.3整体用地布局杂乱,土地利用价值低效,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载体不足,小镇发展较为分散,形态缺乏逻辑,未能形成集中强度的小镇形象。
        2.4宏观生态环境优良,微观景观环境有待提升,小镇茶山围绕,景观丰富,但地块内部没有对周边环境进行利用。
        2.5小镇特色不够突出,城镇风貌有待协调。小镇粗放发展,出现较多峰峰建筑,小镇风貌特色缺失。
        2.6过境交通干扰较大,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G214国道穿过小镇,对基地干扰较大,交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措施
        3.1结合景迈的古茶园资源、帕哎冷茶祖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将现有需要保护的资源进行串联,进行观光旅游。


        3.2以旅游业、茶产业等产业为核心,小镇作为城镇化发展的载体,集聚人口,升级设施,成为辐射澜沧南部乡镇的公共服务平台。澜沧县借助特色小镇建设的契机,在全县范围内提出特色小镇培育体系建设构想,以特色小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发展。
        3.3在城镇化过程中旧城改造以及就地城镇化涉及居民拆迁安置,可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选择适宜地点集中安置,并依托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城镇化发展。逐步将遗产区内居民迁出,集中安置于小镇内,依托小镇产业解决居民就业。保留、控制中等规模的村庄居民点发展,通过小镇建设对周边村庄的发展带动,以及自身的辐射吸引,引导零散分布的小规模居民点向规模大、靠近镇区的生活组团搬迁。
        3.4对小镇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保护山林水系,对镇区空间进行优化,对小镇形态、天际轮廓线、建筑色彩风貌、小镇广告牌匾、小镇绿化景观和小镇夜景亮化等方面进行修补。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及其他自然环境;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使小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2]。
        3.5尽量保留现有茶园,作为小镇的生态基底和环境特色,建筑以组团的形式融入茶园之中,形成茶镇一体的空间肌理形态。
        3.6大力推进“五网”建设,澜沧机场的运营,思澜高速公路、沿边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提升澜沧的交通区位优势,改善景迈特色小镇的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改善之后,依托澜沧机场、沿边高速、思澜高速,促进景迈特色小镇融入普西旅游环线以及绿三角旅游环线,依托国道214线、思澜高速,促进澜沧县内上允、惠民、糯扎渡内三角旅游环线的形成,构建全县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局面。
        四.政府政策推进特色小镇快速发展
        4.1智力援助——县市两级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智力支持力度,积极联系和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专员把特色小镇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争取派驻特色小镇引智、引商、引技、引资。
        4.2着力解决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突出问题。联系和争取发达地区对口开展特色小镇专题培训,帮助正 确把握政策内涵,增强运用开发性金融手段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能力。
        4.3建立培训中心——在特色小镇建立服务人员培训中心,对小镇内即将或者已经从业的服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保证服务水平的有序提升,提高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从而进一步保障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
        4.4选送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选送管理人员到旅游发达区域接受培训,吸收旅 游理论知识和先进管理经验,开阔管理人员眼界,让旅游管理水平在短期内实现大幅提升。
        4.5招募外来人才——通过良好的安置政策和薪资待遇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景迈普洱茶小镇参与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给本地的旅游从业队伍带来新鲜的血液,增加生机和活力,产生晕染效应,有效地提升当地整体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4.6优秀人才扶持——借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做法,对特色小镇范围内的高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和个税优惠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的担保支持。
        五.结束语
        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景迈普洱茶小镇,不仅是作为带动澜沧南部片区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空间载体,也是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地,还是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外围基础配套和遗产区内功能疏解地,更是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示范平台和打造景迈茶祖历史文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单元。
        参考文献:
        [1]王新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研究——以石川河四季健康城项目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20):73-75.
        [2]李伯华,李雪,陈新新,窦银娣,刘沛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01):40-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